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之後儒家有什麼值得稱道的發展嗎?

言莘寸


說儒家好的,說儒家不好的,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儒家,

不瞭解儒家怎麼能夠說他好壞呢?

我認為儒家的好,在於他的變革,與時俱進

他的不好,在於他固步自封,墨守陳規

儒家是中國從古到今的一種學說,

也是中國人思想融合,吸收外來文化形成的中國文化。

孔子,在春秋時代,整合上古書籍,提出禮樂的文化觀點。

佛教東進,融合吸收之後,形成宋明新理學

目前,甚至以後,儒家可能會消失,因為中國的政治已經不再需要儒家學說。儒家學說一直陪伴封建王朝,一起興衰。

但是也可能,儒家學說會重新興起。

就像傳統的哲學和科學分開以後,哲學更加自由。

儒家和政治完全脫離之時,就是儒家精神自由之時。

儒家的核心,教育,道德教育,用文教化。探索人的內心世界,情感世界。


通透自性


沒有。以八股文為手段的科舉制度,選出來的都是知經不知行的書蟲;要奴才不要能臣的滿清朝廷,不允許漢人形成有效的文官集團。結果就是一代代背書的奴才,沒文骨,沒發揚。王陽明後無聖人,哪來儒家的發展。


一起三八說


儒學自王陽明之後,至今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發展。

從儒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儒家四聖,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他們分別代表了儒學發展的不同階段。孔子是創始人,孟子是奠基者,朱熹是建設者,王陽明是改革者。

儒學發展至宋明時代,達到頂峰,和科舉制度緊密結合,有了一整套成熟完備的教育、選拔、考核機制。以至於清未被歐洲瞭解認識之後,認為是最好的人才選拔方式。在思想領域,除忠孝仁義之外,更增加了追求真理(儒學中稱之為“理”)的內容。朱子主張求理於外物,陽明主張求理於內心,最後以“心即理”達到了內外的平衡。傳統儒學至此,臻至化境。

由於陽明心學有脫離體制,不安分的成分,在滿人入關後,有清一朝,視之為異端,被徹底摒棄。朱子學說,卻被推崇備至。這樣一來,就把知識階層的頭腦禁錮於四書五經之中,而對漢人知識分子的思想控制,更加變本加厲。為了服務其統治政權,一時八股文盛行,文字獄遍地,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場面。學界流行考據和復古,讀書人只能皓首窮經,鑽進文字、金石考據的舊紙堆裡,不敢對外面的世界多看一眼。這時的儒學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倒退了。

清朝滅亡後很快趕上了“五四運動”,在“打倒孔家店”的呼聲中,儒學被放到了社會的對立面,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成了阻礙社會發展進步的絆腳石,必欲除之而後快。

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十年,歷次運動無不承“五四”之餘風,欲徹底斬斷與儒家的聯繫。這時的儒學,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儒家的梁漱溟不得不靠邊站;被譽為“新儒學”開山祖師的熊十力(《新唯識論》、《體用論》作者)也遭到批倒鬥臭,最終含恨而亡;馮友蘭本可以成為中國新儒學的代表人物,可惜“入世”過深,沒有了靈魂。

唯有跟蔣逃往臺灣的錢穆,在蔣的庇護下得以安坐書齋著書立說,可惜他只能算是一個儒學的整理者、研究家,對現代儒學的發展並無太大建樹。至於後來的南懷謹之流,儒學的“野狐禪”而已,被李敖罵作騙子和神棍。

所以,隨著中國即將重返世界顛峰,以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礎,結合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兼收幷蓄,在習主席“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述的指導下,創造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式的思想理論體系,勢在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