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做筆記構建知識生產能力?

如何通過做筆記構建知識生產能力?

"上課認真聽講,仔細記好筆記。"這是大家讀書時耳邊重複得最多的音符。

我是讀初中時才開始記筆記的。有一次,我寫的作文,被老師選出來張貼在牆上了。語文老師常教我們要多去摘抄名人名言,那篇作文就是引用了名人說的話,估計也是用對了地方,歪打正著的得到了表揚。

此後,我把聽到的,看到的,有意義的句子都抄寫在筆記本上。當時就2個筆記本,一個記摘抄,一個記英語。

有時心情很沮喪,有時喜悅,還有某些私密的日記也記在摘抄本里,可以說這個筆記本是一鍋大雜燴。

後來,有次寫作文,覺得有個名言很能體現我不能表達的觀點,立馬翻開摘抄本,翻了好幾遍都沒有找到印像中那句模糊的話。挫敗感及其強烈,再加上偏科嚴重,漸漸放棄了摘抄。

現在開始學寫作,又想重拾起記筆記的功能了,又怕遭遇以前遇到的問題,怎麼辦呢?在電腦上記吧,也可以用搜索。複製粘貼很快,這一點相當節省時間,但有時候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心裡還是有那麼一點點懷念用紙質記的筆記。在這種心裡焦慮不安,難以取捨的情況下,看到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對照我以前做的摘抄,如夢初醒,哇,大作家也是像我這樣記筆記的,只不過差距很遠,人家更專業,更系統。

如何通過做筆記構建知識生產能力?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這本書,介紹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筆記本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只要遵循簡單的三條規則,一元化、時序化和所印化便可以玩轉筆記本,運用5個步驟創造屬於自己的創意。

作者奧野宣之,同志社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曾在出版社和報社工作,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在工作以外,他還以筆記本專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這種方式,在電視臺節目播出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如何用一套筆記本構建自己的知識生產體系?

首先遵循一元化筆記法的三條規則

規則一:一元化,全部內容融入筆記本

工作中的創意,讀過的書的摘要和感想,報紙和雜誌剪報,他人的留言貼,信件和明信片的,還有參加培訓時的記錄這些,都可以把這些內容全部納入一冊筆記本中。

當然筆記本會變得雜亂無章,也會因持續不斷的填滿文字和資料,而厚度不斷增加,但不管怎樣,我們就要把這些瑣碎的事都塞進筆記本里,不要對其進行分類。

這樣讓我們記筆記的時候感覺非常輕鬆,找起來也安心,堅持做也不費力。

很多人肯定都有疑問,期初肯定很好使用,然後繼續使用下去就會發現很多漏洞。

作者奧野宣之回答是:一開始就讓他漏洞百出。一元化是一種絕不會有漏洞的方法,原因是他從一開始就渾身漏洞。

規則二:時序化,從頭開始按順序使用筆記本

我記筆記的時候也是按照先發生的事情先記錄,但我有一點沒有做到,就是沒有添加日期。

6位日期記錄法。比如說2019年7月22號,那麼就可以簡寫成190722。當以後某一天我們翻到這一頁的時候,就能想起這一天我們幹了什麼事情。

更新換代。有的人一冊筆記本可以用一個月或兩個月,有的可以用一年,不管用多久,如果用滿了的話我們該怎麼辦呢?月底或者是月初訂憑證的時候,就要把憑證按時間、憑證號分門別類,比如說憑證號是1-500號,我將會分成1-150號(要看附件多不多),然後下一個憑證會分成151-200多號這種,最後裝訂完成後在憑證封面寫上憑證記錄的日期,憑證號是多少。在切口邊會寫上日期、第幾本,比2019年6月1/3。筆記本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也要在它的封面寫上,這是第幾本,日期是多少號到多少號,然後在切口上也要寫,這是第幾本筆記本,這樣方便我們以後按順序號查找。

規則三:製作索引,將收錄的信息所有化後提取

索引並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尋找信息的線索。我個人感覺這就像是一本書的目錄。比如我在90頁的時候記入了幾件事,然後每件事我提出一個關鍵詞來,然後寫在索引部分,再對應的把90頁寫在索引部分上,那麼以後我想找這件事就查這個關鍵詞來對應後面的頁數,然後就能方便找到。是不是挺簡單呢。

其次是高效率記錄信息的書寫和粘貼

作者寫到了用蔥鮪火鍋式筆記採訪自己。這個也可以用來摘抄某人的名人名言,然後寫上自己的看法感想。

你將他人的發言,通過觀察得到的信息,等來源於外部的信息標上О後再逐條書寫,而對這些信息產生的感想,自己想說的話用星號☆標記後再寫。

比如我看到一句廣告詞,我們可以這樣記錄:О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我的感想是:☆我現在的生活都是由於我以前走的路導致的,那麼我現在走的路也會導致我以後的生活。

當然筆記本不是光用來記的,還可以用來粘貼,把收集到的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也可以裁剪下來粘貼到筆記本上。尺寸根據筆記本的大小來定。

最後用筆記本上的素材讓我們的知識產生增量

如何用滿滿的筆記本來生產知識?

創意是對既有信息的重組

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重組而已。

步驟一:收集素材

在筆記本上我們只要把發現之事、疑惑之事、在意之事、所思所想,仔仔細細地記錄在筆記本上,那麼我們便能毫無負擔的持續做信息收集這件事。經常看一個公眾號裡面的文章,講到大家收集素材的一個過程,經常逛菜市場,還有不經意聽人家說的一句話,然後快速地記錄下來,這很有可能是下一個文章的素材。因此可以說把日常生活的內容全部變成素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日常取材。

有時候覺得自己寫的沒有什麼意義,或者是不知道該寫什麼。判斷筆記本上的內容的價值並不是現在的自己,而是你現在根本不知道會變成怎樣的將來的自己

不是有事才寫,而是為寫而思。

步驟2:咀嚼收集好的素材

無目的的重組會帶來新的發現。就像有些人寫作一樣,實在找不出來寫什麼的時候,就會把筆記本翻出來看一看,看自己記錄的一些事情,突然靈光乍現,就會找到自己想寫些什麼了。

步驟3:將咀嚼過的素材發酵

使用卡片存儲信息。通過閱讀筆記,把一些不能理解或者是有些有用,或者是因為新奇而寫下的,將這一部分的要點簡短的寫下來,一張卡片對應一條消息。這樣就會製作很多卡片,我們把這些卡片像撲克一樣鋪在餐桌上打開,你就就會重新閱讀映入眼簾的內容,這樣就會發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組合。

步驟4、5:把發酵後的素材具體化

要勤於動手,思考才會逐漸前進

思維到了瓶頸,也不要停下手來,用圓珠筆寫不出來,換一支鋼筆寫。我們的目的是要一直繼續寫下去。

為了生產知識,我們記筆記,反覆閱讀,這樣做可能一無所獲,但想要獲得什麼,就必須這樣做。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這本書教我們手邊常備一本筆記本,所有信息不分類,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主要抓住一點線索,以後便可以取用了。我們要相信自己記錄的筆記,這是我見過最簡單實用的記筆記法,等我們老的的時候,也可以通過這個長卷回憶當時我們的生活。一起來記錄筆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