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案例連載之二:信任對不信任

信任是一種能力,缺少這種信任自己、信任他人的能力,生活裡會發生很多難以預料的不良後果。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嬰兒期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嬰兒最為軟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顧,對成人依賴最大。如果父母等養育者(主要是母親)能夠愛撫嬰兒,並且有規律地照料嬰兒,以滿足他們的基本生理需要,就能使嬰兒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圍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嬰兒從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康寧,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嬰兒的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得到的是不一貫、無規律的滿足,就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嬰兒從生理需要混亂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不適,產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心理諮詢案例連載之二:信任對不信任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希望”的品質,成年後性格傾向於樂觀、信任、活躍、安祥等積極的人格特徵;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懼怕感,成年後性格傾向於悲觀、多疑、抑鬱、煩躁等消極的人格特徵。

嬰兒的這種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是以後各個階段人格順利發展的起點。

信任對不信任這個問題,我有兩個案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位白領王女士,年齡四十歲左右,和丈夫關係緊張,和孩子的關係也是勢同水火,來找諮詢師諮詢,也是對諮詢師有諸多懷疑,諮詢多次進步依然不大,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原因就是上面談到的嬰兒期與養育者的照料有直接的關係。王女士剛出生不久,由於她母親太忙了,把孩子放到炕上,周圍放著障礙物,就讓剛剛幾個月的小嬰兒在裡面爬。母親是孩子的第一面鏡子,母親和孩子是一體的,當母親回應了嬰兒的需要的時候,一種有益的而全能的幻覺就被體驗到了。嬰兒對母親產生信任感,進而對外部的世界也產生了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諮詢案例連載之二:信任對不信任

王女士缺乏這樣的信任,所以不夠信任丈夫,不夠信任孩子,不夠信任諮詢師。

另外一位趙女士在夫妻關係以及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同樣出現諸多問題,在與趙女士的交流中,諮詢師明顯感覺到趙女士對自己的信任,相互配合的很好,趙女士進步很快。經過了解趙女士嬰兒期,她的母親不忙,嬰兒被照料的比較好。

心理諮詢案例連載之二:信任對不信任

心理學研究發現,嬰兒害怕自己的養育者,或者不能夠依賴自己的養育者,就學不會如何信賴他人,他們在愛人以及被愛接受別人的愛上面都會有嚴重的困難,所以當他們成長的時候,可能會通過各種方式保持和他人的距離。

一個人如果對外部世界缺乏足夠的信任感,等於和外部世界豎起了一道牆,難以融入外部世界,這就是所謂的作繭自縛吧,這個繭是孩子的母親親手做好,並套在了孩子的身上,而不自知,希望有類似經驗的人能早日破繭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