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刺痛我的只有戰爭

《後天》,《2012》……羅蘭·艾默裡奇作為一名擅於製作大場面災難電影的導演,這次贈品不少。珍珠港,轟炸東京,中國迫降以及展示難度極高的俯衝轟炸技術,確實給觀眾不小的小驚喜。作為二戰中的轉折點,這部電影體現最多的,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對於戰爭的厭惡。但大多數買票進影院的人,是本著釋放嗜血本性的需求去的,因此大多數惡評都是在吐槽影片不夠“爽”。


影評 |《決戰中途島》:刺痛我的只有戰爭

1.作為一部偏向記錄歷史的電影,評述電影前我覺得得先科普一下“太平洋戰爭”的歷史。

二戰中,日本推行“以戰養戰”的戰爭策略,沿路搶劫各類物資,從而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然而,沒有石油。美國作為中立國,坐山觀虎鬥的同時發著“戰爭財”。可日本作為一個物資匱乏的國家,發動戰爭也只能靠搶。被佔領的東三省以及朝鮮半島的物資成了日本發動戰爭的資本。幸虧天佑中華,大慶油田沒有被發現,日本不得已看向中國四周的國家。而且,當時的日本有個神奇的邏輯,解決一個問題的方式就是製造更大的問題。東南亞是歐美的後花園,屬於歐美,那我直接打歐美不就行了!(厲害厲害!)

影評 |《決戰中途島》:刺痛我的只有戰爭

同時,山本五十六是個美國通。他覺得只要切斷珍珠港的航母威脅,東南亞就是桌子上的一盤菜,關門打狗即可。在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包括美軍“放水”),日本獲得了充足的情報。於是1941年12月2日,珍珠港被偷襲。然而,航母不在!(日軍:你玩我!)

影評 |《決戰中途島》:刺痛我的只有戰爭

不管怎樣,日本和美國的樑子算是結下了。喚醒了美國巨人,日本下一步必須把美軍逼到西海岸,於是就有了六個月後的中途島海戰。美軍這邊臥薪嚐膽的同時,還動用了密碼技術等技術手段,看清了日本的行動邏輯,但日本那邊依舊像個瞎子似的企圖強上。

影評 |《決戰中途島》:刺痛我的只有戰爭

北邊的阿申留群島以及阿拉斯加地廣人稀,並不是日軍的主要目標,佔領了也搶不到啥值錢玩意。而佔領了中途島這個永不沉沒的“航母”(圖中下方箭頭所指),只要防一下北方的美軍偷襲,全力打夏威夷就可以往西海岸進發了。

影評 |《決戰中途島》:刺痛我的只有戰爭

與此同時,美軍為雪恥,美軍航母載艦載機轟炸了東京,但轟炸部隊因為沒油無法回程,只得迫降俄羅斯以及中國,也就有了浙江衢州民眾護送美軍的歷史事件。轟炸東京,也讓日本意識到,必須加快戰爭進程

影評 |《決戰中途島》:刺痛我的只有戰爭

結果,美軍誘敵深入,打得日本只剩一艘航母。但影片中對於美軍指揮官和日方的南雲忠一的戰爭過程進行解說,算是一大敗筆。與日本的自殺式轟炸航母不同,美軍通過技術流,大膽採用俯衝式轟炸戰術,進而打擊無法快速移動的日軍航母。

影評 |《決戰中途島》:刺痛我的只有戰爭

2.飛行員才是主角

本片除了戰爭部分的直接描寫,大段戲份是王牌轟炸機飛行員的,契合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的傳統。通過這個人以及四個男二,我們見到了近百個人物群像,說句實話想把這個故事寫好挺有難度的。同樣是海戰,諾蘭處理《敦刻爾克》就比較簡略,緊湊的劇情把一些次要人物進行簡略的處理,加強了觀感。同時,諾蘭喜好實拍,比起本片大段的CG處理,真實了不少。


影評 |《決戰中途島》:刺痛我的只有戰爭

不過,本片大段內容以迪克·貝斯特為中心展開,這樣的處理弱化了對於戰爭的反思以及對於人性的探討。說白了過於平白直敘,歷史學家和軍迷應該會相當不滿,導演羅蘭敘事能力不足算是徹底暴露了。敘事不行,那觀眾只能看個響了!論演員,美軍這邊的演員全是漫威,DC以及速度與激情的反派,說這是無正義戰爭我也是信了!

影評 |《決戰中途島》:刺痛我的只有戰爭

論場面,俯衝式轟炸,說句實話,不是自己來根本體會不到這有多刺激!偷襲珍珠港,轟炸東京,我也是被嚇到了,在開頭就炸了,讓我一度以為這是爆炸貝的電影。然後,看著人家小兩口你儂我儂,依依不捨,要死要活……不想打就別入伍!中間水的劇情我就不多提了,訓練畫面這種幾句話就能交代的劇情能拖好幾分鐘。這樣的安排,我反倒覺得故事不是這場海戰,而是飛行員貝斯特替朋友報仇的故事。


影評 |《決戰中途島》:刺痛我的只有戰爭

3.電影記錄歷史​。

二戰作為全人類幾乎共同的記憶,各國影視劇或多或少對該重大事件都有表現​。我國抗日三大戰役​: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俄國的斯大林保衛戰,英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等著名戰役都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對於歷史的記錄有助於後人反思戰爭,避免戰爭的覆轍​。不同的導演對於不同的歷史也有自己的看法,對於這本由影視劇構成的《二戰回憶錄》,意義可不僅僅是個爆米花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