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嫁給老外的中國媽媽,道出了中美教育方式的4大差異

不同的文化差異,使中美兩國父母的的養育方式也不盡相同。

比如中國父母希望更早地教導給孩子新技能,而美國父母傾向於慢慢等待孩子表現出主動性。

文 | 敏敏老師

一位定居美國多年的中國媽媽嚴美(音譯,Yan Mei)對此頗有見解。嚴美的丈夫是英國人,兒子則出生在美國。

隨著兒子年齡越來越大,體驗的東西越來越多,嚴美知道她的文化價值觀和教育策略也會發生變化。


這位嫁給老外的中國媽媽,道出了中美教育方式的4大差異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兒子從小就能說流利的中文,筷子用得靈活自如,形容電梯會用“lift”而不是“elevator”,早餐時會吃營養早餐“維他麥”和烤麵餅,但他會把紐約稱之為家。

對於他們家庭而言,嚴美覺得多文化教育方式的重要性,顯然勝過語言和食物。 雖然在過去的五年間,她一直翻讀大量的育兒書,但是在她心裡,她一直覺得這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

通過幾年的育兒經驗,她向《商業內幕》表達了中美兩國父母在養育孩子的四大差異點。

(以下為第一人稱闡述,僅代表個人觀點)。

01

美國父母會當為孩子加油打氣的先鋒者

當美國父母稱讚孩子時,會經常用到“幹得漂亮!”或者“你太棒了!我真為你感到驕傲!”,以前我大都會不耐煩地翻幾下白眼。

這位嫁給老外的中國媽媽,道出了中美教育方式的4大差異

中國父母大多都信奉“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教育理念。我記得我的父親常常教導我:“如果你現在越努力,下次你就可以做得更好。”

因此,我不太理解美國人那種隨時隨地充當孩子啦啦隊隊長般的行為。

當我讀到亞曼達·雷普利(Amanda Ripley)的《教出最聰明的孩子》(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一書時,我的想法發生了變化。

雷普利在書中說,早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美國父母和老師就被轟炸般告知,“為了日後的成功,孩子的自尊需要從競爭(和現實)中加以保護。“

就如我現在所見,美國典型的現象之一就是自尊運動。從那時起,很多研究就顯示,父母需要更多地去讚揚孩子的努力,而非才能。

我也一直將這種讚美策略運用到兒子身上,他的一些回應也讓我竊笑不已,“沒錯,因為我一直很努力,加上我聰明的大腦。”

02

中國父母以身作則,美國父母更願意讓孩子做主

我對中美兩種養育方式的第一次觸動,來自於我兒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如廁訓練。

當他10個月大時,我便開始了對他的如廁訓練。

這位嫁給老外的中國媽媽,道出了中美教育方式的4大差異

在中國,這理所當然屬於父母的職責。

通常來說,流程是這樣的:孩子被抱到便盆上,父母會發出口哨聲或“噓噓”聲,引導孩子相信這是“需要排尿”的信號召喚。我母親就告知過我,“這個方法學習起來很快,當年你一歲之後就掌握到了。”

可以肯定地說,我那個年紀的託兒所小孩都非常喜歡尿布。

然而,美國的兒科醫生曾經告訴我,三歲之後對男孩開始進行如廁訓練,是絕對正常的。

這一點也展示了兩國在養育文化方面的較大差異, 美國父母嘗試尊重孩子的個性和天生的興趣點,而中國父母更傾向於儘早施教,並推動孩子們去適應這種節奏。

03

中國父母對孩子成就抱有更強烈的期望

“父母不能總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對吧?” 我的兒子最近這樣問我。

當時我們剛從紐約國際兒童電影節回來途中,之前還一直在討論最愛的電影短片。

“至少現在的我能做到,但誰知道10年內會發生什麼呢?” 我對自己說道。

儒家文化強調個體對家庭、社會以及他人的重要性,因此中國父母經常將自己的希望和決定投射到下一代身上。

幾乎每個在中國家庭長大的孩子都會聽到他們的父母說:“我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所以你一定要出人頭地!”

這位嫁給老外的中國媽媽,道出了中美教育方式的4大差異

一個華裔移民家庭的不幸故事,則讓這個中國傳統的親子教養方式備受爭議。

美國華裔爸爸保羅(Paul Li),在2015年6月因一起未成年人酒駕車禍中痛失愛子凱文(Calvin Li),當年凱文即將準備秋季入學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

保羅沉痛之餘也開始反思,自己在教育兒子過程中所犯過的錯誤。

他花了大量時間來回憶兒子的成長過程,發現奪走兒子性命的深層原因可能是諸多亞裔家庭都會面臨的問題——中美文化差距對第二代移民造成的影響。

他記得有一次,當時正在讀中學的兒子想要向職業足球方向發展,然而保羅告訴兒子說:“你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名職業足球運動員,因為你是一箇中國人。“並且希望兒子將精力轉向到學習上。

這位嫁給老外的中國媽媽,道出了中美教育方式的4大差異

“儘管我知道,也許他最後真的不會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但我卻硬生生地將他的夢想打碎了……我也知道現在很多中國父母還在採取這種方式,我只是不希望悲劇再次發生。”

在悲劇發生之前,保羅還曾讓兒子一起回中國旅行,但凱文拒絕了,並在保羅啟程前晚告訴他:“爸爸,不要擔心我。我會努力的,我一定會成功,我會讓你為我感到驕傲。”

為了反思,2016年3月份,保羅決定捐贈120萬美元給馬里蘭大學,用於研究亞裔美國移民子女問題。

該獎學金將會在未來20年內追蹤移民家庭的動態,針對移民家庭和孩子在學習、社會角色調整和認同形成方面展開研究。

04

中美父母的社交方式迥異

從幼年時期起,美國父母就通過一種方法將他們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玩伴”(play date) 文化,顧名思義,就是父母會為孩子們安排數小時的相聚時光。

如今大部分父母和孩子的行程都被安排得滿滿,所以我都會提前做好安排。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對這一特意拉攏孩子們之間友誼的做法不是很感冒。

這位嫁給老外的中國媽媽,道出了中美教育方式的4大差異

但是,看到美國父母熱心地幫助孩子們去認識更多朋友,磨鍊社交能力,同時通過孩子們之間的社交來拓展自己的交友圈子,這無疑也讓人大開眼界、獲益匪淺。

有時我會思考,如果只是依照孩子的意願去結交到新家庭,我是否也剝奪了更多他與同齡人互動、發展個人友誼以及培養解決校外人際衝突能力的機會呢?

已經有專家發現,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可以培養出來的,而且童年友誼對於個人發展也有諸多益處。所以我也正在考慮如何更好地培養兒子的社交技能。

05

育兒方法會隨時間發生變化

我知道,在未來幾年裡兒子會面臨很多的文化挑戰,比如教育方法選擇、不同的種族主義、青春期過渡等等,我的文化價值觀和信仰也會受到更大的挑戰,隨之變化的就是教育策略。

這位嫁給老外的中國媽媽,道出了中美教育方式的4大差異

但幸運的是,我的丈夫是一位真正的英國紳士,他從未在兒子面前質疑過我的教育方法。

每天我都會提醒自己堅持下去,尤其是聽到每晚臨睡前兒子輕聲對我說道,:“媽媽,你是最棒的。”我知道,我正在行使做父母的權利。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父母,無論身處什麼文化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