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了孝宣盛世的漢宣帝,又為何將西漢帶向毀滅的邊緣?

引言

漢宣帝劉洵是西漢王朝的第十位皇帝,其登上皇位的過程極具傳奇色彩,由監獄登上皇位恐怕是有史以來第一人。宣帝本是漢武帝的太子劉據之孫,而劉據一家因為巫蠱之禍被滿門處死,劉洵能在這次滅門之禍中逃生,非運氣二字所能形容了,簡直是天選之子。看過宣帝一生的人,都不禁感嘆到宣帝這傢伙簡直是當今社會屌絲逆襲的典範。

宣帝由民間登上皇位,使大漢社會迅速穩定下來,百姓安居樂業,的確可以稱的上是中興之主。但是宣帝也存在不好的一面,例如他選的繼承人漢元帝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宣帝開啟重用外戚宦官之先河,直接導致西漢王朝迅速衰亡。對於漢元帝來說,他老爹宣帝簡直是坑的不能再坑了。

開創了孝宣盛世的漢宣帝,又為何將西漢帶向毀滅的邊緣?

一、宣帝作為中興之主光輝的一面: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軍事卓越

宣帝作為西漢王朝可以與高祖、文帝、武帝並列的帝王,自然不是花架子,其在治國理政方面都頗有建樹。宣帝大力整頓吏治,使得政治環境得以清明;經濟上,宣帝鼓勵生產,使得西漢經濟迅速恢復;軍事上,宣帝西聯烏孫、北服匈奴,完成了武帝都沒有完成的壯舉。

  • 廢除嚴刑峻法,人人自危局面不再

武帝時期制定了大量的嚴刑峻法用以維護國家的統治,雖使民眾都敬畏法律,但亦使民眾產生人人自危的感覺,說不定在家裡待的好好地,突然就被抓走。在這種環境,民眾如何安心生產,社會經濟又怎能得到發展。

在宣帝執政的前幾年,宣帝未對這樣的局面進行改變,因為朝政的大權都掌握在霍光手裡。宣帝可不敢同霍光進行較量,不說朝廷內外遍佈霍光的勢力,就是昌邑王劉賀被廢的經歷也時刻提醒著宣帝不要挑戰霍光的權威。沒事閒著去給霍光上眼藥,那簡直就是老壽星上吊——活的不耐煩了。

開創了孝宣盛世的漢宣帝,又為何將西漢帶向毀滅的邊緣?

不過這樣的局面沒有持續很久,霍光死了,宣帝開始上臺執政,大刀闊斧地進行吏治改革,廢除武帝時期各種嚴刑峻法。至此社會上人人自危的畫面不再發生,迎來一個相對溫和的社會環境,變形能夠安心從事農業生產。

  • 輕徭薄賦、賑濟災民,社會發展欣欣向榮

宣帝年少時長期生活在民間,這使得他更能理解底層民眾的艱苦。於是,在上臺之初,宣帝就在努力思考如何才能讓民眾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苦思良久,宣帝終於想出對策了,首先得把百姓的徭役減一下,徭役既影響既影響農業生產,又對農民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因為不想服徭役只有花錢請別人代服徭役。

既然徭役都削減了,那麼賦稅也應該削減,因為總有收成不好的年份。早年生活在民間的宣帝對於這一點是再清楚不過了,為此宣帝經常減免發生災害地區的賦稅。

開創了孝宣盛世的漢宣帝,又為何將西漢帶向毀滅的邊緣?

現今社會亦不能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宣帝時期的漢朝自然也無可避免。有了災害發生,自然就會存在災民,對災民的不恰當救治甚至會引發社會動盪。宣帝深知流離失所的百姓的痛苦,為此宣帝特地用公田救濟災民,幫助災民重建自己的家園。

  • 西聯烏孫、北服匈奴

宣帝時期漢朝經常長時間地修養恢復了元氣,發動了漢朝對匈奴最大規模的一次作戰。在與烏孫的聯合中,漢軍給予匈奴嚴重的經濟損失,至此匈奴開始分裂內耗。最終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完成武帝想要完成都沒有完成的壯舉。

二、宣帝的坑兒三重曲,大漢王朝面臨頹勢

宣帝上臺之後所做的各種措施都是利國利民的,儼然一副明君模樣,又怎麼會坑自己的兒子呢?但是漢宣帝把不適合做皇帝的劉奭推上皇位不是在坑自己的兒子嗎?

開創了孝宣盛世的漢宣帝,又為何將西漢帶向毀滅的邊緣?

  • 漢元帝並非合適的皇位繼承人

首先得提下漢元帝劉奭此人,簡單描述一下就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多才多藝的皇帝。有人可能會問多才多藝有什麼不好嗎?關鍵是漢元帝除了多才多藝外,對政事簡直一竅不通。不僅如此,漢元帝此人還特別柔弱,容易受到別人的矇騙,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點都看不出來的帝王的霸氣。

元帝這樣的性格要是不當皇帝,去當個賦閒的皇親國戚遊山玩水,說不定在歷史上又會多上一位文學大家。但是作為皇帝,元帝明顯就不合格了,沒有宣帝以及武帝的剛勇果敢之意,做事沒有自己的主見,又何談成為一國之君呢?

要是宣帝在不瞭解元帝的情況下將其立為儲君還情有可原。但是宣帝明顯對元帝十分了解,並且對元帝繼位後的狀況有所預料,不然也不會發出“亂我家者,太子也”這樣的感嘆。但是宣帝在知道兒子是這樣的人,仍然選擇讓其繼承皇位,不是在坑兒子嗎?

當然漢宣帝選擇讓元帝繼承皇位,可能是因為元帝是自己和許平君所生的孩子,漢宣帝出於對許平君的愧疚,因而選立元帝為太子。但是元帝可能更喜歡縱情山水間,然而沒想到自己的老爹擺了一道,從漢元帝在位時一直鬱鬱寡歡,似乎能印證這一點。

開創了孝宣盛世的漢宣帝,又為何將西漢帶向毀滅的邊緣?

  • 重用外戚宦官,卻不以制度加以規範,元帝時期外戚宦官獨攬朝政

宣帝為了剷除霍光留下來的勢力,大肆培養自己的勢力,其中就包括許史王三大外戚勢力以及宦官勢力,雖然剷除霍氏勢力,但是卻誕生了新的外戚勢力,不知道這樣做是否合適?

但宣帝本人作為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擔心外戚宦官勢力的背叛,宣帝堅信自己有能力壓制這些勢力,這是一個傑出的君主對於自己能力的自信。但是宣帝不知可曾想過自己的後代是否都如自己一般有著雄才大略,不然何以壓制外戚宦官勢力。很明顯宣帝的後代當中並沒有一個如宣帝一樣優秀的君主,不然西漢何以在60年不到的時間就被亡了國。

元帝沒有宣帝的才能,卻被宣帝以自己的要求來對待,此時元帝心中可能在想老爹你又坑了我一次。或者可以說西漢滅亡的隱患在宣帝時期就形成了,因為宣帝時期扶持起來的王家就是滅亡西漢的罪魁禍首。當臣子長時期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時,久而久之就會惦記那一人的位置。

開創了孝宣盛世的漢宣帝,又為何將西漢帶向毀滅的邊緣?

歷上古至秦漢,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者也。——劉向《封事》

從劉向向成帝上的奏摺中就可以看出,王家的勢力在朝堂之上有多大,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最終王家幾代掌控漢家天下,王莽終取而代之。

  • 不抑制豪強大族的土地兼併,加劇社會基本矛盾

宣帝留給元帝的攤子,不像是史書上描述的那麼美好,因為土地兼併的問題一直沒有被解決。相反的是宣帝時期將大量的土地賜給豪強貴族,豪強地主利用手中的特權不斷兼併農民的土地,社會矛盾一直在激化。

而宣帝所採取的與民生息的政策,不過是在土地兼併的問題暴露後所採取的的一種修補措施,事實上並沒有真正解決土地兼併問題。宣帝所留下的土地兼併問題也為元帝的統治留下了隱患,元帝時期由於宦官專政,社會矛盾日漸激化。

三、元帝時期宦官外戚專政,社會矛盾尖銳

漢元帝劉奭是西漢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期間土地兼併問題進一步激化,再加之元帝過分放縱宦官外戚,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西漢王朝逐漸由盛轉衰。

開創了孝宣盛世的漢宣帝,又為何將西漢帶向毀滅的邊緣?

  • 性格柔弱,坐視輔政大臣慘死

元帝之師蕭望之推崇改革以解決大漢所面臨的社會問題,但元帝本人對此瞻前顧後猶豫不決,致使蕭望之被弘恭等人逼死。蕭望之之死看起來和元帝並無任何聯繫,但是事實上卻是元帝一手造成的。元帝本人缺乏主見,聽信宦官的謠言將恩師下獄。蕭望之本身作為儒生,性格極其剛強,這點作為弟子的元帝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仍然將蕭望之下獄,由此導致蕭望之自殺。

  • 過分放縱宦官,導致皇權旁落

元帝對弘恭、石顯等人害死自己的恩師,只是進行口頭上的責罰,並沒有實際上對二人進行處罰。在蕭望之事件的風波過去之後,愈加寵幸二人,將國政大事全權交由宦官處理。事實上,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手中必須掌握著權力,而元帝這種將大權放手給的做法,註定了元帝不會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從元帝開始,西漢王朝的皇權開始旁落,外戚宦官干政不斷,由此導致西漢王朝的滅亡。

開創了孝宣盛世的漢宣帝,又為何將西漢帶向毀滅的邊緣?

結語

漢宣帝劉洵在西漢王朝歷史上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收服四夷,西漢社會在宣帝的帶領下大有欣欣向榮之勢。漢宣帝的事蹟被後世各位皇帝所推崇,成為西漢王朝有廟號的四位皇帝之一,時至今日仍有一些借鑑意義。

但是宣帝本人任用外戚宦官,卻不以制度加以節制,給西漢王朝的統治造成了嚴重威脅。對於西漢王朝的覆滅,宣帝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漢書》

《後漢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