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兒肥

涼風有信,螃蟹正肥。


秋風起,蟹兒肥


每每待到金秋十、九月。愛吃蟹的人,應該是十分感謝第一個嘗試吃螃蟹的人。

一千年以來,品蟹、賞蟹、詠蟹、讀蟹已成為中華飲食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人們以大閘蟹為原材料,創造出琳琅滿目的蟹宴佳餚,一隻蟹被無限細分,蟹鉗、蟹膏、蟹黃、蟹腿、蟹肉、蟹殼,各盡其用,由此寫下無數優美的詩詞文賦。“未識陽澄愧對目,不食螃蟹辜負腹”,“越蟹丹螯美,吳蓴紫蟹肥”……字字句句寫出了蟹汛時節的無窮韻味。


秋風起,蟹兒肥


清蒸大閘蟹

最能彰顯蟹的色、香、味的,當屬“清蒸大閘蟹”,品質、味道好壞,一口即見分曉。恰到好處的火候,無需太多調料,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螃蟹原始的鮮甜。掀開蟹殼,蟹黃一片燦爛,暗黃色的蟹油自雪白背殼處滋滋流下,還未入口,就覺一陣香氣鑽入鼻子,忍不住食指大動。

蟹有“四味”:大腿肉,肉質絲短纖細,味同乾貝;小腿肉,絲長細嫩,美如銀魚;蟹身肉,潔白晶瑩,勝似白魚;蟹黃,妙不可言,滋味無窮,蘸上一點去腥的香醋和薑絲,一口咬下去,那種揮之不去的鮮香、那種滾動在舌尖上的快意,難怪李白有云:“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秋風起,蟹兒肥


秋風起,蟹兒肥


煮大閘蟹

論及大閘蟹的烹飪之法,清蒸是最普遍的,但是也有部分人喜歡吃煮的大閘蟹。而事實也證明,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煮大閘蟹是可以保留更多的蛋白質,讓蟹味更鮮美的。


秋風起,蟹兒肥


“煮蟹時取一口大鍋燒水,火大水多。將捆綁著的蟹放入,到水再沸,不超過一分鐘為限。等水再滾,四兩的蟹計時七至八分鐘,五兩則追加一分鐘。期間,將盤子燙熱備用。

取蟹的步驟最為重要,訣竅是千萬不能關火,仍保持最大火力,連盤帶蟹置於乾燥處,蟹身和盤子保持高溫的緣故,即刻將體內體外的多餘水分蒸發,吃起來蟹殼發脆,與肉分離,是蒸蟹極難達到的境界。” ——美食作家老波

秋風起,蟹兒肥


鹽焗大閘蟹

用鹽焗的方式來加工大閘蟹,不但有效保存了蟹的鮮美,而且肉質更緊實,香氣更濃郁。而且還有一個很少人注意到的妙處,因為鹽焗,不僅是蟹肉連蟹殼都是帶鹹香的,所以在吃蟹過程中,剝下蟹殼的每一步都“口齒留香”,等到最後吃到蟹肉時,就別提有多滿足了。


秋風起,蟹兒肥


秋風起,蟹兒肥


醉蟹

醉蟹的製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當時的醃蟹方法。到了明清時期,醉法已經十分成熟,《調鼎集》中記載:三十團臍不用尖,好糟斤半半斤鹽,好醋半斤斤半酒,聽君留供到年邊 。在時間的作用下,讓黃酒微甜清香與大閘蟹甘香濃郁相得益彰,而黃酒的溫潤更是中和了蟹的寒涼。上好的醉蟹,醉完後,形態顏色都要似生蟹一樣,蟹殼剝開來,蟹肉呈半透明的淺青色,如玉石一樣;蟹黃為橘黃,鮮豔欲滴。而最具魅力的地方是蟹肉的嫩滑以及深入骨髓的酒氣與其他香料混合而成的獨特滋味,令人慾罷不能。

秋風起,蟹兒肥


秋風起,蟹兒肥


禿黃油

說到蟹粉菜的極致,不可不提這兩年倍受追捧的禿黃油。禿黃油,其實就是蟹黃醬。“禿黃油”是蘇州方言,“禿”字,即“只有”或“獨有”之意;“黃油”者,高純度之蟹粉也,不容一絲蟹肉混跡其中,因而不同於夾雜了蟹肉的蟹粉。這是蘇州的一道傳統古譜菜,因為歷史的緣故,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們由疏遠而變得淡忘以至陌生。

做禿黃油其實沒有任何秘方,唯有便是捨得。需知道,3斤大閘蟹方能拆出1兩蟹黃和蟹膏,還要加上透熟的肥豬油,以蔥、姜爆香,再用黃酒燜透,加入蟹高湯熬煮。費時又費工,幾十只大閘蟹,才能積攢出的這點精華,直至煉成黃橙橙、芬芳馥郁的一口香鮮美物,成就瞭如此舌尖造化。

真正懂吃的老饕,會用禿黃油來拌飯。一碗米飯拌入一大勺禿黃油,充分拌勻讓粒粒米飯上都裹上蟹油的甘香,如此土豪又霸氣的吃法,叫人如何能夠抗拒!


秋風起,蟹兒肥


秋風起,蟹兒肥


蟹黃湯包

蟹黃湯包是江蘇名小吃,明、清時期已經享有盛譽。其特色是皮薄如紙,吹彈即破,製作"絕"、形態"美"、吃法"奇"。蟹黃湯包有“兩絕”:一是製作絕,二是吃法絕。餡心精選金秋時節大閘蟹、新鮮豬肉皮、正宗老母草雞特製而成,蒸熟的湯包雪白晶瑩,皮薄如紙,汁多味美,幾近透明,稍一動彈,便可看見裡面的湯汁在輕輕晃動,使人感到一種吹彈即破的柔嫩。別說吃了,光是看,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品嚐湯包一定要記住十二字要領: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後吮湯。

秋風起,蟹兒肥


秋風起,蟹兒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