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控制是最好的控制

《小歡喜》的熱度快過去了,我才開始看。 其中一條主線是宋茜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宋倩不僅僅對女兒,對身邊親近的人都是高度控制的。用她的丈夫喬衛東的一句話來說,“你管我都像管兒子的,我哪受得了”。

結合最近讀到的《迷茫時代的明白人》中的部分內容,對於“控制”這種管理方式,我有了一些思考。高度控制會反而弄巧成拙,不控制才是最好的控制。

文中主要通過描述了大英帝國與美國等曾經的殖民地之間的關係,說明了怎樣的方式才是高級的管理方式。

不控制是最好的控制

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英國對美洲殖民地一直採取的是高度控制政策。美洲人民,怨聲載道,於是1775年萊剋星頓的槍聲響起了。

1777年,美國獨立戰爭的高潮期,同時也是戰爭轉折點。雖然,那一年大陸會議上,殖民地人民通過《邦聯條例》,形成了更有凝聚力的力量,但並不足以重創大英帝國。

據史料記載,英國在戰爭中確有損失,但並沒有沒慘敗,而且由於戰場不在國內,影響並不太大。如果英國想繼續維持對美國的控制,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1783年,英國認慫了,撤出了美國,承認了美國獨立。這似乎很奇怪,其實是因為英國慢慢摸索出了新的方式,有了不一樣的心態。

不控制是最好的控制

英國人的邏輯大概是這樣的:這個兒子不聽話,打吧,我現在有一點兒打不動;即使我打贏了,又有什麼好處呢?英國人算了算賬,同時意識到“兒大不由娘”,隨它去吧。這個才是英國人止息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真正原因。

我們首先來算下英國的賬。英國人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還和法國人有過七年戰爭,耗費了12億英鎊的軍費。這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打完七年戰爭之後,英國人留了1萬士兵在美國駐守,除了一些防衛的任務,還要跟印第安人作戰。這1萬人一年的軍費是35萬英鎊。財政負擔不輕。但是英國人僅能夠從美國殖民地拿每年11萬英鎊的稅收。

為了維護對美國這塊殖民地的獨佔權,每年要花掉35萬英鎊,然而只能收回11萬英鎊,時不時還要支付一大筆像七年戰爭這樣的軍費支出。從簡單的賬面資產上看,英國人不玩這局遊戲是可以理解的。

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思想的影響,一種思想開始在英國普及。即,雖然每個人都對各自的利益負責,但是隻要參與分工,只要參與交易,大家最後都能受益。

不控制是最好的控制

所以,殖民地的問題就很好解釋了,不要佔有它,用大家的兄弟感情、血緣聯繫做生意就好。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整體的交易中獲得新增的利益,而不是去爭奪已經產生出來的財富。

1904年,德國一本雜誌上畫了一幅漫畫,很形象地表達了列強們對待殖民地的不同心態。德國人講規矩,他們把鱷魚、長頸鹿都弄來跟德國人學正步走;法國人比較自由浪漫,與當地的土著部族打成了一片;比利時國王二話不說,就把所有土著人放在烤架上烤,然後把肉一塊一塊割下來給吃了;而英國殖民地的場景就比較好玩,英國人是把當地人培植成商人,然後跟他們做交易。

德國人為了諷刺英國人,畫了一個大磙子,英國士兵把當地的商人弄到磙子下碾軋,榨出最後一個便士。等榨得破產了,再派一個傳教士過去,讓當地人信了上帝,從此他們的心靈就安頓下來了。即使德國人在嘲笑英國人,擔不得不說英國人的做法是最聰明的一種。

當大英帝國崩潰了之後,即使大家成了一個英聯邦,各過各的日子,但是每隔幾年還是會開一次英聯邦運動會,賽一賽鴕鳥,女王出來跟大家招招手,也挺好,還有這麼一個情感紐帶。而且這個紐帶並不弱。

不控制是最好的控制

比如,“二戰”的時候,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新西蘭人都派出了自己最強的部隊去幫助英國人作戰。新西蘭人跟德國人又沒仇,而且德國人又打不到它,對它的安全毫無威脅,為什麼要幫英國人?這就是情感紐帶在起作用。

即便到了今天,英國真正統治下的領土,似乎已經回縮到英倫三島,但是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大英帝國安樂死之後留下的這個英聯邦仍有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之所以能夠存續至今,是因為在200年前,英國人算了一筆精明的賬。他們放棄高度控制,利用市場經濟的交易手段,建立聯繫,利用感情紐帶,用不控制的方式,達到了最好的“控制”效果。

這與文中提到的另一種管理思想——保持“園丁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控制是最好的控制

“對待一個複雜性已經根深蒂固的系統,我們要採取一種什麼姿態?不是自大地以為我們能夠控制它的姿態,不能像工匠打造器皿那樣去模鑄產品,而是必須拿出一種園丁精神,像園丁看護花草那樣含情脈脈地看著這些花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通過提供適宜的環境,維護它的生態,幫助它成長。”

如果把這種思想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那麼,對於國家,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利用市場經濟的調節手段,讓社會中各個環節相互協調,達到最好的效果;對於教育孩子,就應該是尊重孩子,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引導他自己形成良好的習慣,找到自己的愛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