心理學:報復社會是什麼心理?最初的他們竟是為了保護自己?

前兩天湖北棗陽市的駕車撞人事件,肇事者在家中殺傷妻女後駕車撞人致多人死亡,輿論譁然。對此事的原由、結果,我們只有等待相關部門的進一步調查。

但通過此事,不少人會聯想到曾經發生的很多報復社會的事件,如超市投毒、殺害幼兒園小朋友等無一不讓人咬牙切齒。

單就“報復社會”這一行為,大家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這些人受到傷害後不去找當年傷害他的人而去報復無辜的人呢?

心理學:報復社會是什麼心理?最初的他們竟是為了保護自己?

圖片來源於pexels,下同

從心理學意義上講,報復心裡源於以下的心理邏輯:

第一,所有的現實的刺激事件都可能給人的內心帶來衝擊和影響,嚴重的傷害事件往往給人的內心帶來重大的創傷,特別是人為和故意的傷害更讓人不能難以接受;

第二,每個人承受壓力的程度不同,個體差異導致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人身上發生不同的結果,這樣的個體心理承受能力的差異又與其生活成長背景及人格特質有重大關係。

心理學:報復社會是什麼心理?最初的他們竟是為了保護自己?

每個人的心理都存在著一種“補償反應”,這是人的心理防禦機制的一部分,正是因為存在自我補償,人的心理活動才能取得不斷地動態平衡,維持正常的心理活動。

心理壓抑是需要宣洩的,由於個體差異,刺激事件在不同的人身上尋求心理補償的方式往往不同,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心理學:報復社會是什麼心理?最初的他們竟是為了保護自己?

第一類:內在補償

有的人內心受到傷害以後,懂得尋求更健康的解決辦法,比如最科學的,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或者向自己的親人朋友尋求援助和愛的支持;或者通過自己接受的教育、法律尋求幫助,緩解自己內心受到的傷害。

第二類:“以德報怨”

受到過良好的個人教育,家庭的溫暖和愛比較健康和充分,或者自己的人格比較堅強,反而會通過做好事,更多的奉獻自己的愛心和善舉來緩解自己的心理傷痛,幫助自己走出困境,這種“以德報怨”的方式,也使得傷害得到了宣洩和釋放。

心理學:報復社會是什麼心理?最初的他們竟是為了保護自己?

第三類:以惡制惡

這樣的方式最終通常是傷害了別人、也傷害到自己,即使法律沒有懲罰到這樣的行為,但是內心製造了惡的舉動,內心就會淤積下惡的影子和能量。

這些不良的行為只會給自己的內心製造更大的不健康因素,長此以往,會影響心理健康,甚至可能會造成心理扭曲、觀念的改變,即正常人眼中的惡與他們眼中的也許並不相同,就像三觀不同的人完全沒法交流一樣。

心理學:報復社會是什麼心理?最初的他們竟是為了保護自己?

至於為什麼有勇氣殺無辜的人,沒有勇氣殺加害者,這個也是心理學上的常見現象。在長期的受害中,一個人會從其他方面的無法反抗,逐漸變成心理上無法反抗,即他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無法逃走無力反抗。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小時候經常遭到暴力,即使他長大了有能力反抗了,他也可能不敢再反抗了。在很多心理學實驗中都有類似的現象。

心理學:報復社會是什麼心理?最初的他們竟是為了保護自己?

所以,報復並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有可能更大的加劇惡果發生。更多時候,我們要學會健康的處理傷害事件,避免讓自己遭受到二次創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