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食=藥的作用嗎?

在生活中,事物的作用往往需要數據和結果來支撐。比如坐高鐵要比綠皮火車舒適,因為高鐵的速度快且車廂環境適宜等等。食物和藥的作用就很難比較出來。首先,雖然每一種食物的營養素都有一個平均值,但是我們每次吃飯前不可能都用精密儀器來測量數據。其次,食物中營養素的含量是微小,適宜長期滋養身體,藥物中元素的含量是濃縮的且具有針對性。

這裡要插一個小故事了,一個名醫的故事--扁鵲三兄弟

扁鵲一家三個兄弟都是學醫的,有一天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三兄弟哪個人醫術最高明呢?扁鵲告訴他說長兄的醫術高於二哥,自己的醫術則是三兄弟裡面最差的。魏文王不解,那為什麼你扁鵲卻是最有名的呢?

藥食同源?食=藥的作用嗎?

扁鵲三兄弟

扁鵲說因為大哥能在病情發生之前就能事先剷除病根了,所以一般人不知道還以為他的治療沒有效果,所以他的名聲沒人傳播,而二哥則是在病情發生時幫病人治好,所以沒有很嚴重的後果,人們以為他只會治小病,在當地稍有名氣。但是扁鵲卻是人常常已經病情嚴重時治病,所以一般人都以為扁鵲的醫術高明,所以名氣就成為了扁鵲三兄弟中,最大的一個。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最佳的結果當然是在病情沒有發生之前就避免病痛、產出病根,這就是平時的養生。

中國營養

關於營養,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就有記載。最著名的莫過於中醫寶典《黃帝內經》,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食物營養的重要意義,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平衡膳食模式,成為世界上最早最全面的“膳食指南”,至今都有重要價值。

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治未病”的預防思想。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在人體大量觀察和時間去的珍貴經驗的基礎上,記載了350多種藥食兩用的動植物,並區分為寒、涼、溫、熱、有毒和無毒等性質,對指導人們營養與食療有重要價值。

明代姚可成在編成《食物本草》中,列出1700餘種食物,並以中醫的觀點主意加以描述並歸類,與《本草綱目》一起被稱為中華中醫學文化寶庫中的兩顆璀璨的明珠,是中醫經典古籍。

藥食同源?食=藥的作用嗎?

食物本草

此外,我國曆史上有《食經》《千金食治》等書籍,都反映了我國古代在營養學方面的成就。

西方營養

古希臘名醫、西方醫學奠基人希波克拉底也同樣認識到食物營養對於健康的重要性,他主張在治療上注意病人的個性特徵、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對患病的影響,同時希波克拉底也重視衛生飲食療法和藥物治療的相互配合。“要讓食物變成你的藥物,不要讓藥物變成你的食物”,與我國“藥食同源”

的說法有相似之處。

藥食同源?食=藥的作用嗎?

當時西方人還用海藻治療粗脖子病(甲狀腺腫)、用寶劍焠過火的貼水治療貧血。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受但是自然科學發展的侷限,對營養學的認識只是對經驗的總結和假設。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西方科學家在19世紀初發現了Na、K、Ca、S、Cl、P等元素,然後蛋白質概念的提出等等,之後又陸續發現了維生素、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等人體必需營養素。

20世紀中期發現營養素的缺失會造成人體疾病。比如壞血病、腳氣病、佝僂病等致殘、致死疾病。

食補養,藥治疾。藥食同源,相互相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