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為何最終會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兄弟文明國家?

十字軍東征是一件對西方文明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其前後九次東征跨越了兩百年之久,如果用中國的時間來對應,就是從北宋王安石變法到元朝忽必烈第一次發行官方紙幣的時間跨度。關於十字軍東征,歷來褒貶不一,有的人說它本質上和現今伊斯蘭國的聖戰並無區別,也有人說十字軍東征最終保住了西方的基督教文明的安全,間接地維護了人類向近代文明邁步的可能。不管十字軍東征是是對是錯,但關於九次十字軍東征中的第四次東征的評價,至少不會有太多異議。

為奪回聖地而進行的聖戰

最早的一次十字軍東征是發生在十一世紀末,當時西方國家所面臨的情況大致是這樣,處於東邊的是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的拜占庭,而處於中東的則是一個和自己根不對付的新文明,伊斯蘭文明。這一文明由阿拉伯人穆罕穆德一手締造,並在政教合一的旗幟下迅速攻城略地,就在其創立的那一世紀公元七世紀,一個比現今加拿大面積還要大的超大帝國就開始醞釀形成了,這就是倭馬亞王朝,中國人口中所說的的白衣大食,不過就在中國發生安史之亂的時候,倭馬亞也出了問題,最後被新王朝黑衣大食取代,黑衣大食等到後期,內部出現分裂,分裂出了綠衣大食,而下面所要講的十字軍東征則和這個綠衣大食有關。綠衣大食在從黑衣大食分裂出去後,攻城略地將黑衣大食的許多領土都佔為己有,包括聖地耶路撒冷,而其第六任哈里發哈基姆時幹了一件讓西方基督教文明很不愉快的事,那就是拆毀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有人可能會奇怪了,伊斯蘭教這麼極端,一開始不就應該大肆迫害基督教徒嗎?為什麼這個時候才有人對耶路撒冷的教堂動手,其實這要跟伊斯蘭教立教的原則有關,穆罕穆德創教的時候把基督教的救主耶穌和聖地耶路撒冷提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並對基督教採取寬容政策,這可以從穆罕穆德給聖凱瑟琳修道院的信中看出,這一修道院至今還在。因此綠衣大食第六任哈里發拆毀聖地教堂的這一行為還是挺驚人詫異的,總之這一哈里發對耶路撒冷基督徒的迫害對八十年後天主教教皇烏爾班二世發表的演講起了引燃作用,“我們投入一場神聖的戰爭——一場為主而重獲聖地的 偉大的十字軍 東征吧!讓一切爭辨和傾軋休止,登上赴聖地的征途,從那個邪惡的種族手中奪回聖地吧!”就這樣為奪回聖地耶路撒冷所進行的十字軍東征就開始了。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為何最終會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兄弟文明國家?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背景

前三次十字軍東征時,天主教國家和拜占庭基本上都還是合作關係,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由於當時已處於綠衣大食的末世,因此此次作戰三年就完成了任務奪取了耶路撒冷,如果這樣的話也就不會有後面的十字路東征了,不過到了奪回聖城的八十年後的1171年,情況有了變化,一位伊斯蘭世界的英雄人物脫穎而出,他解散了綠衣大食,並建立了新的王朝,他就是薩拉丁。新的王朝就要有新的氣象,薩拉丁在即位後開始與第一次十字軍遺留下的基督教王國周旋,最終在1187年取得決定性勝利,再一次奪回耶路撒冷,而此時遠在歐洲的基督教國家看情況不對勁,於是發動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在此之前有過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但當時更多地只是照應或保衛之前的成果,而此時的第三次東征目的則有所不同,它要戰勝一個比之前都強大的敵人並重新奪回聖城。此次出征是九次十字軍東征中陣容最豪華的一次,英格蘭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法國國王“狐狸”腓力二世、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不過可惜地是這次世界級的大戰並沒有打起來,一方面十字軍德意志方面的紅鬍子意外身亡,而英法聯軍人心不齊,最終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選擇妥協的辦法,互開商路,並在耶路撒冷給予天主教徒朝聖的特權。而這就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前的基本概況,而到了這裡大致有以下幾點認同,十字軍東征是以對抗伊斯蘭為目的的,進攻的目標是耶路撒冷,其二十字軍東征基本上還是有秩序可言的,那麼為何到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一切都變了味呢?它進攻的方向最終為何指向了兄弟文明的拜占庭首都君士但丁堡,而十字軍的行徑更多地變成了一種恐怖主義行為了呢?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為何最終會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兄弟文明國家?


背道而馳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先來看看這場南轅北轍的行動的總策劃人是誰,英諾森三世在1198年登上教皇的位置,此人歷來被看做歷史上最有權勢的教皇,而他對宗教的態度也是極其的保守,不僅排斥伊斯蘭教,對異端的態度也很是嚴厲,而用火刑燒死異教徒的方法就是由他一手炮製的。總而言之被稱為萬凰之皇的英諾森三世眼中天主教是最完美無瑕的,不需要所謂的異教,同樣地來自東邊的東正教拜占庭在他眼中也顯得有些多餘了。說完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總策劃人後,再來看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總執行人威尼斯總督丹多洛,由於英諾森三世對此次出征抱有很大希望,所以決定在軍隊上多下功夫,最終決定花錢再僱一支威尼斯軍隊幫忙。而當時的威尼斯人口中有一句話叫做“先做威尼斯人,再做基督徒。”而和生意人打交道,解決錢的問題就行了,但英諾森三世沒有錢,於是此時已九十多高齡的威尼斯總督丹多洛提出了一條好的計策,沒錢但能幫我打通財路也行,於是一場以商業交易為雛形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也就呼之欲出了。前面說到了宗教狂熱的教皇,生意人的威尼斯總督,下面是使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成形的關鍵人物,被迫害的東羅馬王子,他的父親被叔叔趕下了臺,而他也因此也成了“哈姆雷特”。最終三方達成了共識,去打東羅馬的君士坦丁堡,這樣教皇會成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領袖,而那個王子能得到自己失去的王位,而威尼斯總督也能借此在君士坦丁堡大賺一筆,“良知是被動一方才會說的話,握有主導權的一方是不會在乎良知的。”於是一場泯滅良知的涉及教派,商業交易與王位繼承的行動就展開了,這就是目標直指君士坦丁堡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為何最終會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兄弟文明國家?


而後面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君士但丁堡被血腥地洗劫,而自此後拜占庭在東地中海的主導權讓位於意大利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後來的拜占庭的迅速衰弱也是從此時起,而到了二百多年後土耳其人給這個帝國劃上句號時,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想起自己帝國的衰落是源於一場兄弟鬩牆的鬧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