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話高度概括一下山東特有文化,你會說啥?

一點就火


與西方文化相比,以人文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在很多人的觀念裡,現在的人本主義是西方的舶來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來是中國文化的土特產。在中國文化中,西周以來就奠定了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後奠定的是以神為本的文化,直至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才高舉起人本主義的旗幟,啟發人不要做神的奴隸,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來源之一是古希臘羅馬文化,而更重要的來源是16世紀以後傳教士們從中國傳回去的中國以人為本的人文文化。

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重點就在於人不是聽外在的力量、命運主宰的,不是神的奴隸,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決定人的命運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是以“德”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

中國文化非常強調修身。《大學》的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第一個“明”是發揚光大,第二個“明”是形容這個德是光明正大的。每個人都有明德,我們要把它發揚出來。《大學》還有“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中間修身是關鍵,所以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僅僅是在口頭上、認識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動上、實踐上提升自己。

為了不斷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須防止物慾的引誘和腐蝕,人不能成為物的奴隸。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書裡記載了一句諺語:“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會被物控制住。《管子·心術》亦云“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人如果放縱自己,對慾望無止境地追求,就會被物控制住,喪失自己的獨立性、主體性、能動性,而成為物的奴隸。隨著科技的發展,受“科技萬能”思想的影響,人類喊出了“人定勝天”的豪言壯語;為了滿足貪慾,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改造異化成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掠奪,這使人淪落為物慾的奴隸,也使人本主義逐漸被異化為人類要去主宰天地萬物的“人類中心主義”。

中國文化中的第二個重要傳統是“以天為則”。人絕對不能去做萬物的主宰,相反,恰恰是要向天地萬物學習,道法自然。天地有很多品德。我們看到天地從來沒有因為喜歡不喜歡而捨棄一些東西,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是這樣地廣大無私,包容萬物。天地又是非常誠信的。《中庸》裡講“誠者天之道也。”我們觀察天的變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時是沒有差錯的,這就是誠。孟子也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這也就是說,人道是從天道學來的。天道是誠,所以我們人人也要誠。很多人說中國的文化講的是“天人合一”,其實更準確地說應當是“天人合德”,即人與天在德行上的一致。


傾苦念


前年書華的同學自鄂來魯邀我作陪,開酒詞“酒令大於政令,不管校長、博導還是什麼總,都得聽!”在“一行”後,我作為副陪號令“山東三種文化別於荊楚大地,我說一種咱文化喝一杯酒。第一種文化,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狐狸精文化,第一杯”,“第二種文化,以梁山好漢為代表英雄排座次文化,就像現在您大城市大學教授聽我窮鄉僻囊中學老師的酒令一樣,乾杯”,博導夫人笑了,博導一飲而盡。“第三種文化,以至聖先師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前兩杯可不喝,我們作為騷客第三杯必須喝”。


杏壇之小牛犢


千年文化古文明,齊魯聖地有三孔。

(三孔:孔府、孔廟、孔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