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阿里,杭康,還有浙大,西湖大學。未來第一城,非杭州莫屬

飛機降落在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孫立成打開手機,驚詫地發現,從斯德哥爾摩起飛時申請的綠碼,已經變紅了。

杭州迎接他的第一件事,便是14天隔離觀察。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兩天後,世衛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

孫立成,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瑞典國家傑出教授(VR Rådsprofessor)、瑞典皇家工學院講席教授、國際知名化學家、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專家、“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疫情中回國,孫立成加入西湖大學理學院,成為2020年入職的首位講席教授。

這裡有阿里,杭康,還有浙大,西湖大學。未來第一城,非杭州莫屬

這裡有阿里,杭康,還有浙大,西湖大學。未來第一城,非杭州莫屬

孫立成的研究領域有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人工光合作用。

在自然界,光合作用幾乎無處不在。比如綠色植物利用太陽光驅動,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轉變成碳水化合物等有機物質,並釋放出氧氣。這個最基本的化學反應過程,是自然界幾十億年維持地球可再生循環的關鍵。

顧名思義,人工光合作用,就是人類去模擬這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可再生能量循環體系:如何利用太陽能,將地球上最豐富的水資源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換為可以存儲的化學能,比如氫能或甲醇。

簡單來說,太陽光+水+二氧化碳=可再生清潔能源。

這裡有阿里,杭康,還有浙大,西湖大學。未來第一城,非杭州莫屬

但水分解的能壘很高,單靠平常的太陽光照耀江河湖海,並不能產生氫氣和氧氣。這就好像在水與氫氣、氧氣之間橫亙著一座大山,要是沒有催化劑,想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的化學反應,得先克服高能壘,必須翻過這座大山。

“有了催化劑情形就不一樣了,相當於在山上打通一條隧道。”孫立成說,實現這個水變氫的“方程式”,關鍵的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點,在於催化劑。如何研發出高效率、低成本的水氧化催化劑,成了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的技術瓶頸。

孫立成正是這一前沿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他長期從事太陽能燃料與太陽能電池前沿科學應用基礎研究。在高效水氧化分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氧-氧鍵形成機理,以及光解水制氫功能器件的設計與製備等方面,取得了令國際同行矚目的研究成果。

目前世界領先的水氧化分子催化劑,如業內稱為Ru-bda的催化劑,就誕生於他的研究團隊,其催化水氧化效率可與天然光合作用相媲美,被認為是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重大突破。

“加入西湖大學後,我的研究重點依然是催化及可再生能源轉換。”孫立成說,他嘗試製備出一種能夠大規模使用的、低成本的催化劑。“基礎研究是經年累月的,但同時也是爭分奪秒的,全世界都在較勁,誰先突破了高效、廉價、穩定的水氧化催化劑這一技術瓶頸,接下來的可再生能源問題、環境氣候問題、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等,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這裡有阿里,杭康,還有浙大,西湖大學。未來第一城,非杭州莫屬

正如孫立成所說,人工光合作用如今已成為一塊香餑餑。

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重點支持的領域,不僅投入高額的科研經費,甚至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尤其在面對能源短缺、氣候變暖、生態失衡這些全球性問題時,能夠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源頭創新,自然成了“風口”。

然而,孫立成在上世紀80年代末涉足人工光合作用領域時,許多人對這個概念還很陌生。

1990年,孫立成獲得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在中科院原感光化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在那裡,他接觸到太陽能的清潔轉換,萌生了對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的極大興趣。

我們通常認為,基礎研究離應用很遠,但基礎研究與應用的關係又異常密切。而科學家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獨到的眼光瞄向的是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

當年的孫立成,堅定地認為人工光合作用前景巨大,也因此甘願坐上這張冷板凳。

1992年,他在德國馬普輻射化學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因為無法說服導師改變其研究方向,作為洪堡學者的他果斷轉到了柏林自由大學的另一個實驗室。

轉機出現在1994年夏天。孫立成三十出頭,在瑞士因特拉肯的一場大型太陽能轉換與儲存國際學術會議上,他投稿的以“人工光合作用”為主題的學術海報獲得了展示機會。現場,幾位來自瑞典的教授向他拋來橄欖枝:“你的研究非常前沿,我們也看好這個研究方向,現在獲得了幾千萬經費支持,但不確定具體要怎麼做,你願意加入我們嗎?”

孫立成意識到,這是個好機會,儘管當時在他心目中,瑞典只是一個到處冰天雪地的國家。

這裡有阿里,杭康,還有浙大,西湖大學。未來第一城,非杭州莫屬

這裡有阿里,杭康,還有浙大,西湖大學。未來第一城,非杭州莫屬

2017和2018這兩年,對孫立成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在瑞典,他被國家研究理事會評為瑞典國家傑出教授(VR Rådsprofessor),成為迄今為止化學化工領域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學者,當選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工程科學院——瑞典皇家工程院建院百年來第1775號院士;在中國,他榮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

前者是對他過去30年在基礎研究上的肯定,後者則是對他過去20年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與瑞典兩國間科技合作交流的褒獎。

1999年,大連理工大學向孫立成發出邀請。當時,身在瑞典的他,已經在人工光合作用、太陽能燃料領域做出了一些出色的科研成果。

大連理工大學是孫立成的母校,他的本科、碩士、博士階段都在那裡完成的。來自母校和祖國的召喚,他覺得義不容辭。

於是,在他的努力促成下,“大連理工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分子器件聯合研究中心”成立。他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也為國家培養、鍛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提升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從二十年前開始,人工光合作用與清潔能源概念一年比一年熱,瑞典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特別早,在全球也處於領先地位,我當然想推動中國儘快加入這場競爭,實現源頭創新、搶佔未來高科技領域制高點。”孫立成在想,自己有幸踩準了這個點,“如果能利用自己所學為祖國作出一點貢獻,那是很有意義的事。”

厚積薄發。20年的來回奔走,20年的所見所聞,早已在無形之中影響著他。

2020年初,孫立成向瑞典皇家工學院、瑞典國家研究理事會提出了加盟西湖大學的想法。距離他獲評瑞典國家傑出教授僅兩年,這個決定令人意外。

想回中國發展?完全可以考慮兼職,多年來由他策劃的、兩國之間的科研項目合作也一直進行得不錯。

受科研條件吸引?他近期獲得的國家傑出教授稱號,瑞典全國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學、人文、管理等全部加在一起只有27人,每人可獲得連續十年、每年500萬克朗的研究經費支持,也就是5000萬克朗,且經費使用具有百分百的自主權,不受任何限制。

這些都不要了,為什麼?

他的回答是:“西湖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的大學,我非常認同她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理念,也被這種探索和挑戰所吸引,希望自己能參與到這個過程中。”

尋找下一個新挑戰並躋身其中,這大概是他身為科學家的本能。

這裡有阿里,杭康,還有浙大,西湖大學。未來第一城,非杭州莫屬

解除隔離的第一天,孫立成一口氣開了幾個會,主題相似:招人。

事實上,加入西湖大學,他身負兩項重任。一,當然是新建自己的實驗室和團隊;二,受施一公校長委託新建一個校級交叉學科中心——“人工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燃料中心”。

被隔離的14天裡,他無數次“謀劃”過這兩項任務。“我來西湖大學,是想來做事的,我看到學校各方面的發展速度都很快,我也打算兩項任務同時推進。”孫立成說,這對他是個挑戰。

眼下這個領域競爭如此激烈,講的就是一個“快”字。

他想過了,他自己做人工光合作用,用化學的方式將太陽能、水、二氧化碳、氮氣轉變成燃料;工學院院長楊陽、年輕PI柳佃義等人做的是太陽能電池材料,用物理的方式將太陽能轉變成電能;工學院年輕PI王建輝等人做的是電能儲存;生命科學學院李小波的研究則是與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有關……

“跨越生命科學、理學、工學三大學院,

從太陽能的轉換到存儲,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科交叉平臺,研究興趣與之相關的課題組可以聚力共同打造未來西湖大學太陽能轉換中心。”孫立成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