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我,我就要打回去

5歲的兒子,體型瘦小。我曾經很擔心他在幼兒園裡被小朋友欺負,直到有一次發生的一件事,讓我稍微感到欣慰。

那天照常去接兒子放學。老師說了這麼一件事:班裡有個小朋友非常的調皮,總是愛搞惡作劇,愛捉弄小朋友。兒子也被捉弄了幾次,忍無可忍下,兒子把這小朋友的手抓破皮了。小朋友找老師告狀,老師問兒子情況時,兒子大概知道自己做錯事了,非常的緊張,不停的用手在耳邊扇風排解焦慮感。老師說她沒有批評兒子,只是看他的狀態,覺得過度緊張了。

回家路上,我又試探了下情況:“兒子,今天跟同學打架了?”兒子答:"他老是搞我,我就咬他手。”原來,事情並非老師說的那樣,非抓傷,而是咬傷的。我一方面為他可以對自己遭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或是自己不樂意的事勇敢反抗,一方面又擔心以後助長他過分好勝,不服輸的個性。於是,我又跟他講了一堆稍微平和一些的處理孩子間磕磕碰碰情況的方式。比如,他打你時,你就大聲的說”不要打我“,“再打我,我告訴老師"這類的話,又或者是跑開,遠離他。結果,一堆話下來,兒子直接來了一句:”可是,他打我,我要打回去呀!“我一時語塞,他這話也確實挑不出毛病,就這樣吧。

對於每一對父母來說,孩子是自己掌心裡的寶,如果孩子被別人欺負,就跟自己身上被割一刀似的痛。但同時,受文明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要友好相處等理論的薰陶,很多時候我們又會給孩子灌輸這樣一種理念“打架是不好的,上學要跟同學好好相處,不能打架,人家打你的時候你就跑,不要跟人家硬幹”之類的,以躲避及和平方式作為解決之道。直到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校園欺凌現象的出現,父母們終於沉不住氣了,開始思索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孩子是否會因為“打架不對“,而選擇隱忍,軟弱的任由別人欺凌卻不敢反抗,最後造成”人善被人欺“的局面。

對於5-6歲的孩子來說,正是逐步建立是非觀、人生觀的階段,是培養良好的性格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此時,給他傳授一個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對於他個人今後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誠然,我們並不提倡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某些時候暴力未嘗不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