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流社會浮華的背後,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蕪

《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流社會浮華的背後,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蕪

剛剛拜讀了美國著名作家菲茨傑.拉德的扛鼎之作《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於1925年問世,當時初次出版的時候,銷量一般,但是卻受到當時美國社會很多名家的讚譽。

我在看村上春樹所著的《挪威的森林》的時候,也發現,書中多次以“我”的主角身份反覆提到《了不起的蓋茨比》,是青春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陪同夥伴”。

張愛玲也曾說:菲茨傑拉德是我最推崇的美國作家,他是個天才,寫作技巧高超,他的作品有強烈的時代特性,敘述清晰,文風優雅。

《了不起的蓋比茨》的故事梗概

這部作品主要寫的是窮小子蓋茨比和富家千金黛西的感情糾葛。蓋比茨愛慕黛西,卻因自己的貧窮導致兩人失之交臂,後來蓋茨比參了軍,黛西嫁進了豪門。退伍後蓋比茨意外發了一筆大財,帶著滿腔的熱情和期待回到了故土,準備和黛西重溫舊夢,哪知,黛西已非幾年前那個單純的少女了,她的聲音裡充滿了金錢的味道。

蓋茨比為了約黛西出來,花了很長時間籌備,在黛西家對面的海灣裡,埋下了一座宮殿般的豪宅,經常舉辦盛大宴會,夜夜笙歌,吸引無數“飛蛾”前來赴宴。這麼做的目的只是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黛西如願來了,兩人互訴衷腸,蓋茨比一次次地忐忑中,反覆確認黛西是否愛自己。

《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流社會浮華的背後,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蕪

儘管黛西無數次表示自己是愛蓋茨比的,但是最後兩人私奔時,黛西因精神過度緊繃,導致失手開車撞死了一個女人,蓋茨比不願黛西受到刑罰,準備自己承擔罪責。

而黛西的丈夫對蓋茨比懷恨在心,在這個死掉的女人的丈夫面前添油加醋,混淆是非,導致她的丈夫誤以為兩人有姦情,於是衝動之下槍殺了蓋茨比。蓋茨比死後,黛西面都沒露過,下葬的時候,墳前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他的父親,一個是他的鄰居,也就是文中的第一人稱“我”。

菲茨傑拉德的生平經歷和作品的關聯

每一位超越時代的作品背後,都帶有作者的生活痕跡和對於人生的深刻領悟和思考。如同《紅樓夢》之於曹雪芹,少年曹雪芹經歷過,從家族鼎盛時期跨度到頹敗沒落的境地,“滿紙荒唐言”的背後,皆是作者的對於現實社會的泣血申訴。

而《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與菲茨傑拉德的生平經歷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書中的女神黛西這個角色作者是整合了自己的兩次戀愛經歷虛化出來的。菲茨傑拉德18歲的時候結識了富家千金吉內瓦.金,她美麗非凡,蓋茨比對她一見鍾情,但是兩位地位的懸殊使得這段愛情註定要幻滅,吉內瓦.金的父親,曾厲聲呵斥他:窮小子休想娶富家千金。

這句話讓年輕的蓋茨比受到了極大的羞辱。後來認識了他的第二位戀人澤爾達,這位姑娘同樣也是星光閃耀,菲茨傑拉德展開了猛烈追求後,澤爾塔答應了他的求婚,同時開出來條件:必須足夠有錢讓她過上理想的生活。

澤爾塔喜歡喧囂熱鬧,揮金如土,剛開始他並不符合她的條件,直到1920年,他的《人間天堂》為他賺到了一大桶金,兩人才正式結婚。

可惜後來,這段婚姻的結局並不好,澤爾塔也是個才女,蓋茨比曾多次採用妻子的筆記所寫的內容應用於自己的書中,不服輸的她不願意甘居幕後,也想要重拾自己的價值,於是瘋狂練習荒廢已久的芭蕾舞技,因疲累過度引發精神分裂症,住進了精神病院,而菲茨傑拉德本人因為社會變遷,爵士時代的消沉,也開始走向人生末路,44歲就撒手人寰。讓人不禁感慨萬千。

《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流社會浮華的背後,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蕪

從菲茨傑拉德的情感經歷來看,他的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彷彿成了自己的某一個分身,同樣愛上了富家千金,而這個富家千金黛西是個金錢崇拜者,貪慕虛榮,聲音裡都充滿了金錢的味道,而自己不過是一個窮小子出身,為了實現迎娶白富美,必須得拼命奮鬥才能贏得抱得美人歸的資格。

而無論怎樣努力,重溫往昔已是不可能,結局如同被命運施上了魔咒,誰也無法扭轉。如同作品中最後那一句話:於是我們奮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後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

從某一種意義來講,菲茨傑拉德藉助蓋茨比的命運,書寫了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從貧窮失意到盛名鵲立,最後又迴歸到頹敗荒涼。命運兜兜回回,又回到了起點。無論是菲茨傑拉德還是蓋茨比,他們的人生,都如同幻夢一場,始終在追求自己所謂的純真夢想,最後又都不可避免地被現實將了一軍。

從蓋比茨的個性來看“自卑和超越”

在很多人看來,蓋茨比愛黛西超越了自己的生命,對愛情的嚮往和付出,即使面對生死也毫不退縮,這與當時上流社會的虛偽自私形成了鮮明對比,正是眾人的麻木不仁才凸顯了蓋茨比的重情重義,了不起這三個字也許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他的這種自我奉獻的精神上。因為稀缺,因為無私,所以了不起。

而事實上,在我看來,蓋比茨不顧一切追求黛西,要與她在一起,愛情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他要完成一次對自我的超越。

《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流社會浮華的背後,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蕪

在著名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人這一生一直在與自己的自卑感做鬥爭,為了補償這種“不如人”的感受,必須得通過各種方式來超越自我的侷限,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蓋比茨在初次追求黛西遇到阻礙後,精神上受到了打擊,這種“不配得”的屈辱經驗促成了蓋比茨勵志要成為“富豪”,立志要將自己失去的奪回來,只有這樣做,他對自我形象的期待才得以完型。

也就是說,他是想證明自己足夠好,好到值得擁有黛西這樣完美的女神。這是人的本能驅力所決定,得不到的,永遠是卡在心理過不去的那道坎,於是才要拼了命地去擁有,因為黛西於他,不僅是一個想要追求的女人,而是承載了他青春記憶中全部的夢想和希望,他自然是不希望她被毀滅的。

蓋茨比越是純真,現實就越顯得殘酷

蓋茨比為愛孤注一擲,用盡全力卻落得慘淡收場,生前的門庭若市,死後的荒涼悽慘,形成了一種頗具諷刺效果的鮮明對比。

先不說那些平時交往密切,經常參加宴會的嘉賓們,就連深愛的黛西也連電話都不打來一個,整個人如同消失了一般。不禁讓人懷疑,人性怎會如此冷漠虛偽,口口聲聲愛著蓋茨比,行動上卻狠狠地打臉,到底愛是什麼?

實際上,在我看來,黛西應該是愛蓋比茨的,不然不會選擇和蓋茨比私奔,不會精神過度緊張,而愛卻分為很多層次,她的愛是建立在蓋茨比的財富和“足夠愛她”的基礎上,蓋茨比的激情與狂熱讓她一時受寵若驚,再加上自己的丈夫又花天酒地,她的心受傷了,需要找另一種情感寄託,於是選擇了對她痴心一片的蓋茨比,這是一種建立在利益和個人情感索取上的權衡之選。

《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流社會浮華的背後,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蕪

歸根結底,黛西愛蓋茨比,但是更愛的是她自己,為了自保,為了自己的聲譽,所以,蓋比茨的生死在這些她個人的利益面前顯得渺小而卑微。這是人性的可怕和現實之處,所謂患難之時見真情,這個時候,就足以見到黛西小姐的“真實”了。

從這部小說中,折射出的人性弱點

現實中,很多人都曾是蓋比茨,最終卻活成了黛西。在愛情裡,曾幾何時,我們都有過對愛的純真夢想。無關物質,無關地位,無關家庭背景,只是純純地相愛,傻傻地付出,只是,往往純真的愛情讓人盲目,盲目就會不斷碰壁受傷,受傷就會痛,而每痛一次就會促使我們,長出一層堅硬的盔甲來保護自我,盔甲足夠厚了,不會再感覺痛了,卻也永遠失去了真誠和坦蕩。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這個叫做“自我防衛機制”。當人在面臨威脅的時候---這個威脅指的是內在的負面情緒體驗,會自動生出一種自我保護的措施,這種自我保護一定程度上保護自己免受強烈負面情緒的刺激,從而免除傷害,但是,同時也隔絕了自己與內在自我之間的真實鏈接。

對於很多人而言,所謂成長,通常是以犧牲真實自我表達為代價,不敢哭,不敢肆意袒露心聲,不敢追求真愛,更不敢失了自尊。我們被很多外界的評價和看法攜裹了內心的赤誠,在人生路上,一次次地迷失,最終與自己隔離,徹底把真實的自我囚禁在了無人抵達的荒島上,甚至連自己也去不了,孤獨就是這樣來的。

《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流社會浮華的背後,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蕪

苦與樂相伴相生,才是人生常態

人這一輩子到底在追求什麼?金錢,地位,尊崇,美貌,這些通常都在普世價值觀裡,被視為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而在心理學的調查研究中,這些都不足以支撐一個人永遠的幸福快樂。人這一生,好運氣和壞運氣都是有定數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苦與樂,悲與喜都是相對的概念,也就是說,人不經歷痛苦,就不會體驗到真實的快樂,舉個例子來說,從小天天吃山珍海味的人並不會覺得這些東西有多好吃,這讓我想起了《宰相劉羅鍋》中,康熙皇帝曾在民間吃過一次白糖拌紅薯,自此念念不忘,認為這是人間至美,比宮裡那些常人看來一輩子也吃不上一次的珍饈美味強多了。

而這種食物不過是平常百姓家的尋常食物罷了,從未歷經過生活磨難的人,很難體會到自己正在享受的幸福是多麼來之不易,也就不會去用心珍惜,更不能體會這種在別人眼中的幸福,對於自己而言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

《了不起的蓋茨比》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是,奢靡的生活並不能使得人生變得更加高貴,膨脹的財富慾望若不能和正確的個人信仰相結合,結果可能會把生命導向荒蕪,如同黛西,如同書中那些毫無靈魂與人情味的過客,坐擁財富,卻靈魂空洞荒蕪。

不如,做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即使被現實打得落花流水,也能在靈魂中生出永不凋謝的花來。

17�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