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驅馬一去不復顧,回頭卻笑塵中人

第一次讀《張居正》這部書,是為了讀張居正這個人。

張居正或許是歷史上爭議最多的人物之一,不僅是因為功與過,還因為其性格的複雜。一方面他毅然以一身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疑不布,扶危定傾。另一方面他威福自擅,表裡不一,以傳統的眼光來看又是一個道德並不高尚的權臣。他生前位極人臣,權威甚至蓋過了年幼的皇帝,死後卻慘遭清算,自己更是差點兒被開棺戮屍。更為複雜的是他所處的時代,一方面是積弱已深的軍事財政等方面的弊病,另一方面是在明朝建立之初就留下的制度暗傷。萬曆朝是一個複雜的朝代,它既有中興之象,但同時它卻又是明朝衰敗的開端。


《張居正》:驅馬一去不復顧,回頭卻笑塵中人

張居正


所以在這麼一個時代刻畫這麼一個複雜的人物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以往的描寫中很多內容片面的突出張居正的功業,在一部分奪人眼球的描述中又對張居正極盡貶低。很多描寫不是不夠生動,而是不夠鮮活,它們大多數少了作為一個人應有的理想與現實的複雜性。

熊召政的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中的形象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其通過一系列的情節安排突出了張居正的謀略,在人物的安排中又烘托出了張居正作為人的愛憎。小說人物要有血肉,《張居正》用一部四卷的書寫出了張居正的複雜,在情節上循序漸進,在刻畫上水到渠成。我對張居正性格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都幾乎來自這部書。


《張居正》:驅馬一去不復顧,回頭卻笑塵中人


《張居正》共四卷,這四卷是張居正從位居首輔到身敗名裂的四個階段。在這四卷中有張居正深居幕後的運籌帷幄,有張居正一步步推行改革的謀劃,有其振作有為的功勞,有其身敗之後的衰嘆,愛憎、剛愎、練達等等穿插其中。所以我們也將從這四捲入手來了解書中的張居正。

木蘭歌

世上事一半兒荒唐一半兒險惡,皇城中爾虞我詐,衙門內鐵馬金戈。羽扇綸巾,說是些大儒大雅,卻為何我揪著你,你撕著我,制陷阱、使絆子,一個比一個更利索。嗚呼!今日裡拳頭上跑馬抖威風,到明日敗走麥城,只落得形影相弔英雄淚滂沱。只可嘆,榮辱興衰轉瞬間。天涯孤旅,古道悲風。都在唱那一個字:錯!錯!!錯!!!

在《木蘭歌》一卷中,作者著力描述的其實不是張居正,而是當時吏治的腐敗、國庫的虧空、匪患的危機以及時任內閣首輔——高拱。第一卷中,對張居正的印象只能從幾處對話、幾個事件中得到印證。他藏在幕後,對時局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站在臺前,表現出的卻又是圓通甚至逢迎。


《張居正》:驅馬一去不復顧,回頭卻笑塵中人

高拱


有一個細節——高拱與張居正在東暖閣值房內等待皇上召見,火者為二位閣臣安排了茶點,飢腸轆轆的高拱因為瓷器上的春宮圖而難以下嚥大發雷霆,但一邊的張居正卻吃的津津有味。

“皇上吃得下,我們作大臣的,焉有吃不下之理。”張居正說著,又伸筷子夾了桌子上的一塊棗泥糕送到口中。

張居正不是不知道所謂的“致君堯舜上”的大臣的氣節,自幼便被稱為神童又在翰林院研究典籍多年的他當然明白臣子的責任。但是,他更大的願望是整頓俗弊、一匡天下。他明白此刻的形勢,依靠一個長期沉溺於酒色而又即將日薄西山的皇帝對國事國家其實是一種更大的危害,即使隆慶有忠於他的名相高拱。但高拱畢竟不是他張居正,高拱有治理國家的才能與能力,可他還是沒有對一些所謂的祖制與俗弊狠下心來,或者說是高拱狠不下心來。張居正為官多年,他認為自己發現了大明衰弱的根源,他已明白,對時弊進行縫縫補補的干預,官場的反應與彈性只會越來越小,到最後又於事無補。他明白,他張居正要進行一次官員、經濟、軍事等制度的大變革。那麼,他為什麼不用暫時的忍辱負重換取一個可以讓他一展宏圖的地位呢。

但是他心中是有著他的良知的,他可以為了抱負殫精竭慮,但是他卻不能為此不擇手段。出於對事體的擔憂他讓李義河秘密會見殷正茂,之後他勾結馮保拿到了首輔的位子後卻又在宣武門外為曾經的閣老高拱送別。他手裡拿著扳倒高拱最大的殺器——李延為其座主高拱購置的田契,還有接受李延賄賂的官員名錄。但是他張居正卻親手在宣武門外將它送還高拱,一方面他希望曾經的首輔致仕後用這田契一洗清貧,另一方面他是在向曾經的摯友表明心跡。

長亭踐行、玉女悲歌,他張居正對不起高拱,但他要做到仁至義盡。


《張居正》:驅馬一去不復顧,回頭卻笑塵中人


《木蘭歌》結尾處尤其感人,高拱走了,屬於張居正的時代來臨了——

“好哇,證據都捏在手上了,你想要怎樣?”高拱色厲內荏地問。

“並不想怎樣,原物奉還而已。”

說罷,張居正已是閃身出門,高拱追到門口,喊道:“叔大,你等等,你……”
張居正迴轉身來一揖,說道:“元老,我倆就此別過,惟願你旅途保重,早日平安抵家。”
聽著張居正噔噔噔腳步走遠,餘恨未消的高拱狠狠啐了一口,把那三張紙撕得粉碎。

水龍吟

高拱走了,張居正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此時的大明王朝國庫空虛、財源枯竭,政府捉襟見肘,戶部甚至連在京官員的月俸銀也無處發放。滄海橫流,但是屬於張居正的十年開始了

《水龍吟》一卷的主線是政府財政危機下的胡椒蘇木折俸而引發的爭鬥。在危機四伏中張居正想盡辦法彌補虧空穩定時局,另一方面張居正也開始了自己重振朝綱、力挽頹政的佈局,在胡椒蘇木折俸鬧的愈演愈烈的背後,其實是張居正開始吏治革新的第一步——京察所引起的恐慌。

當制度的弊病成為官員們習以為常甚至賴以為生的習慣時,對官員的治理整頓一定會成為人人自危的利益集體聲討的對象。所以新首輔的上任往往會為了平穩過度和穩定朝局與文官們達成某種平衡。但是張居正不願也不能這麼做,他隱忍了這麼多年不就是為了此時的一展宏圖嗎,所以他上任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安排京察來對官員做一個大的調整與變動。京察的後果張居正是明白的,但是他深明改革的迫切性,他也清楚他不能一個人來應對官員們指槐罵桑般的抗議。所以他一面奉承司禮掌印太監馮保,一面迎合此時的實際掌權者李太后。


《張居正》:驅馬一去不復顧,回頭卻笑塵中人


接了馮保的話頭,他答道:“馮公公,僕初為首輔,許多事考慮不周,太后與皇上處有何思量,還望公公能預通聲氣。”
“嗨,你這話一說,反把我老朽當外人了,”馮保彷彿要大笑,又強忍著,肩膀一聳一聳的,手指著乾清宮的方向,說道,“張先生你放心,宮裡頭的事,咱包了。”
“僕這就多謝了。”

另一邊他也不是無動於衷,他拜見三朝元老楊博,得到了理解與支持還有對京察的承諾。他安排自己的管家遊七交好京城大財主郝一標,目的是希望他能幫助收購胡椒蘇木,以此來緩解官員們的憤怒,因為張居正明白大明朝的管理也必須依靠這些官員,即使這些自詡清高的官員並不買賬,即使他自己不得不犧牲原則今後用自己的職權給郝一標好處,但是他不能不這麼做。他是務實的人,他知道能用聖賢的思想來約束官員,卻不能單單用聖賢的思想來指導行政。於是在張居正的幫助下,兩宮太后有了不合禮制的尊號,成為馮保乾兒子的胡自皋得到了兩淮鹽運使的肥缺。

但是張居正畢竟是受過聖賢教化的人,但在其權威尚未完全樹立之前,他只能將最複雜的一面展露出來,他做的事有好有壞是因為此時他相信暫時的讓步是為了今後政策的順利推進,如果能夠扶危定傾,那麼自己又為何拘泥於愛惜羽毛。


《張居正》:驅馬一去不復顧,回頭卻笑塵中人


月滿中天、芳香滿庭,廣西捷報傳來,胡椒蘇木的鬧劇即將結束,此時躊躇滿志準備與家人賞月中秋的張居正聽到徐爵的消息,他的內心閃過了一些情緒。

言未畢而徐爵已抬腳進門,也不及寒暄,徐爵就給他帶來了一個更驚人的消息:今天上午公祭時的那場大火,是馮保指使東廠特務混在人群中暗地點燃的。
張居正頓時愣了,木頭人一樣站在原地一動不動,連徐爵啥時候走的都不知道。
“老爺!”
遊七輕喊一聲把他驚醒,他扭頭問道:“你有何事?”
“後花園中的茶點已擺好,夫人已經入座了。”
張居正煩躁地一揮手,嘴中冷冰冰吐出兩個字:
“撤了!”

張居正得到了皇室與司禮監的支持,最終也正是由於馮保與李太后的幫助,萬曆新政開始了。

金縷曲

強國要先富國,而富國的關鍵只有四個字——開源節流。所以張居正開始了賦稅制度的改革。張居正很清楚改革賦稅所引出的最大問題不是收稅本身,而是對施政過程中頹敗的吏治與既得利益的皇親豪強進行懲處的步步維艱。張居正的苦心經營開始了,在積弱已深之中他不得不法峻義薄,用鐵腕手段疏通新政的障礙。張居正失敗的最大伏筆也開始悄悄地在銳意革新中浮現——

他太想憑一己之力改變這個國家了,甚至為了繼續新政的施行放棄為已死的父親丁憂守制。

推行改革需要不同於清流的官員,在張居正眼中他需要的是循吏。因此“寧用循吏,勿用清流”成為了張居正選拔人才的標準,這其中刻畫最為深刻的就是被張居正破格提拔並被委以重任的金學曾。自古做能吏就是苦差事,因為聖賢教化、清流習氣都使得官場推崇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官員,但是現實問題的複雜難免造成多方的利益衝突,案牘公文畢竟不是之乎者也。所以在用人上,張居正要退掉那些好好先生。於是在如火如荼的改革中,考成法誕生了。張居正從京察開始一步步的肅清吏治,到此終於在制度上得到了革新。


《張居正》:驅馬一去不復顧,回頭卻笑塵中人


在對任事官員任命的同時,對開源節流四個字的踐行也步步緊跟。為了幫助戶部解決財政困難,張居正甚至針對對織造局龍袍用銀一案削減皇帝的開支。在此途中他不得不逢迎李貴妃的好惡並安撫馮保。在對子粒田的稽查中,他開始對貴戚豪強進行打壓,即使在此之中牽扯到了他自己的家人。多方的利益需要他去權衡,有時為了不牽連自己維持政局穩定,他不得不借刀殺人。

“說得好,”張居正擊節讚道,“但要記住,三軍奪帥只是匹夫之勇。”
“你的意思是?”
“對馮保,只能施以羈縻之法,一方面要籠絡他,另一方面,還得牽制他。”
“這多累啊!”
“惟其累,才有樂趣嘛,不然,老子為何要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呢。”

一次與皇帝的對話中,年幼的萬曆對詩詞歌賦產生了興趣而請教“張先生”,張居正不僅沒有給萬曆以引導,反而嚴詞反對小皇帝的要求並希望他致力於學習經世的學問。言辭迫切之中何嘗不是張居正對年幼皇帝的憧憬。張居正雖然在未來的萬曆眼中表裡不一,但是張居正對皇帝永遠是嚴格教導的一面,在我看來

他也一直將萬曆皇帝看做自己事業的接班人


《張居正》:驅馬一去不復顧,回頭卻笑塵中人

未來的萬曆皇帝


最後,新政中最大的變故突然之間出現了,這次衝突直接造成了明代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張居正奪情。關於奪情中的曲折與複雜的利害關係我們不在贅述。但是無論是本書中還是我對張居正的理解,有一點必須承認——奪情是實際是張居正自己的需要。國家的新局面即將打開,自己苦心經營多年而樹立起的權威,都讓他在親情之間做了一次抉擇。

即使被認為是貪戀祿位,即使是被他自己所倚重的官員所唾棄,他張居正也要讓新政繼續下去,在這之中他也有自己的私心

馮保答應一聲,親自下樓傳旨.剛走出門,朱翊鈞又喊住他,狠狠地說:
“你將朕的話傳給各衙門,鄒元標之後,有誰再敢反對朕的奪情之旨,殺無赦!”

火鳳凰

江陵殫精畢智,勤勞於國家,陰禍機深,結怨於上下。當其柄政,舉朝爭頌其功而不敢言其過,今日既敗,舉朝爭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實也。

這是左諭德于慎行在張居正死後遭清算時所說的一段話。


《張居正》:驅馬一去不復顧,回頭卻笑塵中人


張居正的改革帶來了萬曆初年的新氣象與暫時的中興,在其經過奪情之後他更是達到人臣之極,他的權威甚至蓋過了已經長大的皇帝。臣不密則失身,位極人臣的張居正難免會有些忘乎所以,因為他也是一個人。在其南歸葬父途中,他所享受的待遇已相當於皇帝,他的愛將戚繼光甚至派一百名鳥銑手作為前導以壯聲威,沿途各路官員奉承迎接,其聲勢之顯赫自古未有。為了阻止清流的空談誤國,他利用關係扼死何心隱,在局勢之中他的這個判斷其實並不高明,方法也實在欠妥。在與皇帝的相處中,他也忽略了太多皇帝的感受,威福自擅之罪實已有之。

但是張居正也還是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所造成的影響的。在其患病後與馮保的對話中可見一二:

“這個不穀知道。孟子說‘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我任首輔十年,得罪的幾乎全都是王公大臣。上任之初,不穀就想到過與巨室作對的種種結局,就曾說過‘雖萬箭攢體亦不足畏’的話:也許,此言或成讖語。”

張居正不是不懂得謀身,而是在他的改革中他知道他不能也不屑於謀身

萬曆十年六月,張居正病逝。書中特別描寫了他的彌留之際:

太醫不停地轉動著銀針,生怕張居正斷氣兒。許是迴光返照,張居正吐字竟清晰起來,也能成篇講話,他說道:“告訴皇上,不能只聽各府衙門的奏摺,如今的官員,弄虛頭說假話的太多,應該讓吏部與戶部,會同通政司三個衙門,委派官員下去查訪。”
“張先生放心,老夫一回去就稟告皇上。”
“還有,大名、真定等府的官員隱匿災情不報,……”
“好像皇上准奏了。”
“不能說好像,我希望知道確切的消息。”

我讀張居正,至此感慨不已。

數月之後,對萬曆首輔張居正的清算開始了,張居正結局淒涼,褫奪諡號,收回浩贈,張家被抄,愛子自盡,張居正之墳冢也被毀壞。


《張居正》:驅馬一去不復顧,回頭卻笑塵中人

張居正墓


萬曆十一年六月十一日,也就是張居正一週年忌日的這一天,薄暮時分,張居正平日兒女情長的慰藉——玉娘,千里迢迢特意趕來江陵謁墓。對張先生的祭奠都在這一曲《火鳳凰》之中。

先生既是火鳳凰,又何必
在這塵囂濁世爭短長?

二十年前,不穀曾有一宏願,願以其身為蓐薦,使人寢處其上,溲溺垢穢之,吾無間焉。有欲割取吾耳口鼻者,吾亦歡喜施與。


——萬曆元年答閱邊總督吳堯山
天下事,非一手一足之力。僕不顧破家沉族以徇公家之務,而一時士大夫不肯為之分謗任怨,以圖共濟,將奈何哉?計獨有力竭行之而死已矣!
——萬曆五年答總憲李漸庵論驛遞
既以忘家殉國,遑恤其他!雖機阱滿前,眾鏃攢體,不之畏也。如是,才可建立國事。
——萬曆六年答詞道林按院
不穀棄家忘軀以殉國家之事,而議者猶或非之,然不穀持之愈力,略不少回。故得失譭譽關頭打不破,天下事斷無可為。
——萬曆八年答學院李公

結語

朱東潤先生在《張居正大傳》的序中寫道: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雖多,但是像居正那樣劃時代的人物,實在數不上幾個。


《張居正》:驅馬一去不復顧,回頭卻笑塵中人


張居正是一個複雜的人,他不怕危險、不懼威脅,可是他同時卻也獨斷專行、表裡不一。從《木蘭歌》到《火鳳凰》這幾點都偶有體現,或許這才是一個大政治家,一個雙面的英雄

我讀小說時常強調這種複雜,在生活中,這種複雜更多的是一種平常。

世間已無張居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