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影響了中國人的身高?古代人可能長得更高

你走在巴黎、倫敦或者斯德哥爾摩的大街上,看到許多當地人比你高半個頭。你感到不快又羨慕。東亞人是一直身高不如歐洲人嗎?我們未來平均身高是否有可能追上那些白種人?

令人驚奇的是,古代中國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竟然和古羅馬、古希臘人相當,都在165cm左右,北方中國人可能比南意大利人還要略高一些。幾千年來,是什麼影響著我們的身高呢?本文將簡單為大家解答。

原始豐饒的氏族社會

原始豐饒這一悖論般的詞語看起來似乎像一個笑料。無疑,在原始社會,人類的平均壽命要短得多,生存也遠比農業社會費力。

不過,新石器時代的古人也許比農業社會的身高要高得多。在龍山文化橫水鎮周家莊遺址的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具近兩米的骨骼,與古籍中記載的帝堯的身高基本相近。

是什麼影響了中國人的身高?古代人可能長得更高

這並非個例,陝西鳳樓遺址也發現了身高達193cm的“小巨人”。當然,這都是身高偏高的樣本。

研究成果顯示,中國北方地區(主要指黃河流域)史前時期男性居民平均身高為167.99㎝;女性居民平均身高約為156.95㎝。其中西安半坡遺址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約7000~6000年)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為167.78㎝。

就整個中國古代史而言,新石器時代的平均身高是較高的。學者推測,這應當與人類的膳食體系有關。狩獵型社會中人類肉食比例較高,雖然食物總體相對缺乏,但仍能有較高的平均身高。

當然,事實上得到發掘的遺址都已經有了比例較高的農業程度,更早的真正狩獵型社會並未能留下能做出規模性統計的遺址,因此狩獵型社會平均身高能比農業社會高多少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兩漢到唐宋,平均身高的下降

按照上表的學者研究,漢代鄭州男性平均身高為169.5cm,唐代為167.0cm,宋代為164.5cm,體現出一路走低的跡象。

由漢到唐再到宋,由於農業的發展,居民的營養水平應當是進步的,為什麼身高會一路走低呢?

也許我們可以參照西方的羅馬人身高研究。學者發現前羅馬時期的意大利人比起羅馬人要高很多。在羅馬帝國時代,男性的平均股骨長度相對前羅馬時代由454毫米下降到446毫米,女性則由420毫米下降到407毫米。到中世紀,平均身高又有回升。學者認為,羅馬帝國時期意大利人的平均身高,男性為164釐米,女性為152釐米。

必須注意到,我們研究古人身高大多是基於城市遺址進行的,因為人口密集的城市可以為後世提供大量的遺骨樣本,而且城市居民往往擁有較好的營養供應。

是什麼影響了中國人的身高?古代人可能長得更高

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在衛生條件惡劣的農業社會,城市人口過於密集會導致衛生急劇惡化和疾病流行。考古發掘顯示,古羅馬的城市人口大量生活在疾病的折磨當中。

類似的情況也曾發生在英國,在英國現代化進程中,佝僂病、風溼熱、呼吸系統疾病和腹瀉,在工業化的第一波浪潮中讓數以百萬計的人悲劇性地陷入發育不良的狀態。

同理,在東方,我們可以推測,隨著農業的發展,到兩漢時,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到達了巔峰。隨後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引發的疾病流行,則導致城市人口的平均身高不斷下降,而且,這些疾病也很容易蔓延到農村,影響到本來就容易營養不良的農村居民身高。

許多證據引導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過快的社會發展飛躍其實會導致生物學上的倒退。健康狀況的惡化,導致人類的平均身高下降,慢性疾病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清朝和民國——平均身高的最低點

由於我們祖父輩的矮小,就將更早的古人想象成更加矮小的小矮人無疑是不明智的。清朝和民國很可能正是中國古代人均身高的最低點。

是什麼影響了中國人的身高?古代人可能長得更高

在清朝中晚期,北方中國男性的人均身高退化到162-165cm,明顯低於漢唐。這是因為農業的擴張遠遠跟不上人口的增長,導致人均糧食佔有量急速下降,到清末降到最低點——350市斤/年。民國時代有所回升,但到1949年也僅有418市斤每年。

在封建時代,作戰中的軍人每天需要消耗兩斤生米。由於肉食的缺乏,普通老百姓也需要至少一斤才能滿足需要。顯然一個古代政權如果人均糧食佔有量在350-400市斤時,人民將處於普遍的飢餓狀態。

高產作物在清末民國的普及,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些普適性強、耐旱、產量高的美洲來客,卻格外地缺乏營養,僅能令人飽肚而已。


是什麼影響了中國人的身高?古代人可能長得更高

由於紅薯、土豆、南瓜含水量高,當人們攝入高產作物感覺飽足時,往往攝入的能量比不上相同質量的米麥。即便攝入的能量相同,用100克大米與350克紅薯相比較,此時兩者提供的能量近似,都為343千卡左右,那麼紅薯的蛋白質也只有大米的50%左右。

無疑,高產作物的普及雖然在人口壓力巨大的清末民國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卻使得中國人的平均身高進一步下降。

緯度、光照和海拔的影響

總體而言,南方人比起北方人平均身高要低一些。很多偏頗的觀點將其歸結於基因,其實緯度的影響要大得多。

高緯度地區終年寒冷,人體新陳代謝慢,生長期長,較多地積累了物質和能量,故身體高大。高大的身體單位材料對應的表面積小,散熱少,利於抵禦風寒。低緯度地區則與上述原因相反。


是什麼影響了中國人的身高?古代人可能長得更高

此外,高緯度北方地區農作物生長週期長,吸收土壤中的鈣營養較多,因而北方人通過食物得到的鈣比南方人多,吸收利用率提高,研究表明:寒冷地區長出的土豆中的鈣要比熱帶地區的土豆高出一倍還多。熱帶地區除了農作物生長週期短,吸收土壤中營養低之外,人體新陳代謝迅速,鈣營養在體內滯留時間短,也降低了吸收利用率。

除了緯度之外,日照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北京的年日照時數為2778.7小時,武漢年日照時數為2085.3小時,廣州年日照時數為1945.3小時,成都年日照時數僅為1239.3小時,而這幾個城市的人均身高也表現出遞減的趨勢,而不完全隨著緯度降低。


是什麼影響了中國人的身高?古代人可能長得更高

陽光能幫助維生素D的合成,進而促進鈣吸收,有利於骨骼發育,因此曬太陽有助於青少年長高並非空話。

除此之外,海拔也與平均身高有著關聯,然而卻是負相關,其中機制還有待研究。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緯度、日照時數均較高的西藏,人均身高並不是特別高,反而在全國屬於偏低的身份。

小結

說了那麼多,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似乎還沒有回答。古代歷史上,歐洲人真的比中國人高嗎?

大量研究顯示,就西班牙、意大利、巴爾幹等南歐地區,甚至當今法國所在的高盧地區而言,古代歐洲人比起古中國人是毫無優勢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身高比起古中國北方人還略高,這其中可能有基因因素,但更多應當還是環境的影響。


是什麼影響了中國人的身高?古代人可能長得更高

事實上,北非和西亞人也是白種人,但埃及男性平均身高171.5CM,敘利亞男性平均身高170.4CM,僅僅與中國男性相當。在身高上,中國人是不輸給很大一部分白種人的。

歐洲人的身高是在最近一個世紀以來發展起來的,證明他們在科學調理、營養搭配上下了很大功夫。另外,歐洲人膳食中肉食的比例較高使得他們能夠攝入更多蛋白質也是關鍵因素。

從民國到當代,中國人的人均身高不斷上升。現在中國越來越繁榮昌盛,新一代的平均身高只會越來越高。這個問題上,我們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事實上,基因對於身高的影響是相對微小的,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即便不能徹底趕上擁有緯度和肉食攝取優勢的歐洲人,但差距也應能縮小到一個更狹小的範圍之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