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收藏市場怪像

和田玉收藏, 本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然而, 市場上和田玉銷售卻有許多現象, 可以說是不太正常, 筆者身處蘇州, 一個於和田玉有著悠久歷史淵源的城市, 對此怪像, 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 網絡銷售對線下的衝擊:

按理說, 這種衝擊無可厚非, 淘寶和京東對傳統銷售模式的衝擊有目共睹.但是和田玉銷售模式的不同, 不僅表現在銷售形式上, 而且表現在銷售的內容上.

資深的玩家往往對網絡銷售嗤之以鼻, 原因是晚上銷售平臺魚龍混雜, 商家良莠不齊.

就算是比較大的網絡銷售平臺上, 譬如某拍堂, 說是新疆和田玉的拍品, 俄料(還算是比較好的), 青海料, 韓料比比皆是, 這些當然也可以說是和田玉, 因為按照國家標準, 是可以出和田玉證書的, 但這些真的是新疆和田玉嗎?真的是和田玉籽料嗎?

如果藏家過了退貨期, 再要追溯就很困難了

所以, 看起來網絡銷售紅紅火火, 實則是很多是一個博傻的遊戲

2. 網絡銷售的模式,基本上見網友差不多, 圖片多少仙圖, 如天仙下凡, 見面後如遜色若干, 之所以說是”若干”, 就看商家P圖和拍攝的本事了

這種圖片多有如下特點

1. 背景暗無天日, 和田玉拍出來如同黑暗裡的一盞明燈, 白度提升了若干檔次

2. 商家圖片基本上不拍有缺陷的細節, 所有缺點只等你上手後自己發現

3. 商家對和田玉的描述多為”羊脂玉”, “一級白”,”無結構”等等

3. 網絡銷售流行語:

1.”過燈無結構”: 不知道是不是商家在用手電看和田玉結構的時候, 經常集體性失明, 還是昧著良心說瞎話. 和田玉是透閃石, 纖維交織結構, 怎麼會看不出結構來? 是看不到結構還是不想看到結構, 這個只有天知道. 不可否認,有些玉的纖維交織結構確實很小, 但是如果用弱光, 在背景光比較暗的情況下, 還是可以看出結構的.

2.”高油高密(度)”: 和田玉的密度是2.9-3.1, 與玉的細度並無關係, 細度好的並不代表密度高, 但是拿下主播往往都有第六感, 玉一拿上手就知道密度. 和田玉如果含陽起石比較多, 密度就會比較大, 此外沁料是一種接觸變質, 透閃石變成薔薇輝石, 而薔薇輝石密度3.5, 密度比透閃石大.因此沁料密度也會高些. 這些都不是所謂可以感覺出來的”高密度. 還有油性, 應該受打磨的光潔程度, 把握的時間長短都有關係, 而那些主播經常說的是”上手就出油”, 好像他們手是蘊藏有石油的油田

4. 一級白, 一點二級白, 一級半白, 暖白, 高青白, 往往成為這些商機形容和田玉白度的詞語, 但是藏家往往無所適從, 這些名稱往往無從考究, 和田玉的白度和它的價值正相關, 如果藏家要買, 最好在高光的背景下, 自己拍一下自己手上的和田玉, 看看白度的差異, 從而對網絡銷售的和田玉的白度才有一個理性的認識, 但是這和商家的背景光源的亮度也有關係, 只能大致推測一下和田玉的白度. 我個人的感覺, 網絡銷售的和田玉, 白度至少減一級再考慮

5. 網絡平臺上大師滿天飛,而且這些大師也會為某些直播平臺站臺

和田玉上的玉雕大師往往是工藝師的代名詞, 如評了省級工藝師, 就可以號稱省級大師, 國家級工藝師, 就可以稱國家級大師, 我先不去評價這些大師的水平, 只是心中有個疑惑:工藝師對於大師嗎? 不就是個雕玉的手藝人嗎?三十多歲, 就是國家級大師, 真不知道下半輩子還能幹什麼?優秀大師的作品, 號稱價格”克萬”, 工費”克千”, 真的有這麼高的價值嗎?作為藏家, 我覺得還是要三思而後行. “克萬”的作品我也見過一兩件, 其實商家這樣的作品也極少, 有很多偶然因素

6. “一墨二黃三紅四羊脂”:重來沒見過有人會用羊脂玉去換墨玉, 只不過商家拿來忽悠買家的罷. 我再一個直播上, 看到一個20克左右的黃沁, 拍出來克價5千的高價, 只能說商家善於營銷吧

7. 收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覺得作為一個藏家, 要不斷的學習, 理想的消費, 不要被那些噱頭矇蔽了眼睛, 好東西從來都不便宜, 但不便宜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好東西, 要收藏好的寶貝, 要自己長眼, 還要和知根知底的有素質的商家交易, 實體店這樣的商家很多,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 實體店往往是收藏不吃藥的捷徑

以上是個人觀點, 不針對任何平臺和個人, 請勿對號入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