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場國民黨部隊損失慘重,為何入緬作戰屢建奇功?原因很殘酷

文 青史之名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抗日正面戰場上一片狼藉,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奮起反抗,在正面戰場上與日軍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自1937年到1942年,先後進行了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長沙會戰等幾十場重大戰役,整個抗戰艱辛程度,從戰場死亡人數上可以看出,國民黨將士五年時間內損失幾百萬部隊,國民黨政府也被迫從南京搬到了重慶。

抗日戰場國民黨部隊損失慘重,為何入緬作戰屢建奇功?原因很殘酷

抗日戰場

當時日軍的人數遠遠少於中國抗日部隊,日軍在戰場上經常是以少勝多,不是國民黨部隊作戰不英勇,而是戰爭雙方武器裝備懸殊實在是太大了,戰爭進入熱兵器時代,參戰人數的多寡就已經不能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性因素了,這一點,毋庸置疑。

抗日戰場國民黨部隊損失慘重,為何入緬作戰屢建奇功?原因很殘酷

日軍裝備

現在我們可以找出為何當時作戰雙方的武器裝備差距懸殊的因素了,對於侵略中國,日本可謂是處心積慮,謀劃了很久,包括武器裝備的製造,而當時的中國剛剛擺脫腐朽的封建統治,多年以來一直深陷軍閥混戰的深淵,長期不穩定的政府,無力大規模生產武器裝備,這就造成了日本的飛機飛掠上空時,國民黨部隊只能拿著射程近的可憐的中正步槍瞄準射擊。

抗日戰場國民黨部隊損失慘重,為何入緬作戰屢建奇功?原因很殘酷

侵入中國城市的日軍

雖然,在抗戰前期,日本和德國還沒有達成法西斯聯盟時,蔣介石曾經從德國購買了一大批德系裝備,並裝備於嫡系部隊,這些嫡系部隊在戰場上無一不成為抗日的中流砥柱,然而相比較數量龐大的日本軍隊,裝備精良的德系師數量還是太少,淞滬會戰就消亡殆盡,無法對戰局產生重要影響。

抗日戰場國民黨部隊損失慘重,為何入緬作戰屢建奇功?原因很殘酷

德系師

然而,並不是所有抗日部隊在日軍面前都討不到便宜,其中,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就曾經在緬甸痛擊日軍,特別是孫立人領導的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面對比自己數量還多的日軍,依然能虎口拔牙,從中將被日軍包圍的英軍和記者一千多人救出,要知道,當時的日軍可是有三千多人,而新三十八師就有一千多人,戰後敵我雙方死傷數量,日軍一千四百多人,而新三十八師死傷五百多人,這在抗日戰爭期間,是不可思議的戰損比。

抗日戰場國民黨部隊損失慘重,為何入緬作戰屢建奇功?原因很殘酷

中國遠征軍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這些國民黨軍隊在國內戰場上一敗塗地,而在緬甸卻愈戰愈勇呢?原因也是眾說紛紜,其中兩點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其一就是遠赴緬甸作戰的遠征軍清一色的美系裝備,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因為戰火併沒有燒到美國的本土,美國的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輸送到戰場上,據統計,在戰場上武器裝備最好的也就是美國的軍隊,英勇的遠征軍將士拿著最好的武器裝備,豈能不痛擊日本侵略者。

抗日戰場國民黨部隊損失慘重,為何入緬作戰屢建奇功?原因很殘酷

中國遠征軍在戰場上

其二,關於遠征軍的組成,是由當時的國民革命軍第5、第6和第66軍組成,這都是抗日時期的精銳部隊,和在中國抗日戰場上的不同派系的雜牌軍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部隊,而且這也是蔣介石為報答盟軍的援助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部隊,最精銳的部隊配以最好的武器裝備,豈能輸於日軍。

縱觀抗日戰爭始末,我們深知在戰場上武器裝備的優劣對戰爭的方向起到決定性作用,抗日將士作戰不是不英勇,而是裝備實在是太差了,在這裡,讓我們向那些曾經為保衛自己的祖國而慷慨赴死的將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關注青史之名,瞭解真實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