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心如草木,一心向陽,何懼悲傷 受益一生

做最好的自己:心如草木,一心向陽,何懼悲傷  受益一生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閆明:TMCC國際認證高級管理教練導師、清華、人大、北大EMBA特聘客座教授、新加坡博維管理諮詢首席管理導師

昨晚,我做了一個夢,一個人說他的命不好,一直在不停的抱怨。他是在集市上做一些小生意,不是颳風,就是下雨,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而且每次回家的時候,車鏈子都會斷掉,總之,他認為自己的命真苦。

這時有位老者跟他講,我能讓你在瞬間,人生得到改變,他不相信,老者講到,從此刻開始,你要時常學會做一個美夢,如有一天,集市上依然是風也刮,雨也下,生意也像往常一樣特別的糟,但奇蹟發生了,在你急忙往家趕的路上,居然車鏈子沒有斷,而且你也很快的回到家。

生活都會是你認為的模樣,如果你認為人生很苦,你總會活出苦大仇深的樣子;如果你認為自己的人生應該充滿幸福,你總會發現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為你一心向陽,何懼悲傷

李嘉誠說過:“

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一個都要學會去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悲傷,只有在這樣,你才能體會什麼叫作成功,什麼叫作真正的幸福。”

其實,一個人幸福感的高低取決於你喜歡自己的程度。所以,想要獲得幸福的人,最好增加對自己喜愛的程度,如此一來你自然而然的就會希望讓別人瞭解你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是自己的主宰,你能自我控制,那是一種很好的感覺。

做最好的自己:心如草木,一心向陽,何懼悲傷  受益一生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 相信自己就擁有了改變一切事物的能力。

世界不是一層不變的事物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

人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斷互動改造的一個過程,要不你被環境改變,要不你改變環境。毛主席說:“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天生就具備兩種能力:一種是適應環境的能力(即知境);另一種是改造環境的能力(即造境)。一個人的適應能力體現在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力與理解力上,而改造環境的能力則體現在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力與創造力上。

面對環境人不完全是被動的,要以一種最為強烈、最為活躍的方式想象其存在。

適應是前提,創造是依據。簡單點說就是你要改變它,首先要認知它、理解它,再加上自身的勤奮與努力,才能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環境與未來。

做最好的自己:心如草木,一心向陽,何懼悲傷  受益一生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 知變其境,則勝;固守其常,則敗

創新是組織及個人發展動力的保證,而創新的本質是“知變”,當經營環境變化時,你不知隨之而變化,組織經營就會陷入被動,但變化的前提是“知境”,就是認識與理解環境。

知境則順,造境則上。知境,就是認識環境、理解環境,當然還有人的內在環境,現在人很強調生活環境的改善,往往容易忽視內在環境的改造,這是不利於提升個人幸福生活品質的,外在與內在的環境也是一個相互轉化影響的一個過程。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句話告訴我們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是否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不取決於其自身的實力與策略,而在於對市場趨勢及競爭對手的透徹瞭解,能夠根據市場與競爭對手的策略而變化,並取得最終的勝利。

“有無相生”,天地萬物從無形中轉化而來,又包含在有形之中。所以,事物總是處於無形,以保持綿綿不斷的變化;同時又處於有形狀態,以體現造化的結果。“有無相生”的哲學智慧運用於企業經營,將“無”轉化成“有”,把提倡改革創新、反對墨守成規看成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在《談經營秘訣》中指出:“只有努力創新的商店或生產公司,才會有前途,墨守成規或一味模仿他人,到最後一定會失敗。不可為商品的滯銷找藉口,一定要拿出魄力和決斷力,在創新方面去尋求機會。”

一個人的成功,賴於不斷地適應與創造。(本為為閆明老師原創,勿侵權)

點擊關注閆明老師頭條號,更多企業經營智慧等著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