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課堂 | 如何成就愛與規矩的完美平衡

2月10日,“樸新·環球少兒”正式入駐“學習強國”,開啟“在家上幼兒園”系列直播課,其中的“親子課堂”專題,由教育名師為爸爸媽媽們解答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孩子總是用大哭大鬧的方式來索要玩具、面對規矩不願意遵守、想滿足孩子的要求卻又怕TA得寸進尺......爸爸媽媽們是否也在寵愛孩子和管教孩子之間徘徊,不知怎麼辦才好?


這次,我們特別整理了肖亦彤老師《如何成就愛與規矩的完美平衡》的課程講稿,手把手教寶爸寶媽們為孩子們建立成長規則!


親子課堂 | 如何成就愛與規矩的完美平衡


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和在家庭教育從業道路上走了12年的我,見過很多的孩子和家庭,所以今天很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談到愛和規矩,相信當下很多的爸爸媽媽都會深有感受。全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大家時常在愛和給孩子立規矩之間拿捏不準分寸,有時候對孩子發完脾氣又會覺得自己對孩子太嚴厲了。


親子課堂 | 如何成就愛與規矩的完美平衡


有一次我遇見一位家長,他家裡也有3個孩子,小兒子4歲,爸爸覺得他很調皮也為此感到很頭疼。剛好有機會我們一起吃飯,也許是由於職業的慣性,我就觀察他們一家的狀態。爸爸在點餐的時候,4歲的孩子就在旁邊看酒水單,看到什麼飲料都想點,那爸爸點完餐就直接告訴服務員:但凡是跟果汁有關的飲料每樣來一杯。然後吃飯的時候,就一共有8杯飲料,小兒子就一會兒喝點這個喝一會兒點那個,玩得不亦樂乎。


說實話,我當時對爸爸的舉動是很驚訝的,從這樣一個小細節上也能看得出來爸爸是非常寵愛小兒子的。今天,作為第三方視角,各位爸爸媽媽覺得這樣的寵愛完全正確嗎?如果單從“愛”這個角度來說,一定沒有錯。因為如果有能力,想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愛,何嘗不可呢?但是家長不僅是愛孩子的人,同時還是肩負著孩子教育責任的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角度,在孩子0-6歲的階段,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給孩子建立規則感,而對於一個4歲的孩子來說,這位爸爸給他的感覺是:但凡你想要的,就會全力以赴地給你。那對於在滿足小朋友的要求、慾望和麵對事情應該遵循的規則、邊界之間,我個人覺得,這位爸爸做得是有所欠缺的。


通過這樣一件小事就可以感受到,當我們沒有權衡好愛和規矩的時候,如果把這件事拿出來去共同分析,就會發現一些可圈可點的欠缺之處。我感受到了那位爸爸對孩子的愛,但我沒有感受到他在生活場景裡實施教育的意識,在那一刻,只有愛的滿足,沒有對孩子規則感的訓練。


現在的小孩子都很難去管理,一年級的學生有時候會讓老師很崩潰,有的人會在課堂上亂跑、嬉鬧,因為他們在課堂上不知道要遵守秩序、認真聽講,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初見端倪。這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作為家長,我們沒有拿捏好愛和規矩的尺度。


怎樣在日常生活中把愛和規矩這兩個重要的部分都給到孩子呢?


1、 什麼是愛與規矩?


親子課堂 | 如何成就愛與規矩的完美平衡


首先,我想和各位爸爸媽媽探討一下什麼是愛?什麼是正確的愛?我曾經接待過這樣一位爸爸,他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因為行業的關係常年都是“空中飛人”,他特別寵愛自己的小女兒,因為沒有時間陪伴,他每次都會買最貴的玩具給女兒,但是在女兒五年級的時候問了爸爸這樣一個問題:“你除了給我買最好的玩具,你還能給我什麼呢?”當時,這位爸爸就愣住了。


我們要知道孩子在稍小的年齡階段是可以用玩具滿足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長大,TA的需求就會發生變化,這位爸爸忽視了他的孩子已然從一個小寶寶成長為即將要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女兒對父親的情感訴求也從一個玩具變成了其他東西,但是爸爸沒有覺察到。在這個過程中,父親忽略的是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中,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和尺度表達愛才是正確的。我個人的成長環境是非常嚴苛的,所以在我的記憶裡,父親對我表達愛的方式就是對我嚴厲,他經常會對我說:“我現在對你這麼嚴格,將來你是會感謝我的,因為你會成為一個人才。”可能當下的我確實沒有讓爸爸操很多心,也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經營得很好,從這個方面來說,爸爸對我的教育是沒錯的,但是這麼多年過去,我仍然不是很接受我的父親用那樣嚴苛的方式表達他對我的愛。


親子課堂 | 如何成就愛與規矩的完美平衡


我看到過很多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案例,通過這些案例我總結:要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這種接納是我們給予孩子相應的支持,無論是擁抱也好、親吻也好,父母所表現出來的一定是對孩子當下的狀態的接納。


我在生活中遇到這樣一個媽媽,當時坐在咖啡廳裡,我就觀察到旁邊的一對父母帶著孩子,孩子在做數學題,他很想要一個冰淇淋,所以跟媽媽商量做幾道題然後就可以買冰淇淋,最後媽媽確實也是用這種方式做的,但是我就產生了思考:如果是我面對孩子同樣的需求,我不會以做幾道題來要求孩子。因為我們當下對孩子的接納和尊重,和孩子完成幾道數學題是沒有關係的,我會說:“孩子,媽媽知道你想吃冰淇淋,現在吃一個冰淇淋對你的身體確實不會有什麼影響,我也可以買給你,但是你完成多少作業跟你吃冰淇淋沒有關係,你覺得你應該把作業完成到什麼程度你就去完成,等做好了你滿意了,媽媽就陪你去買冰淇淋。”我在這個處理過程中是把討價還價剝離開的。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有類似的經歷,孩子完成好某件事,就給孩子相應想要的東西,這種方式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是可以通過“討價還價”的方式來得到的,再直白一點說,這種愛就是一種交易。各位爸爸媽媽當然可以因為孩子做好某件事就給TA買玩具、讓TA玩手機,但是請記住,孩子是會長大的,慾望也是會增加的,一旦TA明白這種方式有用,未來的某一天,你可能會承受不了TA的慾望。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就是要把這種交易剝離,察覺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少和孩子討價還價、談交易,在愛和規矩之間建立一定的邊界。


最錯誤的愛就是——你要什麼我都滿足你,這也是界定溺愛的很清晰的標準,所以當各位爸爸媽媽想要滿足孩子的時候,評估一下孩子要求的合理性、是否適合、是否遵循一定的規矩和尺度,如果都沒有,那這種愛可能就是有風險的。一旦把愛變成了交易,很容易破壞孩子天然的內驅力,孩子只會更多地去耍小伎倆、思考如何談條件,而不是思考用什麼方式可以把這件事做的更好。


親子課堂 | 如何成就愛與規矩的完美平衡


接下來我們就要談一談規矩,可能有很多家長都覺得他們懂什麼是規矩,大部分中國家庭是很講規範、禮儀、教養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會認為“我是家長,我要求孩子做什麼,我覺得我要求的是對的,這就是規矩”,但其實這是對規矩的一個錯誤認知。


正確的規矩是:你想讓孩子做到的事情是我們大部分人甚至是整個社會都認同、接受並且願意去做到的事情和標準,比如我們都應該早起早睡、晚睡對身體不好、要有餐桌禮儀等等。如果家長單憑自己的一己之見要求孩子做什麼,其實十有八九,孩子都是抗拒的,雖然孩子可能年齡還小,懂的道理不多,但是TA會處於本能的不舒服,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抵抗。你會在孩子玩遊戲的時候要求TA不準玩,但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左看看媽媽在玩手機,右看看爺爺在用手機打麻將、奶奶在看抖音,那孩子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你們都可以拿手機玩,我卻不可以?所以,不準孩子玩手機的規矩就會有失偏頗,讓孩子感受到其中的不公平性,也許TA並不能表達清楚自己的這種想法,但是孩子內心會產生抗拒,會破壞孩子對某些事情的辨識能力。


其實很多父母在剛開始和孩子談話的時候都是希望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沒有哪個父母是衝著打孩子一頓去的,但是心平氣和的階段並不能堅持很久,家長往往覺得自己在教給孩子規矩,但是說很多次還是做不到,所以說著說著就進入了第二階段——聲音高八度,這個時候其實就已經和孩子產生了情緒衝突,然後就會偏離本身所要談論的事情,最終問題沒有解決,有的家長還會內疚、自責,覺得不應該那麼對孩子。


我在對我的學生定規矩的時候,我通常都會找到社會依據,他們是沒有辦法推翻我的,所以家長們一定記住,最忌諱的就是憑自己的一己之見定規矩,更有甚者,媽媽有媽媽的規矩,爸爸有爸爸的規矩,孩子夾在中間就很難做。有些情商高的孩子,可能很早就學會了看爸爸媽媽的臉色行事,當然並不是完全不好,也許會對TA未來的人際關係上有一定的好處,因為TA會及時觀察到別人的情緒,但是對於一個年齡很小的孩子來說,這會讓人有點心疼,這種看臉色行事的狀態不應該發生在一個童年本該無憂無慮的孩子身上。


2 如何做到愛與規矩的完美平衡?


親子課堂 | 如何成就愛與規矩的完美平衡


那我們到底怎麼樣才能讓愛和規矩完美地並行,在一件事中既能表達對孩子的愛,又能夠給孩子一定的規則呢?


家長要明白一個原則:愛和規矩不分離原則。在孩子身上發生的所有事件,學習也好生活也罷,沒有一件事是能把愛和規矩割離開的。這兩部分如何體現呢?“愛”代表的是我們家長和孩子的主觀情緒、情感,但凡跟孩子有連接的事情上,作為父母,我們都要學會去愛孩子,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要接納孩子,同時作為教育者,要給予孩子積極的支持,這種積極的支持就是對孩子情緒、情感的滿足。我們跟孩子發生連接、進行教育的事件又是一個具體事件,“規矩”就是應對到不同的事情時,孩子應該要遵循怎樣的邊界和原則。


親子課堂 | 如何成就愛與規矩的完美平衡


我的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正處於對玩具“瘋狂迷戀”的階段,只要出去逛街,她的目光一定是放在玩具上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是比較容易給孩子建立起一定的規矩的。


什麼是規矩?規矩是在同一類型的事情上不會輕易的改變,就像我們受到法律的約制、校規的約束等等。

我當時給我女兒建立的認知和規矩就是:在一年的某些特定的節日裡,是可以向爸爸媽媽大大方方要新玩具的,不需要哭鬧也不需要討價還價。我之前說過,立規矩一定是要符合社會認知的,那麼對於很多的中國傳統節日來說,我們都有送禮的習慣來表示自己的一種祝福,所以我找到一個相對合理的參考來要求女兒,告訴她兒童節啊、生日啊這樣的時候,就是可以有禮物、要玩具的,而不是時時刻刻走出去,就想盡一切小伎倆來得到玩具。


當然我也是花了很長時間來幫助我的女兒建立這個認知的,各位家長要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年齡很小,在上幼兒園小班、中班,儘量每個月都去創造這樣一天,就是所謂的可以有玩具的節日,因為如果兩個玩具之間相隔的太久,是不符合年齡較小的孩子的期待值的。久而久之,你培養了孩子這種延遲滿足的習慣,TA自然而然就會遵守規矩,而孩子也會知道在特定的階段,爸爸媽媽是一定會滿足我的願望的,因為他們很愛我,願意在節日裡送我禮物。


這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約定,大家會發現其實現實是很骨感的,比如我女兒去超市,雖然沒有到可以買玩具的節日,她也知道不可以,但是她看到了自己喜歡的玩具不捨得離開,眼巴巴地看著我,暗示她很想要這個玩具,我就會蹲下來問她是不是很想要這個玩具,各位家長們要記住願意平視和孩子溝通,本身就是愛孩子、尊重孩子的體現,這樣會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然後孩子就會告訴我她想要哪個,我是這樣說的:“媽媽算了一下,距離下一個節日還有十一天,你可以把這個玩具記下來,如果到了節日你還是最喜歡這個玩具,很想要,媽媽就陪你來買。”這個時候寶寶當然是失落的,但是她明白應該這麼做,所以就只能點頭答應。


為什麼我要強調如果十一天之後孩子還是最喜歡這個玩具再來買呢?因為在兩個節日間隔之間,孩子也許喜歡上不止一個玩具,這個時候就要培養TA獨立選擇、思考、做決定的能力,這是很重要的,當孩子喜歡七八個玩具卻又只能買一個的時候,TA要回想都喜歡哪些、又要告訴你最想要哪個,這就是考驗TA記憶力、獨立思考、取捨、獨自做決定的過程。

教育是無處不在的,教育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關鍵就在於爸爸媽媽們是否用心、是否專業、是否意識到和做到。


當然,我還是會重視女兒當下失落的那種情緒,我們是必須要關注的,我會告訴她那個玩具不可以買,因為是規矩,但是你的情緒媽媽關注到了,會用另外一種方式滿足——用一些幾塊錢的小玩具哪怕是棒棒糖代替,這個時候孩子哪怕就得到了一個棒棒糖,TA也會很高興。這個就是對於孩子情緒的處理、對於她愛的滿足。


親子課堂 | 如何成就愛與規矩的完美平衡


還有讓我記憶非常深刻的一件事,當時我的女兒一年級,剛好那個月給她買玩具的那天是個工作日,當時她想要的玩具得去浦東的水族館才能買到,放學回家吃完飯六點多,正值下班高峰期,我家裡又住得很遠,但是,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立下的規矩,我們要去遵守,所以當天來回開車三個小時,我們還是帶著女兒把玩具買到了。在這個過程裡,我們讓孩子看到的是,我們定的規矩是需要共同來遵守和重視的,所以我希望各位家長們千萬不要把愛和規矩兩件事分開。


家長們需要思考的是,首先,面對事情時,哪些點是需要用“愛”來滿足的,是需要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情感的,哪些是要建立合理的規則的;其次,爸爸媽媽們要知道,愛和規矩是有先後順序的,要先去愛孩子,也就是說,任何事情裡面,都要先去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然後再思考這件事該怎麼做;第三點,遵守愛與規矩的一致性原則,我建議家長們在處理同一件事的角色、態度、標準等等都保持相同的標準,不要總是變來變去。


比如這次特殊的假期,很多家長都覺得平時那些關於手機的規定統統失效了,有位家長就向我求助,過春節的時候沒有繼續對孩子進行每天晚上10點交手機的規定,現在孩子就沒有辦法按照以前的規矩進行了,這位家長是在沒有和孩子做任何商量的情況下單方面地把這件事情的規矩改掉了,現在想收回手機了覺得孩子也不會再遵守之前的規定了,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說我們的家長要在規矩上保持貫連性,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決定要跟孩子“全民狂歡”,就可以和孩子做一個交代:“接下來一個星期,全中國都休息,所以手機想怎麼用都可以,但是寶貝你要記住,一個星期以後,你要準備開學,所以必須要回到正常的作息時間,手機還要按之前的約定上交。”如果家長能夠提前和孩子達成共識,就不會有現在不知道如何收回手機的困擾和尷尬了。


很多爸爸媽媽們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尤其是在孩子年齡較小的時候,不像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那麼強烈會和父母反抗,父母就會有一種隨隨便便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家長所以就說關電視就關、說不準幹什麼就必須得讓孩子聽自己的,在這樣的過程裡我們都忽略了愛的滿足,也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很多家長都是沒幾分鐘聲音立馬高了幾個八度,有的甚至先給孩子兩巴掌再說,我經常把這樣的過程稱為父母跟孩子溝通的三部曲:1.心平氣和地溝通;2.歇斯底里地叫,聲音高八度;3.不跟你說,不跟你叫,先拍兩巴掌,武力鎮壓。


親子課堂 | 如何成就愛與規矩的完美平衡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裡是允許對孩子恰當的體罰的,以前我們有私塾,先生會用一根戒尺打學生的手以示懲戒,在我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中,我發現其實對1年級(7歲左右)之前的孩子,是可以有恰當的身體上的懲戒的。上了小學之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家長們就最好不要再對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了,一方面孩子很容易習得這樣的方式,意識到自己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對別人;另一方面也會造成自己內心情緒隱忍而不發的積壓,也許TA未來當爸爸媽媽了,TA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當然,對於7歲之前孩子的懲戒,我建議家長們也要有類似於“戒尺打手”的這種接觸方式,不要帶有對孩子身體上的傷害,比如像隨隨便便打耳光,這其實會讓孩子有羞辱感,我小時候我的父親打我就是一點也不注意我的尊嚴的,我會被他打懵,也很恐懼,當我長大了以後,他再用這種方式打我,我又會有非常深刻的羞辱感,所以建議各位父母在給孩子立規矩時,儘量不要用簡單粗暴的方式。

要記住愛與規矩是一致的,千萬不要變來變去,上午媽媽說了算,下午爸爸說了算,同樣一件事有好幾個版本的要求,這會讓孩子也很頭疼的,也就談不上立規矩了。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們能夠把愛的情緒、情感的滿足做好,同時也藉助一些具體的生活事件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和未來的家教修養,包括延遲滿足、孩子自控能力的訓練等等,都是我們可以通過在生活中用心陪伴孩子實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