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時期的政權中,永曆政權為何選擇窮鄉僻壤雲南作為復興基地?

本文系作者小興音樂課堂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而真正給予清王朝重重一擊,且抗爭最為頑強的,給天下明室忠臣希望的,卻是永曆政權。隆武皇帝殉國後,是年(1646)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登基,創建永曆王朝。登基才一個多月,就被清軍打出廣東。被迫到廣西棲身。但藉著此時各地風起雲湧的抗清風暴,永曆政權團結各路抗清力量,包括李自成和張獻忠農民軍的餘部,甚至還策反了清軍中李成棟和金聲桓等部隊,終於站住了腳跟。其實力最強大的時候,甚至控制了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四川、江西七省。與清王朝分庭抗禮,成為大明王朝最後一面獵獵飄揚的旗幟。尤其揚眉吐氣的是,在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和李定國歸附後,永曆王朝的軍事實力,更是完美升級。

南明時期的政權中,永曆政權為何選擇窮鄉僻壤雲南作為復興基地?

崇禎皇帝劇照

一改早期被清軍打得亂跑的丟人形象,反而煥然一新,常把清軍打得滿地爬。特別是李定國,苦心訓練一支三萬人的虎師,在桂林和衡陽兩場血戰中,先後將清王朝精銳孔有德部與尼堪部打得全軍覆沒。尤其是永曆六年(1652)衡陽一戰,更是橫挑強敵,力挫清朝敬謹親王尼堪統帥的八旗勁旅,擊斃驕橫的尼堪,一舉粉碎八旗“滿萬不可敵的神話。當時情景,大捷之下,漫山遍野,明軍將士群情激奮,齊聲高唱《滿江紅》捷報傳開,天下更幾乎沸騰,好多退居山野的明朝遺民,更紛紛起事,抗清形勢大好。而在東南沿海方面,永曆政權更取得大突破。雖然鄭芝龍變節了,但他兒子鄭成功忠心明室,在廈門誓師抗清,奉永曆王朝為正朔,實力同樣迅速壯大,更練就了一支堪稱東亞最強悍的海軍。

南明時期的政權中,永曆政權為何選擇窮鄉僻壤雲南作為復興基地?

明朝東南倭亂

多次在沿海發動軍事行動,重創清軍,就這樣東南西南兩線,好比兩隻拳頭來回招呼,打得清軍應接不暇。可惜好景不長,戰場節節勝利,永曆政權內部卻出問題:永曆十年(1656)權臣孫可望野心膨脹,竟悍然發動叛亂。雖說在李定國的主持下迅速平定。但後果極其嚴重:孫可望兵敗後降清,將永曆政權虛實和盤托出。永曆政權經過這場內戰,更是實力大衰。而此後主持政局的李定國,雖然忠心耿耿,但政治水平般,處理不了內部複雜關係。結果兩年後清軍進攻,永曆政權終於崩盤:四川雲南各省先後淪陷,李定國不屈不撓,在磨盤山設伏,再度重創清軍,打得清軍傷亡慘重,伏屍二十多里。

南明時期的政權中,永曆政權為何選擇窮鄉僻壤雲南作為復興基地?

明朝時代

但明軍同樣死傷慘重,大局更是難挽。永曆皇帝一行人退居緬甸,大明山河,全數淪陷就在大廈將傾之時,坐鎮東南的永曆政權延平郡王鄭成功,發動了最後一次強硬的逆襲。永曆十二年(1658),趁清王朝精銳雲集西南之機,鄭成功憤然以十七萬大軍,數百艘戰艦的規模,與活動於浙東的抗清名將,永曆王朝兵部侍郎張煌言聯合,水陸並進,攻打南京。在遭遇了颶風襲擊等考驗後,到第二年四月,鄭成功勢如破竹,連續在定海、瓜洲、鎮江等戰役中,接連給清軍毀滅性打擊。尤其是鎮江野戰,一場硬碰硬的陸戰較量,號稱風馳電掣的四千八旗騎兵,竟被打得只剩下一百來人。張煌言也高歌猛進,陸續收復蕪湖等地。

南明時期的政權中,永曆政權為何選擇窮鄉僻壤雲南作為復興基地?

明朝宏光通寶錢

到是年七月,鄭成功重兵壓境南京,光復東南半壁,遙遙在望。眼看形勢大好,在東南艱苦抗戰十多年的鄭成功,更是熱血滿懷:七月十二日,鄭成功命令全軍白衣白甲,在戰船上舉行盛大儀式,隆重祭奠大明太祖朱元璋:當時長江一線,明軍炮口林立,戰旗招展,十多萬大軍哭聲震天。鄭成功更豪情大發,當場揮劍賦詩: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場景十分震撼。然而豪情之下,鄭成功頭腦發熱。南京守將管效忠假裝投誠,一番花言巧語,竟然騙過了鄭成功,在戰局最有利的時刻,反而放棄了大好攻城機會。就等著對方獻城投降。結果戰機稍縱即逝,清軍趁機調兵遣將給鄭成功來了個反包圍:七月二十二日清軍反撲,從觀音山後發動突襲,猝不及防的鄭成功頓時大潰,被清軍一路追殺。

南明時期的政權中,永曆政權為何選擇窮鄉僻壤雲南作為復興基地?

南明王朝劇照

也幸虧明軍作戰素質高,重圍之下浴血突圍,終於在清軍沿江的鐵壁合圍中,殺開了一條血路,順利退兵廈門。然而傷亡極其慘重。這支嘯傲東南十多年的抗清力量,至此已無法與清廷爭鋒。而南明王朝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也因此無情錯失。但南明的歷史,著實生命力頑強:敗退廈門的鄭成功,仍然奉著永曆的旗號,雖然光復無望,卻依然矢志不渝。永曆十五年1661)四月,鄭成功揮師東進,收復被荷蘭殖民者霸佔三十九年的臺灣島,並在此繼續建立抗清根據地。自此之後,繼續奉永曆王朝為正朔的臺灣鄭氏家族對內恩養明朝皇室,厲兵秣馬,對外則縱橫東海,頑強抗清。

南明時期的政權中,永曆政權為何選擇窮鄉僻壤雲南作為復興基地?

南明王朝安龍輓歌

更重要的意義是:臺灣島也正從此開始,廣泛推廣大陸儒學文教,同時鄭氏家族拓展海路,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在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裡,留下濃墨重彩一筆。但無論怎樣,隨著鄭成功攻打南京的失敗,南明最後一次光復的機會,已然不復存在。諸多追隨南明王朝的仁人志士們,也相繼做出了他們的選擇,有人如顧炎武般,終生不仕清廷,也有人如李定國般,在永曆王朝覆滅後,依然轉戰於邊境,最終留下叮囑:寧可死在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說罷,這位幾乎贏得了每一場對清王朝戰爭勝利,卻難挽大局的鐵血戰將,就此溘然長逝。他的數千部下,也因此一直繁衍生息於緬甸阿瓦河東,直到今天。

參考資料:

·《滿江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