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壽藥言》職業篇:人生不可一日無恆業,安閒便易起蕩心

《延壽藥言》成書於中華民國十三年歲次甲子冬月。作者自號延壽堂藥室主人,四川涪陵人。延壽堂主人,為行醫而匯聖賢,為施藥而集良言。憂濟社會,惠利學人。實為業界典範,學界楷模。良書問世雖近百年,但每讀不厭,其義無窮。

此書盡收古今聖賢及西哲名言。常閱此書,要能細味其言,深思其義,體會於心,見諸於事。如此,方登仁壽之域。願吾輩今人,熟思、借鑑、修習,成就幸福人生。


《延壽藥言》職業篇:人生不可一日無恆業,安閒便易起蕩心


第四篇 職業

【習業】

  1. 為閒人者,即廢人也。-胡清甫
  2. 第一可愧,坐享庸福,酒囊飯袋,行屍走肉。-老學究語
  3. 萬惡懶為首,百行業為先。-梁啟超
  4.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
  5. 人生不可一日無恆業,安閒便易起蕩心。
  6. 既做生人,便有生理,個個安閒,誰養活你?-呂近溪
  7. 不妨不織,誰為之衣?不耕不鑿,誰為之食?-靜夜思
  8. 耕不如何能得食,不織如何能得衣?
  9. 犬守夜,雞司晨,苟無業,曷為人?蠶釀蜜,人無業,不如物。
  10.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禪師
  11. 世間生藝,要會一件,有時貧窮,救你患難。-呂近溪
  12. 無財非貧,無業為貧。
  13. 人之有子,必使各有所業。
  14. 貧賤有業,不至於飢寒;富貴有業,不至於為非。-袁君載
  15. 凡讀書者,務須專精奮發,學必有成;如自揣志向不堅,不如及早棄去,自佔一業,尚可有資事畜。-張文襄
  16. 人生天地間,要須有業,遊惰之民,自古所賤!古者,士、農、工、商,四業而已。今世界科學工藝,隨在發達,其為職業者,何止數百?此而不能擇一術以自立,真惰民矣!-國民立身訓

【擇業】

  1.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諺語
  2. 人之於職業,有宜於此而不宜於彼者,欲因材而各適其適,則不可不有自見之明,雖改業無傷也。世界大矣,職業多矣,斷無一事不可為之人也。-國民立身訓
  3. 人人各異其性質,故各有特殊之專長,人人各異其嗜好,故各有特殊之興味;人惟就吾所特長者、與所特好者、努力以赴之,期發展吾能力無所遺,其餘事、則委諸他人,勿庸兼顧也。-梁啟超
  4. 凡人性之所好者,竟從其所好之業,必能傾注其精神,發揮其特長;先哲所謂'吾人之慾望者,即吾人之才能之前兆’是也。無論何業都有用處,你對於何業興趣最濃,你就可擇何業。-梁啟超

【量力】

  1. 量體裁衣,量力而行。-諺語
  2. 甚麼蟲蛀甚麼木,甚麼像畫甚麼色。-諺語
  3. 不明脈訣,休當醫生;不會上鞋,休當皮匠。-諺語
  4. 不是撐船手,休拿竹篙頭。-諺語
  5.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惠玉
  6.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
  7. 螳螂怒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莊子
  8. 力小任重者踣。-林逋
  9. 切莫為力量所不能為之事,是亦治生一訣也。-陸世儀
  10.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韓非子引諺
  11. 鉛不可以為刀,銅不可以為弩。-淮南子
  12. 班門弄斧,貽笑大方。-諺語
  13. 代大匠斲,奚有不傷其手者。-老子

【豫備】

  1. 一言而有益於仁,莫如恕;一言而有益於智,莫如豫。-家語
  2. 凡事豫則立。-禮記
  3. 有備無患。-左傳
  4. 未忙先做,事至卻閒。
  5.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朱柏廬
  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7. 天下事未有無豫備而能行者。不識字讀書,不能作文字書札;不習算知數,不能任會計核算;乃至各種事業,無一不需豫備;苟非習之有素,縱遇機會,亦不能攫為己有也。-陸費逵
  8. 晴幹不肯去,直待雨淋頭。-諺語
  9. 大寒而後索裘,不亦晚乎?-楊寡見
  10. 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專一】

  1. 世上無難事,只怕心不專。-諺語
  2. 天下無易成之業,而亦無不可成之業,各守乃業,則業無不成。-雍正
  3. 業可興家須著意,事非關己莫勞心。
  4. 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事無成。-曾文正
  5. 凡言兼眾長者,必其一無所長者也。-曾文正
  6. 改業者,初以羨人之職業而改;既改而又有所羨焉、則又改;改愈多而愈惑,卒之一事無所成;藝多不養家!
  7. 流轉之石,不生青苔。
  8. 用功譬如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曾文正
  9. 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散;荀子稱'耳不兩聽而聰,目不兩視而明,’莊子稱'用志不紛,乃凝於神,’皆至言也。-曾文正
  10. 凡辦事皆須精神貫注,心有二用,則不能有成。-胡文正
  11. 在職思其所司。-辛毗女憲英
  12. 凡專一業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曾文正

【循序】

  1. 事往往急便壞了。-吳康齋
  2. 欲速則不達。-論語
  3. 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
  4. 秋菊冬梅,各有其時;瓜熟則蒂落,生摘者不適口。
  5. 凡用一物,用畢仍歸原處,此是壽相,讀書寫字亦然。-俞樾
  6. 作業治事,貴能循序,若循序者,不求速而自速;譬如置物於箱,湊亂置之則易盈;善裝箱者,常較拙者能多裝入一倍之物。-國民立身訓
  7. 大事業皆由小事業做起,勿以事小事易而不屑為,勿以薪少位卑而不甘為。-修養叢談
  8. 初任事者,須由卑處經驗、漸登高地位,少發不平之牢騷。-鄒德謹
  9. 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10. 泰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後高也。-晏子
  11.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老子


《延壽藥言》職業篇:人生不可一日無恆業,安閒便易起蕩心

【有恆】

  1. 養生與學力,皆從有恆做出,故古人以有恆為作聖之基。-曾文正
  2. 敬字、恆字,是徹徹終工夫;大凡進德則持之以敬,修業則貞之以恆。-曾文正
  3.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沒有恆心。-修養叢談
  4.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金纓
  5. 千里長途,始於一步;九仞之山,始於一簣。
  6. 不怕井兒深,要有掘工夫。-諺語
  7. 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諺語
  8. 凡事應以久制勝,譬之治絲,初則積絲成縷,繼則積寸成尺,寸尺不已,遂為丈匹。日計不足,月計有餘。-漢書
  9. 發奮忘食,困勉力學,積之日久,雖愚亦智。日記一頁,月記一卷,十年之內,可記百卷。-張文襄
  10. 天下無難事,有志者竟成;然亦斷無便宜事,必有恆者,乃克底於成也。-大同真諦
  11. 學業才識,不日進、則日退。-左文襄
  12.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論語
  13. 苟無恆心,放僻邪侈,無不為矣!-孟子

【耐煩】

  1. 處事須耐煩,能耐便有識量,著一急性不得,蓋事多忙中錯也。-劉忠介
  2. 一經焦躁,則心緒少佳,辦事必不能妥善。-曾文正
  3. 若遇棘手之際,請從耐煩二字痛下工夫。-曾文正
  4.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縱紛若亂絲,終當就緒。-菜根談
  5. 只一個耐煩心,天下何事不得了?-呂新吾
  6. 當急遽冗雜時,只不動火,則神有餘而不勞,事從容而就理;一動火,種種都不濟。-呂新吾
  7. 處順境、則退一步想,處逆境、則進一步想,最是要訣。餘每當事務叢集、繁冗難耐時,輒自解曰:'事更有繁於此者,此猶未足為繁也。’則心平而事亦就理。-澄懷園語
  8. 先學耐煩,快休使氣,性燥心粗,一生不濟。-呫近溪
  9. 吾人苟能視職業與生活為一,任何煩惱,皆有法解慰之。-青年與職業

【精熟】

  1. 各種職業,皆有其特別技術;譬之書法,同一筆墨,而作字之優劣,相去天淵;無他,精熟與否之別而已。-陸費逵
  2. 凡人必須精熟一技藝,然後可以立身養家。-陳扆赤
  3. 大凡做一件事,就要當一件事,若還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呂近溪
  4. '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此古今辦事之成法也。-胡文忠
  5. 遇困難之問題,汝其思之,汝其深思之;思之思之,自有一種之電光,於瞬時間震動頭腦,激發熱氣,以解釋汝之問題。-奈端
  6. 為學之道,更無他法,但能熟讀精思,久久自有見處。-朱子
  7.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魏志
  8.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古詩
  9.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東坡
  10. 欲為一世經綸手,須熟數篇緊要書。-蔡文莊
  11. 辦事之所以不當者,以其知之不明也,若鉅細周知,表裡洞徹,則處之自有方術。-曾文正
  12. 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孟子
  13. 精巧處、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諺語
  14. 久居杭者,始能言西湖之勝;久居蜀者,始能言峨眉之佳。-劉忠介要平時摩得熟,臨時才用得著。-梁啟超
  15. 閒暇時留心不成,倉猝時措手不得。-呂新吾
  16. 事無鉅細,不專則不精;業無大小,不熟則不巧。-百科全書
  17. 熟極生巧。-諺語
  18. 一樣的米麵,各人的手段。-諺語
  19. 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諺語
  20. 忙裡要斟酌,擔遲不擔錯。-高道淳
  21. 業精於勤,荒於嬉。-韓愈
  22. 人行'且慢’之途,則抵'永不’之門。-首得文
  23. 一藝不精,誤了終身。-諺語
  24. 藝高人膽大。-諺語

【學問】

  1. 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抱朴子
  2. 不學而求業,猶無錢而欲購貨也。
  3. 學猶飲食,食者得其利,而旁觀者不與焉。
  4.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美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味也。-禮記
  5. 天下事利害恆相半,惟讀書則有全利而無少害。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陳眉公
  6. 開卷有益。-宋太宗紀
  7. 一頁數行,偶然觸目,他日遇事,或即恰收其用。-張文襄
  8. 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為真。-黃宗羲
  9. 練達人情皆學問,洞明世事即經綸。
  10.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書經
  11. 古人學問並稱,明均重也,不能問者,學必不進。-唐彪
  12. 思之又思,問之又問,集思廣益,莫恥下問。-安樂銘
  13. 與其迷路,不若多問。
  14. 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陳獻章
  15. 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娓影滅,亦不知聖賢之言為何事?要作何用?惟精心尋思,體貼向身心事物上來,反覆考驗其理,則知聖賢之書,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薛敬軒
  16. 人生氣質,都有個好處,都有個不好處;學問之道無他,只是培養那自家好處,救正那自家不好處便了。-呂新吾
  17. 讀書以防檢此心,猶服藥以消磨此病。-薛敬軒
  18. 世間事無鉅細,都有古人留下底法理;誦詩讀書時,便想曰:'此可以為我某事之法,此可以藥我某事之病,’如此則臨事時、觸之即應,不待思索。-呂新吾
  19.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說苑
  20. 閒適無事,飽食暖衣,鎮日不親書卷,心思無所棲泊,勢必神情顛倒,妄想生嗔,處逆境不樂,處順境亦不樂也。-張英
  21. 看理學書,則志氣日趨於剛大,心思日入於沉細。-曾文正
  22. 天下最快樂之事,莫若久病者得良醫。閱格言時,若見其有切中己病者,其精神上所得之快樂,實與久病者得良醫無異。-羅明德
  23. 學然後知不足。-禮記
  24. 學到老,學不了。-諺語
  25. 學問是無止境的;凡既任事者,應利用閒暇,補習功課,或自修以補學問之不足。

【經驗】

  1. 用一分工夫,有一分境象,用十分工夫,有十分境象;不用工夫的,便有一紙千山之隔。-修道真言
  2.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3. 隔行如隔山,隔行休貪利。-諺語
  4. 涉江湖,然後知波濤之洶湧,登山嶽,然後知溪徑之崎嶇。
  5. 不觀高崖,不知墜巔之患;不臨深泉,不知沒溺之患;不觀鉅海,不知風波之患。-家語
  6.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諺語
  7. 見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錯過。-諺語
  8.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荊園小語
  9. 心記不如用墨。-諺語

【惜時】

  1. 古之成大功者,無不愛惜光陰;能愛惜光陰,則敏捷而無留事常能人之所不能,此最不可忽也。-國民立身訓
  2.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淮南子
  3.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4. 勿謂今日不學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有來年。-朱子
  5. 日月既往,不可復追。-曾文正

【刻勵】

  1. 知之非艱,行之維艱。-書經
  2. 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申公
  3. 習勞為辦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勞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曾文正
  4. 方今實業界之領袖,皆從前刻苦之青年。-節維洛
  5. 從古英豪成大器,須知半向苦中來。-古詩
  6. 環境何曾困志士,艱難到底助英雄!
  7. 人鈍事上磨,刀鈍石上磨。-諺語
  8.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諺語
  9. 皇天不負苦辛人。-諺語
  10. 往日真知可惜,來日依舊因循,若肯當年一苦,無邊受用從今。-呂近溪
  11. 要得驚人藝,須下苦工夫。-諺語


《延壽藥言》職業篇:人生不可一日無恆業,安閒便易起蕩心


【樂業】

  1. 安其居,樂其業。-老子
  2. 小心安命,埋頭任事,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曾文正
  3. 能操勞作事,本人生極大幸福,然有未享其樂者,非苦於過勞,則畏難而無心得耳!-攝生論
  4. 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會發生。-梁啟超
  5. 人如忠於當時所操之職業,即為忠於父母,忠於主人,忠於己身,忠於社會之道;於職業不肯放棄其責任,久之興趣自生,而有相當之成功矣。-國民立身訓
  6. 任作何事,宜具趣味;人之具趣味者,心常灌注之。-蕭敬潭
  7. 有興味之工作,即是吾身之大補劑。-攝生論
  8. 苦益大,功益大,樂益大。-大同真諦
  9. 極勞苦中,含無量之樂趣。-彌爾特
  10. 勞而後獲、情也,即離獲而言勞,而勞亦不失為最上之快樂。蓋凡人對於物之成於己手、出於己心者,必有與己身同一之感。農之於收穫,工之於器具,詩人文士之於其著作,無不皆然。故由己力以成物,其樂足以償所有之辛苦而有餘。-職分論
  11. 習業譬如照鏡,我以愁容對之,鏡中人亦以愁容報;我以笑容對之,鏡中人亦以笑容報。
  1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13. 發憤忘食,樂之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


圖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