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層半磚砌基礎大腳1米寬,可以嗎?該注意些什麼?

想建房人


兩層半的農村自建房用磚砌大腳是農村經常採用的一種基礎方法,這也就是我們所說條形基礎的一種,就兩層半的自建房來說,有一米寬的大腳基本也能夠滿足荷載要求。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比較關鍵的因素沒有提及,在這裡跟朋友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農村自建房的條形基礎,基礎大腳需要寬度但同樣也需要深度,二者缺一不可。

過去的農村自建房因為樓房比較少,大多數都是平房,所以基礎相對也比較簡單,但是現在的農村自建房基本上都是樓房,基礎也變得更加重要。兩層半的農村自建房有一米寬的紅磚大腳,寬度來說完全足夠,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深度,沒有足夠的埋深,沒達到足夠承載力的持力層,即使是2米的大腳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紅磚基礎的寬度和深度是兩個需要同時達到要求的必須條件。

現在的建材價格比較高,紅磚基礎已經不再具有造價方面的優勢,倒不如選擇其他更合適的基礎。

個人曾經把紅磚基礎和其他基礎形式做過成本比對,經過仔細計算之後發現紅磚基礎或者毛石基礎不但工期比較長,而且造價也一點也不低。現在的建材價格高漲,人工費用也同樣不低,所以再像過去那樣用紅磚做基礎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優勢,如果可以選擇其他基礎形式的話(比如說獨立基礎),不但工期短,同樣造價也不高,因為現在能夠用機械代替人工就是省錢。

回到問題本身,兩層半的農村自建房採用紅磚基礎,基礎大腳有1米寬是完全可以的,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就是基礎的埋深,不管是什麼樣的基礎形式,挖到足夠承載力的持力層是保證一個基礎質量的關鍵,所以說這個問題不但需要基礎寬度做為數據指標同樣也需要埋深做為參考依據,任何單子數據都無法確定基礎的成敗。(圖片來自網絡)


農民也優雅


建二層半的房子,基礎用1米寬的大腳能不能承受得起?建房實際上和用多大的腳沒有關係,關鍵是要看基礎的土層結構。如果土層實,1米寬的大腳就有點多餘。如果說建房的土層疏鬆(有很多都是回填土),就是做再大的基礎,也很難彌補土層鬆軟的特質,牆體該出現下沉的還是會下沉。接下來小編就很大家一起,聊一聊蓋二層半的磚瓦房,在做基礎時要注意些什麼。

二層半的建築格局,很多都要出現在農村。現在大部分的農村人在建房時,都是動用的挖掘機,將山體挖開,多餘的土全部都運出去,挖去的土層有三、四米厚。對這樣的基礎,用1米寬的大磚腳,就有些多餘。

農村裡挖開的山體,挖去了3~4米厚的土層。山體的形成,不是一年兩年可以的,要長時間的地質活動和雨水的沖刷才能達到。這樣的山體,挖去了3~4米的土層,大部分的都到了實土層,還有很多都到了沙礫層。

挖開實土直接砌基礎,是不行的。還在挖掘在承重牆的基礎上,用挖掘機的挖鬥,在基礎上懟,利用液壓將基礎土層懟緊實。

過去夯實土層,都會幾個人自制的夯實器材(幾個人就用幾根繩子綁住重物,同時用力拉,重物就回被拋到半空中,利用重物落下來的力,將土層再次砸實——在常德叫打飛鵝)。過去的很多老房子,都是用的這種方法去夯實基礎,在做基礎時,很多的老房基礎都是用 的63的腳。

農村建房的時,也有覺的基礎有點低,就在原有的基礎上填土加高,這時的基礎最好在填土之前去做好基礎。要不然等土層填好了,就要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打理。

像這樣回填土的基礎,就要看回填土填了多厚,原來的老土層的實土層要挖多深。用人工去挖,費時費力,進度還慢。

有不少的農村人,就在所有的承重牆上,用小樁基,利用樁加地梁的形式,托起這整個房子的主體。

磚砌大腳:簡單、節約、進度快,這也是很多的農村建房中常用的方法。但是磚砌大腳,磚塊在單說在承載上,都是很抗壓。

磚砌大腳的磚塊是一塊一塊的砌起來的,中間沒有一根鋼筋,這對實基礎,很少會出現斷裂的情況。要是基礎不實,房子牆體的自重,很容易迫使基礎出現斷裂。


常德農村老趙


二層半的自建房排1米的大方腳,按常規來說是足夠了。但因地質的不同,許多地質其實是並不適合用條形基礎的,也就是先排大方腳再倒制地圈樑,既便有1米寬的大方腳也不一定能保證足夠的安全!那在哪些地質土壤條件下可用條形基礎,有哪些地質土壤是不適合條形基礎的呢?下面我們就一一來說明。

一、單一的沙壤土地質、硬土地質、軟土地質。

在這屬於單一的地質條件下,我們用條形基礎都是沒問題的,而大方腳的寬度也可隨地質的不同來相應的減小及加大。

如我村一隔壁鄰居,其10年前建的二層半自建房,雖完全沒砌大方腳,是直接將地圈樑倒制在地下,甚至連倒制地圈樑的紅磚盒子都沒砌,底下一點墊層也沒有,其房子到現在還是非常穩固。後來,其弟弟在隔壁建的二層半房也是用的同樣的方法倒制的地圈樑。

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其地質土壤是非常堅硬的沙質土壤,如是人工挖土,必須得用尖角鋤頭才能挖進去。後來,其倒制地圈樑的基礎就是自己用尖角鋤頭挖出來的,其大小也完全挖地圈樑的大小挖的,所以其地圈樑就沒有用哪怕一個紅磚等其它材料。當然,雖說這種完全不做墊層處理的基礎是不可取的,但如經濟條件不是很充足、又不是處在一些地震帶等情況下,其實還是不用太擔心的。

再就是單一的其他硬質或軟質地質,如純黃土壤,像比較硬的黃土地質,其實排50寬的大方腳也足夠了,較軟的才需要稍微加大寬度。這是因為,在同樣的地質條件下,房屋的沉降可說都是同步的。如前向有沉降,那後面的沉降也會處於相同的壓力下,這也是條形基礎能起作用的主要原因。

二、混合質地質。

在這樣的地質下,其實是不適合做條形基礎的,也就是說,既便大方腳排得很寬,也不能保證足夠的安全。如房屋後面是硬質土,前面是軟質地;底下是像煤層礦脈走向的斜著走向的夾心餅乾樣的混合土壤,在這樣的土質條件下,最好是做獨立基礎等其它基礎形式。

三、岩石地質。

岩石地看似是特別堅硬的,但岩石的走向一般都是有斜坡的,而岩石與土層之間其沾合力也是最不牢固的,如是靠在比較陡的山下,這樣的地質就還很容易引起滑坡,在這樣的地質條件下,其實是不適合建房的。而如是建在緩坡上,且底下岩層走向又是非常斜,那其地基形式也最好是做獨立基礎等,條形基礎也是不合適的。

四、填充地質。

有填充土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房子四角有填充土,那既便排1米寬的基礎也是不形的,我們必須將大方腳排在親生實土上,不然就得靠打柱樁等來解決。如是在牆體中間有一小段填充土,才能靠加寬大方腳的辦法來解決。

總之,在地質條件好的情況下,大方腳有時候既便只排幾十寬也沒問題,如地質條件不適合做條形基礎的情況下,既便排1米寬的大方腳,也是不能保證足夠安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