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漯河:孔子思歸處——打一地名,歸村的來歷!

與孔子探討 (打二字河南地名),謎底是河南商丘。那如果我說:孔子思歸處打一地名?你猜的出來?不但你猜不出來,就連謎底的答案歸村的朋友都說猜不出來,更不知道他們村的由來,還和中國古代大聖人孔子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說明我們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大,文宣還不到位。

河南漯河:孔子思歸處——打一地名,歸村的來歷!

歸村位於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召陵鎮,現在分為歸村東,歸村西兩個村,距離漯河市中心約10公里。走進村裡,這個村和河南其他平原的村莊沒啥兩樣,很普通和諧的村子。簡單轉了一圈,我突然發現誤解了這個歸村的朋友。因為一路走下來,我們沒有發現一處和大聖人孔子有關的遺蹟,哪怕找到一些殘垣斷壁或者瓦片磚頭也行啊!問過村裡幾個年長的老人,也說不出個能夠經得起檢驗的,有根有據的所以然來。

河南漯河:孔子思歸處——打一地名,歸村的來歷!

不過,這些村裡的老人都說,歸村以及附近原來是一個寨子,不僅有高大堅固的寨牆,寨牆外還有蜿蜒環繞的護城河。這激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然而這些畢竟僅僅存在於村民一代又一代口口相傳的故事中,已無據可查。據說“歸村鎮”在明嘉靖時期就是郾城十一鎮之一清順治時期郾城八大鎮之一。

河南漯河:孔子思歸處——打一地名,歸村的來歷!

那麼歸村,怎麼會有孔子思歸處之說呢?為什麼孔子會在此思歸呢?在民間我們找不到答案,讓我們在浩瀚的史書中尋找。據民國年間出版的《郾城縣記》記載:“歸村鎮,有寨,有孔子廟。傳《志》雲:縣東四十里俗雲孔子思歸處。”從這段簡短的記載中,傳遞給我們這樣一些信息,民國以前的歸村是一個鎮,而且圍繞整個鎮還有寨子。在歸村鎮,有一座孔子廟,供後人紀念膜拜。據傳說,在郾城縣東四十里處,就是民間俗稱的孔子思歸的地方。從郾城縣城往東四十里處,就是現在的歸村附近周邊的區域,也就是歸村鎮。可見民間所傳孔子思歸處,並非空穴來風。

河南漯河:孔子思歸處——打一地名,歸村的來歷!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我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者,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人。他一生推崇的是仁義禮儀,被後人尊為孔聖人。他生活的時代距離現在已經有2500多年。現在,我們很難想象,2500多年以前的歸村是什麼樣子呢?

河南漯河:孔子思歸處——打一地名,歸村的來歷!

孔子的前半生髮奮圖強,步入仕途,並著書立說。公元前504年,他退隱修著《詩》《書》《禮》《樂》,辦私塾教弟子;他後半生周遊列國,遊說勸學施仁政。

河南漯河:孔子思歸處——打一地名,歸村的來歷!

當時,孔子就像現在的成功學演說大咖一樣,到處講學遊說,勸各國的君主以禮治國。但是總是遇到挫折和不順,甚至被那些權貴嘲諷,如喪家之犬。公元前489年,孔子攜弟子在陳國與蔡國之間(今河南漯河召陵東歸村)遊說,遭到糧絕被困,深陷絕境,但又不願意向當地老百姓求助。民間傳說是有兩個孩子不讓他進村寨,他三天滴水未進,又飢又渴的他和弟子站在一個村口,面向東北方向魯國(山東)曲阜家鄉,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傷感之意伴隨而來。飢餓難耐的孔子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歸乎,歸乎也!於是,歸村,便由此而生 。

河南漯河:孔子思歸處——打一地名,歸村的來歷!

後來,孔子及其弟子被楚國人相救,由楚國返回衛國。公元前484年,68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孔子歸魯國。這些史料和傳說,在《史記·孔子世家》可以覓到一些蹤跡。由於年代久遠,歷史變遷,朝代更迭,刀槍劍影,戰爭不斷,金戈鐵馬,這些歷史的遺蹟蕩然無存,民間只留下一個又一個版本的傳說,生生不息,代代相傳。而如今的歸村,也就不是孔子時代的那個村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