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賞賜數十車酒肉,霍去病為何寧願讓肉臭掉也不分享給士兵?

小米數碼


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是用兵之道;

婦人之仁只能敗軍亡國!

賞罰是用兵之大事,不能濫施!


天晴談歷史


俗話說,細節決定命運,霍去病就是這麼一個細心的人。

有人說過,霍去病其實是運氣好,年少夠莽,把舅舅衛青已經打殘的匈奴再一頓恐嚇,讓匈奴不戰自潰,最後一路追到狼居胥山。那麼有沒有事實可以反駁這種對霍去病的誤解?

霍去病未及弱冠出戰北伐,年少本就得漢武帝寵愛,在展現出強大的戰爭天賦後,漢武帝這個外甥多有賞賜,在《史記》中,就有這麼一處記載: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

對於領兵打仗成績非凡的霍去病,漢武帝派人賞賜了數十車酒肉給他,量如此大的賞賜,按照常理來講,霍去病自己肯定是吃到昏迷都吃不完的,而他又是領兵的將軍,把這些酒肉分給手下的將兵們顯然更好。

畢竟搞搞團建,這是自古以來每一個成功團隊的必要覺悟和方式。

可是霍去病卻不,他沒有把這些軍士最喜歡的酒肉分下去,而是寧願讓這些酒肉自己腐爛掉,都沒有說用來搞團建,趁機拉攏拉攏人心。有人一看,肯定會說,這霍去病太不會做人了吧,情商這麼低,也太驕傲了吧,這不就赤裸裸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嗎?

非也,霍去病其實這樣做不僅不能說他是一個情商低的人,反而能發現這個二十歲的年輕的人“政治思維”的敏銳。

先說霍去病的出身,其實霍去病的出身和舅舅衛青幾乎一樣,衛青雖然是衛子夫他們的兄弟,但是衛青卻是衛子夫母親和別人生下來的,不算至親。而霍去病也是一樣,衛子夫的親姐妹又和霍仲孺生下了霍去病,算是私通,霍去病無名無份,但幸好的是,他比衛青幸運,年幼的時候就已經被漢武帝帶在身邊,算是漢武帝的半個兒子。

自古以來,雄主都是多疑,漢武帝后期搞出個巫蠱之禍,自己的親兒子親太子都能頭腦發熱一頓亂搞,霍去病自然也能發現這個姨丈的個性,首先漢武帝是一個皇帝,其次漢武帝也有著雄主的驕傲,這種驕傲就意味著臣子不能太過出格,要搞清楚尊卑。霍去病自幼跟著漢武帝學習讀書,日月薰陶,又因為卑微的出身讓他有自知之明,霍去病算是各方面都節制調和得非常好的一個少年天才。

衛青立功,打敗匈奴,而且不是一次兩次,這挽救了西漢和匈奴對峙一直以來的壓抑感,漢武帝沒想到,朝中大臣也沒想到,當年這個平陽府的馬奴,竟然是個天才,有著秦代蒙恬的神威。於是當時外戚衛家如日中天,漢武帝絲毫不避諱,還讓霍去病上場發揮,公元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安排跟著舅舅,北伐匈奴。

誰知道一個天才的出現就是這麼突然,霍去病首戰大捷,展示出非凡的能力,漢武帝很開心。

於是有了不久之後的賞賜之事,從這個大背景再來看霍去病寧願十幾車酒肉爛掉了,都不願意給軍士們吃有什麼深意?

其實還是那個問題,避免皇帝不開心。

雄主都有一個特點,不希望功臣們做得太出格,只希望他們賣命,但是不希望他們有超出自己控制範圍的威望,說通俗點,就是皇權對功臣的剝削,春秋戰國以來,鳥盡弓藏的事情不知幾何,講遠一點的,范蠡與勾踐不告而別,講近一點的,信陵君魏無忌被兄弟猜忌,無奈淡出。

再近一點,漢初功臣明哲保身,功臣退休的人絕不在少數,漢武帝就是這些故事裡的那種君主。

霍去病如果把酒肉賞賜給了士兵,會造成什麼問題?

會形成私恩,也叫做私威,漢武帝看似恩寵霍去病,但實際上,又怎麼知道這不是一種試探?霍去病把自己手下的部隊錘鍊得適合自己,衝鋒陷陣,連自己人都自愧不如,感嘆一個衝鋒就得敗下陣來,漢武帝對此理論上應該是開心大過於擔憂,還是擔憂大過於開心?

如果霍去病沒有那麼強,那還好說,但問題是,非常強。我們知道的,後世五代十國,就是因為將軍擁兵自重,撒播私恩,士兵們壓根就對皇帝一點概念都沒有,如此一來,藩鎮就毀了大唐。雖然漢代沒有藩鎮問題,可是道理和人心都是相通的,漢景帝有過七王之亂,周亞夫橫空出世,但結果卻是如何?

所以霍去病會不懂這些嗎?

他很懂,於是選擇對於自己這種情況而言最好的方法,寧願讓這些軍士在背後說自己壞話,都要保證自己和姨丈之間的和諧關係。霍去病不分酒肉,士兵們飢腸轆轆,肯定是對霍去病有怨言的,可是霍去病和軍士的“不和諧”,就是保證和皇帝和諧的根本。

但其實按照當時的場景來講,霍去病寧願酒肉腐爛,都不分給下面的人,這種行為到底會不會引起軍士們的怨恨呢?

不開心是肯定的,但是怨恨說不上,歸根結底,還是禮法環境夠好,尊卑有度,古代的階級壓榨剝削,向來都被認為是正常合理的。

自周代以來,社會不同階級註定了吃的東西就不一樣,古代天子的正餐被稱為“太牢”,太牢也不是什麼神獸,而是三牲(牛羊豬)的代稱,牛羊豬都吃,這是天子才可以的,而諸侯王就只能吃牛,卿大夫也遞減,只能吃羊,大夫只能吃豬,士只能吃這些肉剩下的邊邊料,普通人呢?

普通人記載得很明確,只能吃素。

那麼漢武帝時代,這套社會風氣依舊沒變,衛青當年被人說有王侯將相的氣質,衛青就回答了一句,小小馬奴怎麼敢奢望。由此可見,當時社會里的普通人自我的觀念還是很卑微的,加上禮法制約,霍去病不把這些食物分給這些軍士也沒有太大的問題,畢竟這些軍士也算是平民百姓。

所以,這個典故導致霍去病被黑了上千年不會做人的謎題,本質其實是霍去病會做人,但事實的背後纏纏繞繞才會讓人對他有誤解。不過也是因為複雜,才體現了霍去病的智慧,說明了霍去病不只是懂打仗,更說明了霍去病的勝利不是偶然。

而歷史上對霍去病“棄酒肉”的事情,其實還有另一段解說。

很多人認為,是司馬遷表達的意思容易讓人誤會,其實當時霍去病的戰術就是要快速穿插,這其實就是冷兵器時代的閃電戰,霍去病被認為是公元前時代軍事打擊的顛覆者,絲毫不按套路出牌,但是效果極大,往往打得匈奴不知道南北。

因此,所謂漢武帝賞賜給霍去病的數十車酒肉,如果霍去病壓根沒考慮自己吃到暈厥,根本就不可能真的帶上戰場,而所謂丟掉了這些腐爛的酒肉,其實可能意味著在出發的時候,就把酒肉扔在一旁了,以加快軍隊的進軍效率,而酒肉在一旁無人問津才導致腐爛。

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更符合常規的現實,因此歷史上對霍去病及其軍隊的記載,都是帶著乾糧深入沙漠敵營,特別是封狼居胥山一戰中,就連帶著乾糧的漢軍都幾乎扛不住了,如果真的帶了幾十車酒肉,這不是開玩笑的嗎?

而後來一些藝術作品展現給我們一個愛毆打士兵,驕傲目中無人的霍去病,那才是真的抹黑了,可惜霍去病23歲早逝,這一切的天才爭議,都跟著他戛然而止。



紀元的尾聲


按照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霍去病的確寧願把漢武帝賞賜的酒肉放臭、扔掉,也不願分給營中士兵,不過,他之所以這樣做,原因並非不體恤下屬,而是因為霍去病實在是過於早慧了。

霍去病,西漢名將、驃騎將軍、冠軍侯、大司馬,如此多閃耀的光環加身,他臨到死也不過是個24歲的年輕人,霍去病的坦蕩的仕途和他身份顯赫的母系一族脫不了關係。


霍去病的小姨是漢武帝劉徹的皇后衛子夫,除此以外,他還有兩個將軍舅舅,長平侯衛青和中郎將衛廣,這樣高端的身份配置,尋常人能佔有一個足夠沾光,而霍去病一下子就有了三個。有了這樣的小姨和舅舅,霍去病在幼年時期就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富貴生活。

但偏偏霍去病還真不是一個仰仗自己皇親國戚身份就胡作非為的紈絝子弟,他不僅知書達理,在舅舅的影響下,尤其擅長騎射,馬背上的武藝更是一流。

也因此,少年時期的霍去病不僅受到了母親衛氏一族的寵愛與呵護,還有一個人也非常喜歡這個少年,他就是霍去病的姨夫——漢武帝劉徹。


劉徹比霍去病要年長16歲,在霍去病出生的前一年,十五歲的劉徹登基稱帝,他削弱諸侯勢力,推行推恩令,設立監察刺史,加強中央集權,一頓操作猛如虎。等霍去病長大時,劉徹已經是一個事業有成的中年男性了。

但是,雖然事業搞得風生水起,漢武帝卻一直沒有自己的兒子,公主生了幾個,皇子卻一個都沒有。人總是缺什麼就喜歡什麼,年近中年的漢武帝對衛家姐姐的兒子霍去病非常疼愛,直接把霍去病接到自己身邊生活,還封他為侍中。


侍中這個官職也是很神奇,在漢武帝之前,侍中就是正規官職外的加官,屬於散職,根本不在論資排輩的序列裡。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侍中這個官職一下子變得顯赫起來,出入宮廷、參列朝會、掌管御用器物,皇帝在哪,侍中就可以跟在哪裡,不是親信之人連當侍中的機會都沒有。

霍去病作為權貴子弟成了漢武帝的侍中,此時,他尚未成年,漢武帝將他帶在身邊是有意給他一些鍛鍊的機會,有這樣英明威武的姨夫可以跟著歷練,霍去病的才幹進一步的展露出來,漢武帝對他的疼愛也是一日甚於一日了。


漢武帝元朔六年,衛青奉命前往漠南抗擊匈奴,外甥霍去病也被他帶了過去,臨行前,為了師出有名,漢武帝還專門給霍去病封了個票姚校尉的官職。

這是霍去病第一次踏上真正的戰場,天之驕子霍去病一出手就能讓無數老將汗顏,他帶領八百騎兵直奔匈奴老巢,殺敵約兩千名,單于的叔叔被俘,祖父輩的籍若侯產被殺,霍去病的軍功在衛青帳下名列第一,漢武帝欣慰不已,直接給霍去病封了冠軍侯,取"功冠全軍"之意,食邑一千六百戶。


此時的霍去病多大呢,17歲,古代的千戶侯有很多,但是17歲就能以軍功受封千戶侯,除了霍去病,恐怕也沒有幾個。

兩年後,霍去病再次出征,這次他不用跟在舅舅衛青的身後,而是作為驃騎將軍,獨自率軍。霍去病率領驃騎在皋蘭山下斬殺匈奴九千人左右,而後又繼續深入,殲滅匈奴三萬餘人,匈奴部落的王子、將軍、當戶、都尉被俘虜近百人,這次出征,霍去病為西漢打通了河西走廊。


"匈奴剋星"霍去病成了西北百姓的守護神,之後的好多年,匈奴根本就不敢來隴西、上郡等地騷擾,百姓的負擔輕了一截。漢武帝一開心,又給霍去病增加七千戶的食邑,霍去病眼看著就要向"萬戶侯"的目標策馬而去了。


再回到問題中,漢武帝賞賜酒肉這件事,在《史記》中是有前因後果的,司馬遷是這樣敘述的,霍去病年少時就出入宮闈擔任侍中,身份尊貴,所以很難體諒下層士兵的處境。

他帶兵出征,漢武帝派人送給他幾十車酒肉糧蔬,等他回來的時候,輜重車上還有很多丟棄的粱肉,而一些士兵,還在忍飢挨餓。他們在塞外打仗,因為吃不飽,底層士兵餓的站不起來,霍去病還有心情去踢蹴鞠。


從司馬遷的角度看,霍去病從小錦衣玉食慣了,說什麼驃騎將軍,本來也才是個19歲的毛頭小夥,和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將自然不能比,根本不知道體恤下級。

不過,細細想來,卻有不通之處。

霍去病出徵匈奴一直擔任首領,他的麾下少時幾百人,多則數千人,一個不到20歲的青年能將百千人指揮的遊刃有餘,讓他們任其差遣,要說霍去病不知道體恤手下,那他在軍營中憑什麼立住腳跟,就憑衛青外甥的身份嗎?不大可能。


所以,霍去病不願分享酒肉不太可能是因為他年少得志,不懂照顧手下。那麼,最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呢?

要知道,漢武帝賞賜的酒肉是給霍去病本人的,他自己吃了沒事,分一些給心腹手下吃也沒事,但是如果他將十幾車的酒肉張羅著分給全軍吃,漢武帝會怎麼想?

犒勞三軍是皇帝的職責,不是將軍的職責,皇帝可以遣使臣慰勞將士,但是,如果將軍把皇帝的賞賜分給了士兵,會不會落了收買人心的嫌疑。


霍去病從小就長在權貴家庭,侍奉在漢武帝身邊,耳濡目染,帝王心術別人不知道,聰慧的霍去病不可能不清楚。如果不分酒肉,頂多落一個紈絝子弟、不知體恤的罵名,只要是打了勝仗,沒人會拿這件事苛責他。

但是,心一軟分了酒肉,傳到漢武帝耳中,會不會被認為是籠絡人心、培植勢力?這個罪名,誰能擔得起。

所以,聰明如霍去病者,寧願對外去扮演個驕矜的貴族子弟,也不能引得皇帝絲毫的懷疑,這才是他生存哲學所在。


曾豪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少年將領,曾經完成"封狼居胥"壯舉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絕不是一個只有武夫之勇的人,情深不壽,過慧易夭,可惜這樣的少年天才實在是死的太早,要不然,攪動大漢風雲的,說不定就是這個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