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劉秀、劉備三大政權到底是什麼關係

西周、東周,西晉、東晉,北宋、南宋,這幾個政權,雖然經歷了皇帝改換,地盤縮小,但是整個朝廷及官僚機構並無大的改變,皇帝也是嫡系,繼承關係很明確,所以統稱為周、晉、宋,名副其實,不存在異議。而西漢和東漢這兩個王朝卻是沒有多大繼承關係的;如果硬要將它們聯繫起來,那麼劉備對漢的 “繼承”關係並不差於劉秀,更應該以前漢、中漢、季漢相區別並統稱為“漢”.當然,從歷史實際情況去研究,可以發現,這三個都以“漢”為國名的政權其實是沒有多少聯繫的獨立政權。

劉邦、劉秀、劉備三大政權到底是什麼關係

在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認識中,人們習慣將西周、東周統稱為周,將西漢、東漢統稱為漢,將西晉、東晉統稱為晉,將北宋、南宋統稱為宋,認為它們都是有繼承關係的。眾所周知,周幽王因暴政和廢申後、太子宜臼,導致申後父親申侯聯合犬戎和呂、曾(曾鄧)等國進攻周都鎬京,幽王兵敗被殺;申侯等擁立太子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由於鎬京殘破,又處在犬戎兵力控制下,周平王遂於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邑(今洛陽西),由此有了西周和東周。公元311年,由北方匈奴族建立的前趙進攻晉,不僅攻入國都洛陽並俘虜了晉懷帝司馬熾;兩年後,晉懷帝在平陽被殺,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繼位;316年,前趙又攻入長安,俘虜晉愍帝;由於北方大亂,晉朝的世族遂在公元317年擁戴司馬懿的曾孫、在南方有雄厚基礎的琅邪王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由此有了西晉和東晉。1126年,金軍入侵,攻佔宋國都汴京並俘虜徽、欽二宗;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遂於1127年即位於南京(今河南商丘),後正式建都杭州,由此有了北宋和南宋。這幾個政權,雖然經歷了皇帝改換,地盤縮小,但是整個朝廷及官僚機構並無大的改變,皇帝也是嫡系,繼承關係很明確,所以統稱為周、晉、宋,名副其實,不存在異議。而西漢和東漢就不同了,雖然這兩個王朝的皇帝都姓劉,國號都是漢,但是它們卻實實在在是沒有多大的繼承關係的;如果硬要將它們聯繫起來,那麼劉備在東漢滅亡之時建立的也是“漢”政權,其“繼承”關係並不差於劉秀,更應該以前漢、中漢、季漢相區別並統稱為“漢”.


  
  一、劉邦建立的漢朝被王莽篡奪。
  

  在秦末農民大起義推翻秦朝後的公元前206年,作為起義軍中的一支、最先進入關中滅掉秦國,本應為“關中王”的劉邦,因為實力尚不足以與項羽抗爭,不得不接受項羽的分封,成為“漢王”,都南鄭,王巴、蜀、漢中。劉邦以此為根據地,在張良、蕭何、韓信等“人傑”的幫助下,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打敗了項羽,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強大的漢朝。史稱西漢或前漢。
  
  “漢承秦制”.秦朝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西漢時得到進一步發展。經過長期融合,華夏族同相鄰的一些民族逐漸形成一個民族,這就是漢族。通過“和親”和戰爭,匈奴族的社會經濟文化有了較快的發展,與漢朝的聯繫更加緊密。西域各族被統一在漢朝的版圖之中,西南、東南各族與內地的聯繫也得到加強。漢朝在漢武帝時達到極盛時期。此後逐漸衰落。
  
  漢成帝時,任命帝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提 要:西周、東周,西晉、東晉,北宋、南宋,這幾個政權,雖然經歷了皇帝改換,地盤縮小,但是整個朝廷書事,掌理朝政,自己則整日遊山玩水,鬥雞走狗。王姓子弟於是紛紛封侯,參與朝政,成為勢力強大的外戚集團。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鳳病重,其侄兒王莽在側侍候,照顧備至,數月未解衣帶。王鳳彌留之際,重託皇太后和漢成帝照顧王莽。於是,王莽成為黃門郎,不久升為射聲校尉。王莽更加小心謹慎地侍奉姑母。皇太后王政君於是對侄子王莽頗有好感,後來就讓他出任了大司馬。隨著漢成帝、漢哀帝的去世,繼位的漢平帝年僅9歲,於是,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稱制,行使皇帝的權力。她依賴王莽,委政於他。可是王莽是有野心的,他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又沽名釣譽,廣施恩惠,經過幾年的經營,把朝政大權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手中。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元旦,王莽正式篡漢,在未央宮前殿隆重地舉行了“新”朝皇帝登基大典。王莽率公卿朝見太皇太后,奉上“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的璽韍,去掉漢朝的封號,立妻子王氏為皇后,立四子王臨為皇太子,大赦天下;又下詔策命孺子嬰為“安定公”,以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等五縣百里之地、人萬戶,作為後者的封邑,在那裡立劉氏宗廟,奉漢正朔。

劉邦、劉秀、劉備三大政權到底是什麼關係

二、劉秀建立的“漢”並非對西漢的繼承。
  
  建立新朝取代漢朝後的王莽,在其統治的14年間,政治腐敗,人心渙散,經濟衰敗,社會動盪,導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與此同時,經過兩百多年的繁衍,劉邦的後代佈滿天下。在新莽亂世,“天下鹹思漢德”[3]的潮流中,許多劉氏子孫都打出了“反莽興漢”的旗幟,不少非劉氏子孫者也改名換姓,裝扮成劉氏後裔,或尋找一個劉氏人物來作為“領袖”,以發展武裝,佔領地盤。當時建立了許多以“漢”為國號的割據政權,例如:綠林起義軍建立的更始劉玄政權,赤眉起義軍建立的劉盆子政權,劉永據睢陽建立的政權,自稱武帝曾孫的盧芳依靠匈奴建立的政權,以及從劉玄政權中獨立出來的劉秀建立的政權。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已經建立更始政權的綠林起義軍攻入長安,殺死王莽,新朝宣告滅亡。
  
  此前一年,即地皇三年(公元22年),在南陽郡(今湖北省棗陽市)的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劉演、劉秀兄弟,把宗族、賓客組成七八千人的軍隊,在蔡陽縣舂陵鄉(今湖北棗陽,當時屬南陽郡)起兵,稱為“舂陵軍”,自稱柱天都部。“舂陵軍”隨後加入了屬於綠林起義軍的新市、平林起義軍。更始政權建立後,劉演被封為大司徒,劉秀被封為太常偏將軍。


  
  劉秀年輕時,處事謹慎,性情溫和,喜歡務農。他曾感慨地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4]執金吾就是負責監督、檢查京都及附近地區治安的長官,陰麗華是新野陰氏家族中最漂亮的女子。地皇三年十月,劉秀在其兄影響下,投入反對王莽的大起義的歷史洪流中,經受了戰火的鍛鍊。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劉秀在取得昆陽之戰大勝後,遭到喪兄之痛--劉演被劉玄殺害。這年十月,因為河北局勢錯綜複雜,一心想借機削弱劉秀勢力的劉玄命令劉秀以破虜大將軍兼代大司馬的名義,去河北“穩定局勢”.劉秀到達河北後,廢除王莽法令,恢復漢制,對地方武裝打壓結合,大力發展自己的勢力。河北成為劉秀脫離更始政權、創建統一大業的重要基地。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就佔據了黃河以北廣大地區。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劉秀在“鄗”(今河北柏鄉北)建立政權,登基稱帝,史稱“光武帝”.這個新政權的國號與當時許多割據政權的國號一樣是“漢”,因為它打的是“反莽興漢”的旗幟。次年,劉秀攻佔洛陽,定都於此。
  
  此後,劉秀又用了十來年的時間,南征北伐,剷除了獨霸一方的各種割據勢力,其中也包括以“漢”自居的割據勢力,重新統一了全國。劉秀建立的這個後來存在了兩百年的政權,史稱“東漢”或“後漢”.不過,須得說明的是,劉秀雖系漢高祖九世孫,卻出自景帝之唐姬所生長沙定王劉發一脈;說白了,劉秀不過屬於皇族遠支,並非嫡系後裔。所以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在《秦漢史》中描述劉秀在剷除各地割據勢力特別是以“漢”為國號的劉永政權時,寫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若說‘天命',當然不得而知;若說’正統‘,他(劉永)是梁孝王八世之孫,比起劉秀的譜系,還要’正統‘得多,’正確‘得多。因此劉秀首先就要對付劉永。”在敘述劉玄政權滅亡時又說:“西漢王朝最終地滅亡了,在西漢皇帝的寶座上,坐的是一位農民軍的領袖。”正是從這種意義講,作為“農民軍領袖”的劉秀政權,不是繼承西漢的政權,而是一個新建的、獨立的政權。

劉邦、劉秀、劉備三大政權到底是什麼關係

三、劉備差點走一條與劉秀完全相同的路。
  
  東漢末年,宦官和外戚相繼專權,皇室衰微。按翦伯讚的說法,當權臣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為獻帝時,“獻帝在位雖然有三十一年,實際上,東漢王朝已經等於滅亡了”[7].當時,天下大亂,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的說法,經過長期兼併混戰後,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7],中國的北方和南方已被他們分別控制。此後,劉備集團“借”荊州,奪巴蜀,也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集團又奪取了曹魏集團的漢中,遂“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遙“表”於被曹操控制的漢獻帝,然後就宣佈劉備為漢中王。


  
  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自立王號是“漢中王”,劉備為什麼要緊緊扭住當時已名存實亡的“漢”字不放?應該說,這是政治策略的需要。劉備雖然自稱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但家道早已破落,靠“與母販履織蓆為業”,而且《典略》早就指出他不過是“臨邑侯枝屬也”. 在封建時代,皇權神聖,正統觀念深入人心。曹操不廢漢獻帝卻“挾天子而令諸侯”,政治上的主動權就牢牢掌握,實力雄厚的孫權只能“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 所以,當時的局勢就是誰打出“興復漢室”的旗幟,在政治上就可以處於優勢地位。劉備雖僅是漢室遠支宗室,可畢竟還是漢朝宗室子弟,打“興復漢室”的旗幟,不僅理所當然,而且在政治上佔據主動。所以,早在“隆中對策”時,諸葛亮為劉備謀劃未來方略就是:“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當時情況看,”興復漢室“是存在可能性的。劉備稱”漢中王“時,已佔有”漢中、巴、蜀、廣漢、犍為“,遠勝於劉邦當初從漢中開始兼併群雄時的情況和力量。關羽從荊州出兵攻打襄陽,威震華夏,曹操甚至”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利“.這還只是一路北伐就如此厲害,還不是《隆中對》規劃的並且已經可行的兩路北伐。所以,劉備集團發展壯大自己的最佳策略,就是充分宣傳”帝室之胄“要”興復漢室“.

  
  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在曹丕廢掉漢獻帝,建立魏國自立為帝,又傳聞漢獻帝已遇害後,劉備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山。諸葛亮等人認為,”漢“是”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劉備”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因此仍應定國號為”漢“. 這其實就是”帝室之胄“”興復漢室“策略的繼續運用。所以,在劉備稱帝的詔書中就有”修(漢)社稷“”嗣二祖“(漢高祖、光武帝)、”興漢阼“等詞彙。
  
  雖然劉備政權企圖再演一次光武中興漢室的故事,卻到底沒有實現;不過,”漢“字始終是劉備政權堅持的立國基礎。例如,諸葛亮《(前)出師表》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後)出師表》說:”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在《詔策》中說他:”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這些都足以表明,”漢“字始終是劉備政權的國號,也是這個國家的立國基礎。
  

  其實,劉備、諸葛亮打出”興復漢室“的旗幟,並非就一定是要恢復東漢王朝。因為,劉備如果真將自己作為漢獻帝下屬,那麼,當曹丕篡位時,劉備就不該是”稱帝“而是該”勤王“.所以,”興復漢室“這面旗幟,只是政治家的一種策略,並不就一定要真正去落實。劉備、諸葛亮所建立的那個名為”漢“,被稱為”蜀漢“的國家,其實是與西漢、東漢無多少繼承關係的獨立國家。


四、餘論。
  
  雖然歷史上有的歷史學家將西漢稱為前漢,將東漢稱為中漢,將蜀漢稱為季漢,好像三個”漢“政權有聯繫和繼承,實際上,劉邦建立的西漢,劉秀建立的東漢,劉備建立的季漢,是彼此沒有聯繫的各自不同的三個政權。劉秀、劉備雖然也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但與皇室正支很是疏遠,而且他們都是獨自起家建立政權和國家的。他們所謂”帝室之胄“的身份,”興復漢室“的旗幟,所建國家之”漢“國號,不過是作為政治家對”漢“的名義的借用。這三個”漢“政權,實乃自創一朝,後兩個”漢“政權並非是前政權的延續。只是,後世人因為封建正統觀念的影響,總是像看待二週、兩晉、兩宋一樣看待”兩漢“甚至”三漢“,這實在是對歷史的誤讀。


  
  我們在承認劉秀、劉備兩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實際上都是與前代沒有繼承關係的獨立政權的前提下,不得不指出,現在有很多版本的”秦漢史“,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將西漢和東漢作為一個整體而加以敘述的,這本身就是與歷史實際不合的;而在承認劉秀政權的歷史是”漢“史的前提下,又對劉備所建立的這個明確標明是繼”漢“還存在了42年的政權卻不屑一顧。這顯然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從當時的歷史實際情況而言,劉備的”漢“政權比較劉秀的”漢“政權,除了地盤小些、存在時間短些外,應該說沒有什麼差別;而且比之劉秀是在漢室中斷了16年後才重建政權而言,劉備是遙”表“漢獻帝才自立為漢中王、在曹丕廢掉漢獻帝后就自立為”漢“皇帝,從對漢室”繼承“的”正統性“來說,劉備顯然還要更加深厚一些。從歷史評述其他政權的經驗而言,在周、晉、宋之後建立的東周、東晉、南宋其實也是偏安一偶,卻從來沒有人對它繼承前代政權的合法性有異議;反而在南宋時代的人還往往以劉備政權作為比附以爭正統。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魏篡漢,晉繼魏,為維護它們的正統性而有違歷史真實地將劉備政權的”漢“改為”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