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許玉蓮:一次性茶泡袋,限制了你對投茶量的想象

專欄 | 許玉蓮:一次性茶泡袋,限制了你對投茶量的想象

包裝,限制了你對投茶量的把握

目前泡茶的人面對最大的困擾,是茶葉多以八或十克一次性小包裝出現,導致大家不知不覺被限制了用茶量,好像只能用這麼多克茶葉,並以為那是真理,如何判斷投茶量的能力反而沒有被訓練出來。

本來是喝茶人為了方便攜帶,抓一撮茶葉簡單用張紙或找個用過的小罐子裝著,去到哪裡都可拿點出來泡;現今演變成一次性小包裝的機器都出來了,茶葉生產基地備置了八克十克的包茶機將茶包成產品出售,一下子大家覺得好像如此才合乎規格,泡茶人就被牽制了。

專欄 | 許玉蓮:一次性茶泡袋,限制了你對投茶量的想象

大多廠家認為如此包裝容易管理,茶葉不易變質或串味,庫存也放心不像散茶那樣被偷了也難察覺。無論是茶農自己採茶製茶賣茶或品牌茶商做營銷,開始是採用這種一次性小包裝給消費者試茶,消費者學著學著馬上就遍地開花了。


不懂茶,就不知泡幾克茶

以為泡茶就是用八克茶葉的情形,不只發生在新手身上,也發生在具有證書的茶藝師以及擁有經驗的茶商或茶道老師身上。

即使在沖泡散茶或緊壓茶,他們在第一時間仍不分青紅皂白將電子秤搬出來稱八克,還滿臉誠懇地表示:我對投茶量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也遇到過一坐下來,泡茶的人突然就問:老師,我放八克茶葉夠嗎?

我回答說:我還沒有看到你要泡的茶是怎樣的、還不知道你要泡幾道,所以無法知道八克是否足夠呀。

專欄 | 許玉蓮:一次性茶泡袋,限制了你對投茶量的想象

專欄 | 許玉蓮:一次性茶泡袋,限制了你對投茶量的想象

當泡茶的人一臉茫然,便很清楚傳達出茶界這些天天泡茶的人原來還未學會泡茶。不知茶量焉知茶湯質感,小小細節便道出茶產業及茶道藝術欲推進的巨大困難。


學會觀茶,判斷投茶量

每一壺茶葉究竟要放多少,除了重量以外還要有感覺,那感覺是通過細微觀察而來,如茶葉的老嫩程度,粗老茶葉比細嫩適中的茶葉水可溶物會減少,故要放多些。

同樣是部分發酵茶類,較緊結顆粒狀的比鬆散長條形的要放少一些。劣質茶要比優質茶放多一點,因為它內含物降低滋味平淡。

茶葉較碎,其浸出物溶解快,故要放少些茶,少至只能泡一道,二道;如要衝泡四、五道,碎茶投放多了則第一道出湯必須快。所以說重量只是其中一個條件而已,不能說每一包茶葉都是八克、十克這樣定下泡法,需以浸泡時間掌控茶的可溶物來調整味道。

放茶要看茶況,重量只是衡量的一個基準,在使用小包裝茶葉時必須經過微調,如多少個人喝,只有兩個人喝的話用半包即可;想泡多幾道的話應用一包半或二包;還有壺的容量,如果這次換成大壺,茶葉當然需加多;泡茶者自己要有判斷的能力。假設盲目遷就一次性包裝的八或十克,那麼泡茶者只能依照教條泡茶而不是在懂茶賞茶的情趣中把茶泡好。

專欄 | 許玉蓮:一次性茶泡袋,限制了你對投茶量的想象

專欄 | 許玉蓮:一次性茶泡袋,限制了你對投茶量的想象

現今茶產業還沒有重視茶湯,再好的茶葉也沒有重視它的泡法,很多企業寧可花重本購置名貴茶桌而看不出一個收放茶葉的罐子的必須。

消費者喜歡到茶山跟著茶農體驗採茶製茶,接近大自然長了見識那倒也吧了,但有些還跟著茶農學泡茶,忽視泡茶技藝這門學問的專業,這將意味著茶道藝術工作者需要想更多辦法讓大眾接受正規的泡茶訓練。茶農採製了好茶,是本分,也已經完成使命。

茶葉放到市場上,泡茶技藝還得交回給茶道藝術工作者去完成,他們不斷尋找各地生產的各種各樣茶葉研究茶性、茶狀、泡法、水質、水溫、加熱方式、浸泡時間,這些,都不能要求所有茶農具備這個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