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人才濟濟,宋朝的舉子們是怎麼緩解考試焦慮的

都說仁宗朝廷人才輩出,確實如此,群臣裡各色才子讓人看花了眼,又帥又有才華,關鍵是還能說會道,有人情味。但你看到的只是其中一面而已,宋王朝是個“

平民社會”, 科舉可以說是給了平民百姓翻身的機會,眾多的人的思維都是一舉定終身,以前商人是個不光彩的職業,只有入朝為官才能稱之為光宗耀祖。那麼大宋朝的子民這麼多,參加科舉的人恐怕也是為數不少的,不可能每個人都中舉,而仁宗時代的科舉制度已經日趨完善,考試製度跟現在的高考一樣嚴格。例如,監考的考官前一天要呆在朝廷統一管理的地方待著,不能外出,避免洩露考題;還要考官批閱試卷的時候不能看到試卷的名字,正如現在的考試一樣試卷是要裝訂起來的。宋朝的考試製度分為三個等級:州試、省試、殿試。殿試這一關是由官家親自出題考,而且是要當場面對面作答的。

那麼電視劇裡面倒是有個韓琦身為榜眼參加殿試的畫面,可是卻沒有看到舉子們因為殿試這一關名落孫山的寒心。為此,不少舉子還用了各種極端的方式向朝廷抗議。

《邵氏見聞錄》有載:

本朝自祖宗以來,進士過省赴殿試,尚有被黜者。遠方寒士殿試下第,貧不能歸,多至失所,有赴河而死者。仁宗聞之惻然。

參加科舉考試者大多為平民,因而來京參加考試,盤纏大多都是家裡變賣家產供他們作為路費的,一旦落第,有些舉子想不開就覺得無顏面對父母,便投河自盡了。甚至有些沒有盤纏回家的,或者繼續留京赴考,連自己父母過世都沒辦法安頓的,各種悲慘的事情都有。可見,過去的舉子們為了自己的前途也是耗盡了心機啊。

那個時候,還沒有心理學這門科學,也不能系統地去開導舉子們怎麼去緩解考試焦慮,那麼舉子們是怎麼讓自己心靈得到慰藉的呢?依靠神靈,通過對神靈的精神寄託,讓自己把科舉中的沉浮看淡,得失均是天命,如此說來,過去的宗教便是一種心理學了

《清平樂》中人才濟濟,宋朝的舉子們是怎麼緩解考試焦慮的

宋朝的舉子們緩解考試焦慮的辦法

法國學者喬治.杜比曾說:

當危險、焦慮和煩惱糾葛交集,影響到個人以及親近之人的生活之時,私人領域就交由上帝來掌控。

科舉的結果誰都無法預測,很多時候參加科舉的人家境並不富裕,如此,他們所要承擔的壓力就不止是考試上的,還有經濟上的,萬一考不上,幾年的辛苦頓時成為泡影,家裡的錢都被自己用光了,但是不努力吧,又不甘心這輩子就這樣平庸度日,人總得有追求嘛,且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光耀門楣。好了,這下子該怎麼辦呢?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上帝”就是最好的辦法。

《清平樂》中人才濟濟,宋朝的舉子們是怎麼緩解考試焦慮的


1、夢兆

通過夢兆來占卜時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記載,那個時候通過夢兆來占卜政治命運,或是權利交替。把夢境進行神話,可說服諸臣,可見那個時候的夢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

《史記.殷本紀》曾載:

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夢兆占卜用於政治一直到了秦朝就開始減少了這方面的記載,但是它逐漸流入了民間,結合了道教和佛教的內容,使其變得更加的迷惑以及讓人信服。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出現,夢兆便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大量的文人作品都有記載關於科舉夢兆的故事,其中宋朝以《夷堅志》最為普遍。

那舉子們都是如何通過夢境來占卜前程的呢?首先就是通過夢境來改自己的名字。有時候街坊領居或者自己的家人做了什麼吉祥的夢,夢中有些什麼人什麼事是特別好的,引起他們的注意的,就會讓自己家中的舉子對應夢境來改名字。

就比如《東齋記事》裡面記載的,有一位舉子,名字本來叫孫貫,一家人都是以種田為生的,到了孫貫這一代才開始讀書參加科舉。有一天,一位進士路過長安,跟他說夢見了來年春榜說第三名者沒有叫孫貫的,只有一個叫孫抃,後來孫貫便改名為孫抃。後來,他又和幾個人去了廟裡求願,結果說他以後會成為知制誥、翰林學士。他當時並沒有相信,但是內心還是很開心。到了第二年他果然是殿試登科,還恰恰是第三名。

可見,這個夢兆是有個暗示的作用,能夠給人信心。

另外,是通過夢境來猜測考題和改變考試題目。在《澠水燕談錄》中有記載到仁宗朝裡有位舉子,名字叫吳奎,夢見自己進入了魏文帝廟,帝問哪位臣子最優秀,當時吳奎沒有回答,後來帝說韓延壽最優秀。第二日門下抄書吏楊開又夢見他讀《楊阜傳》,他告訴了他,他馬上拿這兩本書來閱讀。到了考試的時候,其中有一題便是《韓延壽楊阜優論》。當然,他最終取得了優異成績也未必是因為他的夢和楊開透露的消息,因為他這人本來就是博覽群書,而且記性極好。

《清平樂》中人才濟濟,宋朝的舉子們是怎麼緩解考試焦慮的

2、祠廟與道觀

宋朝時期,佛教與道教已經是非常流行的兩種文化,所以舉子們也會通過去廟裡許願的這種方式來求得自己科舉之路的順暢,哪怕是考不上,也可以通過佛系的命中註定等論述來安慰自己。所以啊,宋朝時期各地都會有著名的“靈驗”的祠廟和道觀。

北宋時期,東京的開封府就有一個二相公廟,又稱二相廟、二相祠,座落在城西內城腳下。民間為了紀念春秋時孔子的弟子子游、子夏而建的。凡事入京的舉人,都要到此求神保佑。

《夷堅志》裡面就有記載到三位來這裡求夢的舉子,夢裡每人求得了兩句詩,霍端友得詩為“已得新消息,臚傳佔獨班”,柴天因得詩為“一擲得花王,春風萬里香”,胡獻可得詩為“黃傘亭亭天仗近,紅綃隱隱鳳鞘鳴”。後來,霍端友獲得進士第一名,胡獻可和柴天因都登第。

可見,佛教和道教的渲染,也逐漸讓夢兆融入其中,且當時的宋朝很多祠廟和道觀都是通過官方認證,尤其是主持,還可以免去有關賦稅,也算是個肥差。

《清平樂》中人才濟濟,宋朝的舉子們是怎麼緩解考試焦慮的

3、面相問卜

沈括《夢溪筆談》有載:

京師賣卜者,唯利舉場。時舉人佔得失,取之各有術。有求目下之利者,凡有人問,皆曰‘必得’。士人樂得所欲,競往問之。有邀以後之利者,凡有人問,悉曰‘不得’。下第者常過十分之七,皆以為術精而言之,後舉倍獲。有因此著名,終身饗利者。

通過問卜,舉人們可以預知科舉之路的命數,成敗得失都是命中註定,那麼這除了是一種增強自信心的方式,也是一種心理寄託。

難以捉摸的競爭激烈的科場,每一位學子的內心都是焦慮不安的,而且大多數都是不遠萬里地過來赴考,除了要考腦力,還是要考體力的,跟現今我們的高考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我們現在的思維不再是一考定終身,在過去,這一考可是事關前途命脈的事情。如果及第相當於身份進階,那個時候只有做官,身份才是高級的,不像現在行行出狀元。

當然,也有不少舉子為了這條科舉之路付出了大半輩子的心血也沒有出路的,當他回到自己的家鄉,發現父母不在了,妻兒的日子也過得不像樣了。有些人為了科考,大半輩子留在了京城,為了這一考有些人可謂是傾家蕩產。

《清平樂》中人才濟濟,宋朝的舉子們是怎麼緩解考試焦慮的

落第者都應向蒲松齡學習

過去的人思想並沒有這麼開闊,宋朝算是比較好的,是個重商的朝代,最起碼不讀書還會有人去經商,但身份肯定是沒有當官的這麼高級。

蒲松齡就是個屢遭落第的人,除了童子科考試三次奪第,成年後想進舉就再也沒有成功過。當然,這與當時科舉制度的作弊潛規則也有很大關係,很難得的是他能夠邊維持生計邊讀書,堅持去應考。他看得出科舉考試製度的落後,所以他也曾寫信給德高望重的大宗師黃昆圃自薦,希望得到幫助,當然是沒有如願的。後來他妻子也過世了,自此他便開始在民間汲取知識,開始自己的文學創作。

在家鄉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樹下,鋪一張蘆蓆,備茶設煙,凡是路過此處的人,他都免費招待,但是必須講一兩個民間故事進行交換,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他蒐集了大量的素材。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說《聊齋志異》,通過鬼神故事揭露了社會的黑暗面。蒲松齡他怎麼也沒想到,一位當初屢屢落第的人會成為流傳千古的小說家,他的名聲至今還是家喻戶曉啊。

所以,考試的焦慮不管是考前還是考後,之所以焦慮都不過是自己內心把自己圈死在了一個層面裡,而不懂得換個角度去想問題。

《清平樂》中人才濟濟,宋朝的舉子們是怎麼緩解考試焦慮的

結語

現在時代進步了,面對考試的焦慮已經有心理學這一門科學去幫助學子們去疏導,讓學子們在考試時可以保持冷靜、自信和專注。現今也有不少書籍可供老師和家長們去學習如何幫助應考的學子們戰勝考試焦慮,而小編認為本.伯恩斯著的《戰勝考試焦慮》這本書倒是挺不錯的,實用性很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