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陰 | 平陰1030工程,山東的“紅旗渠”


文化平陰 | 平陰1030工程,山東的“紅旗渠”

平陰1030工程——山東的“紅旗渠”


文化平陰 | 平陰1030工程,山東的“紅旗渠”

(攝影:孫久明)


位於河南的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它是中國農民在改天換地的過程中創造的人間奇蹟。


與河南紅旗渠相媲美的是山東的“紅旗渠”——矗立在平陰大地上的1030工程。


1030是個什麼工程?1030是水利工程。之所以稱之為1030,是為了紀念毛澤東同志於1952年10月30日“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的指示發表六週年。為什麼要修這樣一個工程?是為了抗旱保收。


文化平陰 | 平陰1030工程,山東的“紅旗渠”

(河南林縣紅旗渠)


從哪裡提水?又到哪裡去?再從哪裡過?


萬里黃河出崑崙、下高原,九曲百折奔向大海。黃河西來,路經平陰,遇田山北折,復又東去。平陰人是枕著黃河入夢,在黃河的濤聲裡醒來。可是,面對滔滔的黃河水,人們始終有一種“臨水不解近渴”的焦慮。1968年秋,平陰遇上特大幹旱,30萬畝莊稼有一半枯死絕產,10萬畝減產,8萬人吃水困難。僅李溝鄉24個村就有18個村嚴重缺水。這種“望梅不解渴”的局面,引起了泰安地區派來平陰任抗旱指揮的王福祥的重視。他召集平陰縣主要領導、水利幹部就引黃工程進行科學論證,認為興建引黃工程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文化平陰 | 平陰1030工程,山東的“紅旗渠”

(黃河在這裡轉一個彎)


1968年8月,在山東省水利廳的領導下,泰安地區水利局率領平陰、肥城兩縣40多名水利技術人員,開始田山對引黃工程勘探、測繪、設計,用近百天的時間,出臺了設計方案。初步計算工程設計效益為灌溉面積31. 7萬畝,排澇2.5萬畝,解決山區12個鄉鎮292個村6.2萬人缺水問題。


主體工程有七處:(一)在平陰城北田山腳下建設一級提水站,揚程8.1米,提水23個流量。(二)從一級站到二級站之間,開挖7公里的一級總乾渠,整治城西窪,修築條淤渠。(三)在平陰城南青龍山建二級揚水站,揚程57.6米,上水 18個流量。從二級站到分水嶺開挖8445米主幹渠,其中開挖隧道1434米。(四)從分水嶺至肥城灌區,向東開挖25公里的分乾渠;從分水嶺至孔村、孝直灌區,向南開挖15公里的分乾渠。(五)在平陰縣張山頭村和肥城縣小店村分別修建三級揚水站,揚程60米,上水1.5個流量。(六)圍繞主幹渠,續建支、鬥、農、毛渠道,實現引黃灌溉網絡化。(七)從石橫電廠到二級站,從二級站至一級站,架設雙迴路35千伏高壓線路。工程土石方2493.13萬立方米,工日2717.21萬個;投資1500萬元。籌集資金方式為民辦公助,國家支援400萬元,省、地、縣、公社自籌1100萬元。


文化平陰 | 平陰1030工程,山東的“紅旗渠”


工程方案向上級彙報後,立即得到重視和支持。1968年10月,山東省“革委“批准了泰安地區興建田山引黃工程報告,並定為全省水利建設重點項目。同年12月,水電部、黃河委員會也相繼批准了該工程,並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


分水嶺隧洞是主幹渠連接分乾渠的“咽喉”工程,全長1434米,需開鑿11個豎井,打開22個工作面,豎井深度8-40米。為了打好這一攻堅戰,指揮部從各公社民工中選拔了精兵強將,成立了獨立營、尖刀連、突擊排。剛開工時,實行土法上馬,人工打炮眼,地排車搞運輸,人推磨盤絞車,人拉陡崖斜坡,進度慢,工效低,完不成任務。爾後逐步摸索經驗,進行技術創新,豎井提升改用捲揚機,隧洞掘進改用風鑽打炮眼,採用臺階式打炮法,每一個截面一次佈置30個炮眼,分開心炮、一邊炮、二邊炮,使用黃色炸藥,中心炮用即發雷管,邊炮用延時雷管。在砌壘拱頂時,民工創制了活動拱架,既節省了木材,又縮短了拱架支撐時間。


文化平陰 | 平陰1030工程,山東的“紅旗渠”

(水利渡漕)


開始沒有通風送氣設備,井下民工作業曾出現中毒缺氧現象。為保證施工安全,對各井口及時採用了壓入式通風,沒有風管,就用帆布製成風筒,往隧洞工作區輸送新鮮空氣,沖淡有毒氣體,排除煙霧灰塵,通風之後,民工未再出現井下中毒缺氧。分水嶺隧洞雖然是險要工程,但參戰民工不畏艱險、敢打硬拼,歷經一年半時間,硬是在山樑下打通了1434米的隧道。


1970年秋,引黃工程施工進入關鍵階段。一級站、二級站和主幹渠基礎工程相繼竣工,但條淤渠還是一片汪洋。有人說,這片大水西脈接黃河,地下連龍眼,排水難啊!可是,該工程等到退水後施工,將影響整個進度,耽誤第二年上水計劃。總指揮部果斷決策,組織秋冬大會戰, 10月15日發佈動員令,平陰縣15000名民工、肥城縣7000名民工扛著鐵鍬、推著小車匯聚到城西窪。黃河南岸人山人海,紅旗飄動。條淤渠施工要求排出積水,挖土清淤,圍堰築堤,打造兩頭狹窄、中間開闊的“鯉魚形”水庫。


文化平陰 | 平陰1030工程,山東的“紅旗渠”


剛開工時,萬畝水面一片汪洋,蘆葦荒草滿地,施工無從下手。指揮部從平、肥兩縣調集50臺抽水機,20天時間排出積水500多萬立方米。抽水後露出的地面高低不平,高處是蘆葦,低處是泥漿,築堤取土困難。為了不影響施工,民工們一邊用樹枝、柴草、竹排鋪成路面,到遠處取土;一邊在近處把淤泥用木託、布兜肩挑人抬進行築堤。雖然施工困難,但措施有力,勞力精壯,幹勁沖天,前方後方相互配合,確保了施工進度。平陰縣指揮部分配東阿公社上工1800人,為加快進度,他們組織4000人上工,大幹20天就完成了任務。肥城縣孫伯公社近千名民工從9月25日上陣,早出工,晚收工,施工車輛不夠用,就歇人不歇馬,輪流作戰,晝夜不息,大幹一個月,就完成了70天的施工任務。


文化平陰 | 平陰1030工程,山東的“紅旗渠”

(提水機組)


引黃工程使灌區的糧田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糧棉產量由低而不穩變成了穩產高產。孔村鎮孔子山村的老支部書記王寶倫回憶道:“未澆地前,每畝產糧在200斤左右,用了黃河水澆地,糧食產量逐年增長,1976年以後,灌區畝產500斤以上,1988年、1989年畝產達到千斤。”老水利幹部黃元成回憶道:“1978、1981、1989年平陰縣都遇大旱,山區近百個村莊泉水斷流,塘壩乾涸,人畜用水發生困難,可是通過引水灌溉,凡是二級、三級乾渠送到水的地方,群眾都可以就近取水。同時,還為康王河、匯河及坑塘、水庫補灌,既增加了河流、水庫的蓄水量,又補給了地下水源,灌區內溼度提高,氣候溼潤,降雨概率增加,保護和發展了生態農業。”


文化平陰 | 平陰1030工程,山東的“紅旗渠”

(平陰一級站)


目前,1030工程不僅依然在使用,而且其作用越來越大。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缺水危機,有關部門已初步決定,利用該水利工程向山東腹地進行輸水。老當益壯的1030工程必將為山東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1030工程,它和河南紅旗渠一樣,不僅是一項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它是一段歷史,更是一座豐碑,作為一個時代的記憶,必將永遠佇立在中華大地上。


(作者 李慶餘 展恩華)

文化平陰 | 平陰1030工程,山東的“紅旗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