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當我們置身都市的圍牆時,有沒有一種迴歸田園的衝動?當我們被現實的迷霧籠罩時,有沒有一種找尋自我的慾望?但衝動與慾望都抵不過我們面對現實無奈,我們常常抱怨繁重的工作,厭煩緊張的都市, 卻不敢真的拋下,所以如果有人這樣做的話,我們可以稱他們為"勇士"。

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久在樊籠裡”的我們都渴望一次偉大的“出走”

一、艾克瑟的逆行

瑞典學者艾克瑟·林登便是這樣的一位勇士,他不是什麼知名作家,出版社對他的介紹簡單得讓人失笑:"出生於1972年。他和家人住在瑞典的一個偏遠的農場裡。"但似乎平凡的他卻做了一件驚人之舉——背離了城市的繁華,帶著一家老小到了冷僻荒蕪的牧場,在那裡看羊數星星,還把瑣碎清冷的日子熬成了風靡世界的一本書——《我的牧羊日記》,英文名叫做"Counting Sheep"(數羊)。

還記得我們晚上睡不著的時候常做什麼嗎?數羊。一隻羊兩隻羊三隻羊……原因呢?我原來不明白,讀了這本書後,我似乎懂了——因為它能讓我們迴歸平靜,這大概也是作者把這本書叫做"數羊"的緣由吧。

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我的牧羊日記》(Counting Sheep)

但數羊只能讓我們的精神稍緩片刻,卻不能治癒我們,我相信艾克瑟在前往牧場前已經這樣做過很多次了,但這完全無法讓他徹底放鬆,他每天都要花三四個小時在擁擠的地鐵裡,或是同樣擁擠的公路上,只為把幾個孩子送到學校,再接回來。

直到有一天,他徹底爆發了,他對這種被社會的大機器裹挾、驅使的快節奏生活厭惡到極點,他感到無法呼吸,他忘了自己是誰,他覺察到自己的力量正在一點點流失:"我需要的一切都裝在這種包裹和箱子裡,伸手可及。……不知有多久不曾置身於真實的天地,不曾知曉外界的風雲變幻。"於是他和一家人在眾人異樣的眼神中,在21世紀的現代,迴歸19世紀的田園,成為了一位逆行的隱士。

近三年的放羊生活讓他重歸平靜了嗎?看來是的。但是千萬把隱居想象的過於美好。艾瑟克一家雖然不用再擠地鐵,但他們要為兩百隻羊奔波,艾瑟克擺脫了城市的叢林法則,但他面對的是更加純粹也更加殘酷的自然生存法則。

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於牧羊中,觸碰真實生活的粗糙與質感

這本書不是童話,如果你希望藉助艾瑟克的手幫你清除塵世的煩惱,恐怕你得失望。書中的內容既不夢幻,也不瀟灑,講的多是牧羊的日常,比如修柵欄、蓄牧草,瑣碎平凡,甚至還很血腥,比如宰羊。但這就是生活,艾瑟克與自然的零距離接觸就是要告訴你生活的殘酷無處不在,甚至都市裡的那些,恐怕還比不過自然界。

比如關於死亡,瑞典國家是沒有死刑的,它的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但是在牧場,死亡隨時存在,有時是因為自然,更多時候是因為人。艾瑟克毫無隱瞞他的宰羊經歷:"當你舉起手中的刀,在一個生命的生與死之間揮舞,那心悸的感覺恰似乘坐主題公園的過山車;你的整個身體都在尖叫著說不,你的本能在反抗,但你心意已決,你會堅持到底,很好。""在屠宰之前,與羊兒相處的歲月是不完整的,屠宰完成的那一刻,和羊兒共度的時光才畫上了句號。"

在現實社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羈絆,包括親情、道德、人道,你會努力迴避死亡、回味死亡,尤其是和自己生命有關的人與物,但是艾瑟克卻直白地揭示了這一切:既有生必有死,既有開始,就必有終結,凡事皆如此,這便是生活的本質。

壓抑與釋然,痛苦與快樂,都是生命的必需品,艾克瑟用他的逆行告訴我們:我們期望的田園生活在我們的心裡,我們要找尋的"自我"也不在外面,只要心隨自然,哪裡都是我們的精神歸宿,哪裡都是真實的自我。

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心隨自然,哪裡都是田園

二、陶淵明的歸去

和艾克瑟同樣的勇士,近千年前的中國也有一位,不過大家更習慣稱他為"隱士"——陶淵明,和艾克瑟一樣,他拋了塵世間的浮華外表,不顯擺祖上的英名,也不提及自己的成就,只是平淡如水地向歷史介紹:我的家門前有五棵柳,就叫我"五柳先生"吧。聽過陱淵明名號的人,也大都知道他的《歸去來兮辭》,他離開哪?又歸去哪呢?

他背離了塵世,也背離了名利慾望。他說自己"不為五斗米折腰",還說"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從彭澤縣令的位置上離開,對自己的妻兒老小如何交代?對自己的歷史名份如何交代?

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復得返自然”是陶淵明的選擇

所以,他也糾結過,但最終還是放下了,他說我們生命中的一切,該走的就讓他走遠:你長大了,童年就走了;你老去了,青春就走了;兒女、朋友也會走遠,你的生命也終將如此。生命是一個離開的過程,但它也可以是一個迴歸的過程,如果在經歷了凡塵俗世的侵蝕後,在經歷了虛華浮雲的薰染後,依然能回到生命之初的"赤子之心",那便是對自己最好的交待,迴歸生命源頭——那是人生最好的歸宿。

他迴歸了田園,也迴歸了最本真的自我。和艾克瑟一樣,陶淵明的田園不是桃花源,而是一縷縷真實的人間煙火,魯迅說得好,就算你和愛人飛到月亮上去,也得帶個鍋做大餅吧。仙界的冷清從來不適合凡人,我們走得再遠,都需要熱熱嚷嚷的炊煙和火光,它才能證明我們真正活著。

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常存“赤子之心”是人生的大修行

陶淵明和艾克瑟的可愛和可敬便在於,他們都敢於面對最赤祼的生活,並敢於接受最糟糕的結果。艾克瑟面對的一群臭哄哄的羊,而陶淵明需要調弄的是同樣不省心的豆和黍,儘管他"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但結果卻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披星戴月而幾無所成,但他卻說"但使願無違"——雖然艱難,但這就是真實的生活,這就是人生的至道,我問心無愧。

偉大很難,但敢於平凡,也絕不容易。陶淵明為了追求淳樸放達的本心,放棄了功名利祿並安於當下,所以朱熹誇讚道:陶淵明的不要,是真個不要。

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敢於平凡,也是一種大勇氣

三、結語:關於詩和遠方

2015年的一封辭職信,曾經刷爆了網絡,風靡了天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為什麼短短10個字卻能戳中10億人的痛點?

因為我們多數人都不願意活在當下。當下有那麼多的苦那麼多的痛,但我們卻無力解脫,於是我們把眼光投向了遠方,投向了地平線以外,我們以為總有一個詩意的桃花源,存在於世界的某個角落。

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我們總是期望,外面的世界一定會藏著我們的精彩

慶幸的是,有那麼一些勇者,比如陶淵明、艾克瑟,還有那位辭職的女教師,他們以超乎常人的勇氣前往我們心中的精神原鄉。不幸的是,不管他們的哪一位,都告訴我們,根本沒有什麼桃花源——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將面對充滿殘酷的生活,都將糾結內心的抉擇,還是張德芬的那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陶淵明的歸來,是永遠歸到了自然的耕稼中,於至簡中參透:沒有了名利的光環,我們同樣可以瀟灑於世。

艾克瑟的逆行,是將自己放逐到人世與自然的邊界,在荒蕪中了悟:原來人世間的殘酷也不過是自然的原始法則之一。

至於女教師的辭職,是從人世的這一邊遊走至另一邊,然後在煙火氣裡繼續她的平凡生活。

從一種瑣碎到另一種瑣碎,從一種平凡到另一種平凡,他們的歸去與歸來,不是為了改變,而是為了找到——我們能否面對瑣碎的生活,我們能否接受平凡的自己?

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我們是否願意接受平凡的自己?

我們離開了小山村、小城鎮,為了追逐一個遙遠而美好的夢。有些人圓了夢,但更多的人卻掙扎在夢境的邊緣,入不了夢,卻也不甘迴歸現實,於是我們只好自欺欺人——有多少日光下的光鮮亮麗,就有多少黑夜裡的暗自垂淚。

在難過的時候,我們也許也想過放棄,但最後總在心底對自己說:我們回不去了。是真的回不去了嗎?是我們不願意,我們既不想接受別人質疑的眼神,更不願意接受暗淡的生活和平凡的自己,但是陶淵明們告訴我們:做一個真實的平凡人,同樣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追求平淡裡的真實,是每個人都可以採摘的人生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刪,謝謝)

作者簡介:雪中芊芊,雪中一點芊綠,願用文字為平原曠野注入一點暖,更多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