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和平等: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

摘要:基於鄉村振興視角,從糧食產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新產業新形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業、農業產業集聚等角度,分析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指出了影響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問題,提出振興我國農業產業新思路的三個重點:即構建新型農業生產體系,樹立大農業觀念,在全產業鏈、價值鏈謀求農業效益提升;構建新型農業供給體系,通過數量發展向質量發展的轉變,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以適應激烈的開放市場競爭。最後提出鄉村振興下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應推動農村綜合改革,構建生態高值功能農業,發展現代綠色高效農業,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特色農業,推動城鄉要素融合,探索新的利益聯結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引言

近幾年來,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臨結構單一、農產品同質化嚴重、農業生產經營效能低下、農民增收困難等眾多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在於產業要興旺、產業要振興。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發展我國農業產業,為農村經濟社會大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在此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以產業振興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補齊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滯後的短板,貫徹和落實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構建新型農業產業體系,把握振興農業產業與農村改革深化的內在聯繫,應對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業產業發展問題(蔣和平,2017;萬俊毅等,2018;毛平,2018;趙霞等,2017)。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的研究必須順應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深入推進我國農業產業體系創新,用改革視角和創新思維,將振興我國農業產業置於新時期重新審視。

關於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大多學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開展研究。一是主要關注農業產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程莉,2019),缺乏統一的測度和評價標準,很難通過一定數據準確把握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及問題(湯洪俊等,2017),因此,如何創新農村一二三產融合評價體系和準確把握一二三產融合情況是學者研究重點。關浩傑(2016)依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初步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為了解當前三產融合發展提供客觀評價標準。李芸等(2017)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包含產業鏈延長、農業多功能拓展、農民增收等三個層次的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並對北京市的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現狀進行測度。

二是重點關注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包括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集聚、農業產業組織、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提升等環節(熊德平,2002;汪愛娥等,2014;唱曉陽等,2016)。姜長雲(2014)指出,應以構建新型農業經營性主體為契機,促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提升,可從以下方面入手:培育壯大富有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構建高效的現代農業組織體系。農業產業集聚是農業產業發展的高級形式,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李銅山等(2017)論述農業產業集聚的動力機制,歸納影響農業產業集聚發展的主要因素:自生誘導、合作共贏、行為協調、政策運籌,並提出構建現代農業集聚動力機制的新思路和政策取向。農業產業的發展和振興離不開農業產業組織發展和組織體系的支撐,黃祖輝(2018)指出農村集體經濟改革將決定農業產業組織發展的方向,未來多類型農業產業組織並存的格局將繼續存在,農業產業組織的進一步深化將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

本文研究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基於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的背景和視角,詳細分析我國當前的農業產業發展現狀。雖然國內已有學者進行研究,但只是零散簡單的分析,並未系統地將農業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結合。第二,以新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認識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以農業產業興旺為著力點,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將我國農業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和統一,實現農業產業發展思路的轉變。第三,嘗試將農業產業的發展提高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高度認識,從鄉村振興層面提出貫徹落實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為充分解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滯後這一難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產業興旺,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扶持、科技創新、資金支持和組織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振興和發展。

(一)糧食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我國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糧食總產量呈現增長趨勢(見圖1)。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鑑》顯示,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5 789萬噸,2012~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年均增幅達到1.2%,其中我國糧食產量在2003~2015年持續十二年增長,儘管2016年出現較小幅度下降,但並未改變我國糧食產量不斷增長的總趨勢。二是我國人均糧食產量穩步提升(見表1)。從2012年的453.3千克/人增至2018年的470.9千克/人,人均增加量為17.6千克,增幅達到3.9%。2012~2018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連續七年保持在400千克/人以上,人均糧食(穀物)產量持續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二)畜產品產量平穩增長,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

近幾年來,中國的畜牧產業發展平穩,根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18年我國畜牧業總產值28 697.4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25.27%。畜牧業已從家庭副業轉變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對我國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和營養水平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如圖2所示,從總量上看,2014年我國畜牧產品產量達到最高值,當年產量為12 095萬噸;從增長速度看,2012~2018年我國畜產品產量的年均增速為0.5%,處於平穩增長狀態;從肉類產量來看,2012~2018年我國肉類產量的年均增速為0.3%,2014年肉類產量達到最高值,當年肉類產量為8 818萬噸;從奶類產量來看,2012~2018年我國奶類產量的年均增速為0.2%,2015年奶類產量達到最高值,當年奶類產量為3 300萬噸。

圖1 2012~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情況

蔣和平等: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

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鑑》《中國農村統計年鑑》整理。

表1 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情況(2012~2018) (千克)

蔣和平等: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2018)及國家統計局資料整理。

圖2 我國畜產品產量趨勢變化

蔣和平等: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

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鑑》。

(三)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

從總體規模上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總體增速明顯,質量效益顯著改善,對鄉村振興、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促進作用。2018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7.9萬家、營業收入達到14.9萬億元。從結構佈局來看,農產品初加工基地建設穩步推進,2018年全國新增15.6萬座初加工設施,新增加工能力1 000萬噸,涉及農業經營主體包括10萬個種養大戶、3萬個農業合作社、2千個家庭農場、4千家農業龍頭企業1。農產品精深加工佈局不斷優化,加工產能向主產區和優勢區集聚,重點佈局大中城市郊區、加工園區、產業聚集區和物流節點,推動農產品加工結構不斷優化。從創新能力來看,我國農產品加工研發體系不斷完善,建設一批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分中心和農產品技術集成基地,優化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產品加工技術協同機制,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速度。從產品質量來看,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農產品加工品牌,生產更多物美價廉的農產品加工產品,顯著提高了高附加值農產品的供給比重。

(四)農業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不斷豐富

自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農業產業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不斷湧現。隨著農業新功能和新價值不斷挖掘,“農業+”“文化+”“旅遊+”等農業產業多業態的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農、林、牧、漁、教育、文化、康養與旅遊業的融合不斷深化,農業文化、農業旅遊、鄉村康養、農村電子商務、鄉村休閒觀光、都市農業等新產業快速發展。比如“農業+林牧漁”的新業態,發展促成稻漁蝦蟹共生綜合養殖的綠色循環型農業;“農業+信息產業”的新業態,催生出數字化、智能化的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高新技術農業;“農業+休閒觀光+體驗”的新業態,則催生以都市白領為消費群體的都市農業和鄉村休閒觀光農業,日益成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五)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業蓬勃發展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是農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融合一二三產業、聯繫城鄉工農的新業態、新產業,各地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各具地方特色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取得顯著成效(見圖3)。

圖3 2012~2018年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收入與接待人數

蔣和平等: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

從產業規模上看,2018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人次已超過30億人,營業收入達到8 000億元,休閒農業逐漸成為鄉村新業態的亮點。從業態類型上看,目前休閒觀光和鄉村旅遊已形成三種類型:一是以“農家樂”和“民宿聚集村”為主的休閒旅遊,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二是自然景觀和人文特色結合的生態旅遊,主要集中在景區周邊;三是以康養為主的休閒旅遊,主要集中在氣候宜人的農業生產區和林區,目前我國已創建388個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市)和710箇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從產業內涵上看,鄉村旅遊已涵蓋到文化傳承、藝術結合、生態保護等多個層面,彰顯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多功能性。從農民增收上看,休閒觀光和鄉村旅遊為農村勞動力帶來眾多就業崗位,使農民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不斷提高,特別是對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而言,其增收減貧效果更加明顯。

(六)產業強鎮助推農業產業集聚大量湧現

2018年,農業農村部正式啟動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工作。兩年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60億元資金,支持建設552個鄉鎮2,打造一批“主業強、百業興、人氣旺、宜居宜業”的農業產業強鎮示範樣板模式,實現城鄉要素在鄉鎮層面的集聚。一是“抓主業、巧融合”的產業強鎮模式。如江西省南豐縣太和鎮通過魚塘標準化建設和生態種養,推動本鎮甲魚產業全面升級,目前養殖規模和龜鱉產蛋量均居全國之首,主導產業優勢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除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產業與產業間的融合日益深化,如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沙爾沁鎮大力發展蔬菜加工業和旅遊農業,使得農產品價格進一步提高了20%,產業融合的經濟效益不斷擴大。二是“綠色+創新”的產業強鎮模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型農業生產技術成為新潮流,如長春市雙陽區鹿鄉鎮轉變梅花鹿產業發展方式,大力推廣循環發展使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0%。三是“市場導向+多元參與”的產業強鎮模式,一方面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引領企業積極發揮主體性作用;另一方面,鼓勵和引導其他各類經營主體參與,形成良性競爭的格局。如重慶市綦江區趕水鎮構建以“聯合社+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的三級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各類主體的作用,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問題。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我國農業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但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也日益凸顯。這些新問題不僅體現在三產融合度不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方面,還表現在農業品牌效應不凸顯、農業基礎設施結構性問題突出、農業金融服務機制不健全等方面。

(一)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度不高

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本質是傳統農業的升級和改造,如今已經在某些地區取得可喜成績,但有機融合度仍舊不高,主要表現為:一是資金籌措難度較大,相比較於工業和服務業,農業比較收益較低;加上自然災害、生產週期長等原因,農業面臨的風險較大,難以吸引大額投資。二是三產融合路徑比較雜亂,如一些地區的三產融合只是在空間上的簡單拼湊,最為典型的就是農業種植與加工廠的毗鄰合作;有些三產融合項目僅僅是概念炒作,缺乏實際落地執行。三是缺乏三產融合的必要生產要素,尤其是人才、資金和公共設施等關鍵要素的供給缺乏,如農村優秀人才和青壯年勞動力的嚴重流失使三產融合項目難以獲得必要的人才支撐。四是利益分配機制建設存在缺陷,目前大多數三產融合項目利益分配機制僅僅停留在項目規劃書上,制約三產融合項目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創新能力不高,未能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二是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近幾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的總額不斷擴大,但農業科技投入強度卻一直處在低水平階段徘徊。三是低水平的農業產業化水平制約農業技術的全面推廣,一般而言,技術推廣需同一產業鏈條上的相關主體相互溝通與協調,是我國目前的農業產業化水平一直偏低,造成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難度較大的困境。四是農業科技成果轉換率低,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20%左右,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並沒有得到推廣利用。五是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缺乏,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主要是各地方的農業技術推广部門,這些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較弱,不利於農業技術的推廣與利用。

(三)農業產品品牌化效應不凸顯

目前,我國農業品牌化效應不凸顯,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品牌觀念差,大部分農業經營主體缺乏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發展農業的觀念,忽視品牌經營,既缺少必要的投入力度,又不重視宣傳推廣,使品牌知名度較低。二是缺乏核心價值,品牌的價值在於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度,增加消費者的黏度,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業品牌缺乏獨特的核心價值,難以吸引消費者。三是銷售渠道不暢通,制約品牌知名度的擴散和價值提升。四是品牌定位不明確,目前我國農產品品牌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常常出現“一品多牌”情況。

(四)農業基礎設施結構性問題突出

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一直在增加,但是結構性問題依舊比較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效率較低,一方面是投資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水利等基本建設投資領域,其他中小型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則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投資渠道比較分散,我國涉及到農業投資相關的部門多達十幾個,各部門之間對農業投資缺乏有效的協調溝通,很難使農業投資資金髮揮規模效應,導致農業投資效率難以提升。二是農業基礎設施利用率低,因相關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不足,農業基礎設施的利用率一直不高,制約農業發展效率的有效提升。三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地區發展不平衡,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呈明顯的正相關,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農業基礎建設水平存在明顯的“東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空間格局。

(五)農業金融服務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農村金融產品單一,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開展存、貸、匯等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當前農村社會化金融服務嚴重短缺、信貸投入嚴重不足。二是農業保險、抵押擔保等金融服務水平較低,目前我國農村保險發展滯後於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致使農村金融市場的信貸風險普遍偏高。三是農村資金大量外流,農村金融機構在利益驅使下,將大量農業資金非農化,逐年減少對農村的資金支持,造成大量的農村資金流向城鎮。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思路

在我國實施鄉村振興背景下,應樹立新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新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以鄉村振興為著力點,順應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積極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思路的轉變。我國新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表現為以下幾個重點。

(一)構建新型農業生產體系,樹立大農業觀念,在全產業鏈、價值鏈謀求農業效益提升

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取得很大成就,但農業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嚴重製約農業產業綜合效益的提升。因此,實現農業產業的振興必須謀劃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跳出農業發展農業,推動農業產業鏈條延長和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主要體現在:第一,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讓農民充分享全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利益;第二,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休閒觀光旅遊,提高農業全產業鏈的價值;第三,積極開發農業功能,不斷拓展農業的內涵、外延和發展領域,加快挖掘農業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休閒價值。

(二)構建新型農業供給體系,農業產業發展的重點應由數量發展向質量發展轉變,不斷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一方面是部分農產品的供給出現暫時性或階段性的生產過剩,比如糧食、棉花等農產品庫存偏多;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升級,部分農產品供給已不能有效滿足市場需求,比如人們對牛奶、水果等新鮮產品的質量和品牌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重點應由數量發展向質量發展轉變,在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積極調整農業生產體系佈局適應消費升級需要,為消費者提高多品種、高質量的農產品供給,形成數量供給充足、品質更加優良、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業產業供給體系。

(三)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經營體系以家庭經營為主,存在大量小農戶,但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及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尤其是農業市場對外開放的深度不斷加深,小農戶的侷限性日益凸顯,難以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開放性市場,與現代農業的銜接也日益脫軌。因此必須著力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和支持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壯大,同時採用農業合作、土地流轉入股、農業生產託管等多種形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以解決當前農業經營體系中因小農戶大量存在造成的農業生產規模過小問題。

五、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是一項複雜而且龐大的系統工程,在新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指導下,實現我國農業產業振興,為我國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重新整合農業產業發展的優勢資源

農村制度改革滯後,農村存在大量閒置資源,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重新煥發各項資源的生機活力,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整合優勢資源。一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要素潛能,一方面要堅持“三權分置”,推動農村集體承包地制度改革,促進承包地向高效率的農村經營主體集中;另一方面要繼續深化宅基地改革,在保護農戶土地權益的前提下,盤活用好閒置宅基地,將農村土地要素向農業新業態新產業集中。二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嚴格遵循“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嚴格保護”的改革原則,建立健全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體制,形成有效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的治理體系。三是加大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短板,恢復農民對鄉村振興的信心,吸引農村勞動力回鄉就業創業,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生力軍。

(二)構建生態高值功能農業的產業體系,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應以生態高值功能農業產業體系構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生態高值功能農業”是指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結合的現代農業,以市場的健康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兼有高產出、高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特性,構建生態高值功能農業產業體系是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發展生態高值糧食產業,首先要實現糧食產業中農用化肥施用量的“零增長”,推動糧食產業生態系統持續循環;其次,要通過生物技術培育作物新品種,實現糧食產品的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二是大力發展功能性農業,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要求農產品將承擔越來越多的功能,農業產品的營養要求越來越高。比如培育富含鐵鋅硒的小麥,可以養血潤脈;富含高抗性澱粉的優質水稻可以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富含維C的馬鈴薯,可以抗氧化、抗衰老、防止血管硬化。三是發展“生態高值功能農業+大健康”,將生態高值功能農業作為大健康產業的入口,藉助消費者對糧食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剛性需求,實現對消費者的健康綜合管理。四是生態高值功能農業的三產串聯機制,首先通過生態高值功能農業賦予農產品獨特的健康價值,打造種植業的新亮點;其次為農產品加工製造業提供原材料創新,為研發、製造保健性功能食品提供新空間;最後為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提供新動力,可在獨特的生態高值功能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觀光和體驗區,吸引遊客前來採摘、體驗、養生療養等,從而進一步衍生生態高值功能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等相關高端服務業。

(三)發展現代綠色高效農業,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必須堅持走現代綠色高效農業的道路。一是科學規劃,加強頂層設計,現代綠色高效農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為此需要立足實際,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突出重點,循序漸進地推動現代綠色高效農業發展。二是切實開展綠色農業行動,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農藥化肥的減量,用有機肥逐步替代化肥、實現化肥用量零增長,進一步強化農藥減量控害、加大綠色防控力度、實現農藥用量零增長;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畜禽廢汙的資源化利用,積極探索廢汙綜合利用的有效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畜禽廢汙治理與綜合利用的長效體制;另外,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積極探索可利用、可複製的綜合利用模式,減少農業汙染源。三是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補償機制,減少推行綠色生產方式阻力,適當合理地對採納綠色生產方式的經營主體和農戶給予補償與獎勵。四是不斷提升綠色農業發展的技術應用水平,加大農業科技資源的投入,鼓勵和引導農業科技人才、農業科技成果等農業創新要素向綠色農業領域聚集,重點突破節本高效的關鍵性農業技術。

(四)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著力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中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決定小農戶存在的長期性,但小農戶的分散性經營不利於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發展,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將會促進小農戶節本增效,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結合。因此,必須著力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堅持市場化導向,推動資源要素聚集於社會化服務,著力解決農業生產中和廣大農民的服務需求,實現服務供給和服務需求的有效對接。二是鼓勵多元化服務主體融合發展,一般可將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分為:農業專業或綜合性服務公司、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類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村級組織和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類專業大戶,引導各類服務主體功能互補、利益共享、融合發展。三是以農業生產託管為依託,在農戶等經營主體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託給服務組織,該經營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還可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

(五)以需求為導向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支持力度

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農業產業化中的關鍵性作用。一是以需求為導向,加強農業科學技術與實際農業生產的緊密聯繫,著力解決農業產業化過程面臨的重大瓶頸問題,實現農業產業發展由要素驅動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二是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科技供給水平,首先要培育一批綜合實力較強的創新主體,構建以農業科技企業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其次,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與市場結合,加快成果轉化;最後,培養新型農業創新人才,不斷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業農村創新創業。三是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協同機制,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打破地域、部門、學科之間的界限,促進科技創新資源流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協同作用。

(六)走農業產業特色化、精細化道路,全面推進品牌興農

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必須堅持走農業產業特色化、精細化的道路。一是大力培育特色農產品,以區域獨具特色的農業資源和生產條件基礎,不斷深挖農業特色資源,同時要防止特色農業的過度性開發,必須堅持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特色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二是培育特色農業的新型經營主體,重點培養一批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特色農業生產主體,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同時也要培育一批特色農業的新型社會服務體系,提高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交易效率。三是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實現特色農業的產業集聚,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規模效應,減低農業生產成本。

(七)推動城鄉融合,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

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引導各類資源向鄉村匯聚。一是放寬對工商資本下鄉的限制,鼓勵城鎮工商資本帶動人力、財力、物力以及先進技術、理念、管理等進入農業農村,推動農業產業發展,但是也要堅持保護農民利益。二是鼓勵市民下鄉、鄉賢返鄉,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破阻礙城鄉要素流動的各種“藩籬”,引導支持一批鄉賢能人回鄉創業,鼓勵一批鄉賢能人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同時要為鄉賢返鄉創造各種有利條件,鼓勵村鎮部門為鄉賢迴歸提供優質服務。三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高農村資源要素的流動性。一方面不斷完善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盤活農村閒置土地,挖掘土地要素潛能;另一方面,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多種方式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八)探索新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高質量農業產業聯合體

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應努力探索新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高質量農業產業聯合體。一是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保障農民能夠充分獲得產業增值收益。農民是農業產業發展的主體,構建產業聯合體在藉助市場力量的同時,必須順應民意,尊重農民利益,激發農民積極性。二是在不斷完善“公司+農戶”機制的同時,要大力推廣“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等模式,同時要創新“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構建分工明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命運共同體。三是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構建農業產業聯合體,推動多種主體、多種要素深入融合,把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聯合起來打造農業產業的利益共同體。

作者簡介: 蔣和平,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業現代化與現代農業發展。; *蔣黎,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