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分析:倆寶的家庭,需做好心理建設,孩子才能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學分析:倆寶的家庭,需做好心理建設,孩子才能形成健全人格

今天去超市購物,碰到了一位寶媽帶著倆娃買東西。大寶有5、6歲的樣子,二寶還在媽媽懷裡,兩歲左右。二寶從貨架上取下自己喜歡的一包優酸乳抱在懷裡,大寶伸手去取一袋旺仔餅,這時寶媽趕緊阻止大寶說:大寶乖,你大了咱先不買了,今天媽媽沒帶錢包。大寶嘟著嘴跟著媽媽走了。

此景讓我想起過去的年代,每個家庭都有兄妹幾個,爸媽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於是,好吃的東西弟弟妹妹先吃,重活要哥哥姐姐幹。如果家境不好,哥哥姐姐自動放棄學業,幫著爸媽供弟弟妹妹上學。這樣的結果一般家庭都是越小的孩子長大後越能學業有成,越有出息。

難道家庭中的老大天生就不如弟弟妹妹聰明嗎?家庭中舊的傳統教育理念是造成大寶和二寶不同人格的根本原因:大寶性格懦弱、不自信、缺少生活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二寶天生性格開朗、活潑,有自信,敢於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心理學分析:生二寶之前,做好大寶的心理建設,生二寶子之後進行積極良好的的家庭教育,大寶和二寶一樣會有同樣健全的人格。

心理學分析:倆寶的家庭,需做好心理建設,孩子才能形成健全人格

什麼是健全人格?

基礎心理上學說:人格是由氣質性格組成的。

氣質相當於平常所說的脾氣,秉性,它是心理活動動力特徵的總和。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溫順,有人活潑好動,有人沉默寡言,這就是氣質。

性格是表現在人對事物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適應的行為方式上的人格特徵。就如人們有的自私自利,有人大公無私;有人積極樂觀,消極悲觀;有人意志力堅強,有人意志力薄弱;有人善於思考,有人遇事缺乏主見,這些都是人的性格的表現。

健全人格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人格的正常和諧的發展。它的主要特徵就是:愛心、忍耐、寬容、樂觀、平和、節制、謙遜、守信、責任感、自省。

心理學分析:倆寶的家庭,需做好心理建設,孩子才能形成健全人格

家裡有了二寶之後,大寶的人格發生了變化

好多寶媽反應,在生二寶之前,大寶既乖巧懂事,又活潑可愛。而當有了二寶之後,大寶脾氣暴躁不聽話,專門跟二寶對著幹。此時大寶在爸媽的眼裡由原來的一個“寶”真的成了“一棵草”,殊不知,大寶人格特徵發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是父母和家庭造成的。

  • 生二寶之前,爸媽全心的陪伴。

在有二寶之前,爸媽在家會全程陪讀大寶看動畫、講故事,出門帶大寶一起玩兒。有了好吃的東西都是大寶的,大寶是全家人的核心,每天誇個不停。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此時的大寶內心是安全的,充滿了愛和歸屬感,也充分享受到了家人的尊重。所以他自信、開朗、樂觀,人格正常和諧地發展,也是健全的。

  • 家裡有了二寶之後,大寶完全被推到了“二線”,全家人的重心發生了轉移。

有了二寶之後,爸媽時刻關注的是二寶:二寶吃飽了沒?二寶的奶粉要買最好的;大寶大了,要知道讓著二寶。此時大寶開始有了危機感:自己的爸爸和媽媽更愛二寶,不再愛我了。他突然感覺到這個家失去了原來的溫暖和愛,沒有了歸屬感。此時的反應就是時常因為一件小事發脾氣,大鬧不止;或者跟二寶爭搶玩具或食物,從不手軟。這些都在傳遞著一個信號:他要引起爸媽的關注,把爸媽從二寶那裡拉回來,他要搶回曾經屬於自己的一切。此時大寶的人格就發生了變化:恐懼、敏感,沒有了自信,脾氣開始暴躁。那麼寶爸寶媽如何做,大寶才能保持人格健康持續的發展呢?

心理學分析:倆寶的家庭,需做好心理建設,孩子才能形成健全人格

生二寶之前後做好大寶的心理建設

  1. 生二寶前提前做心理鏈接

01)家庭計劃要二寶之前,大寶也是家庭成員之一,要跟大寶提前溝通預設:“爸爸媽媽計劃給你要個弟弟或妹妹,這樣你將來幹什麼都會有個伴兒,並且又多一個人愛你”。“就是有了二寶爸爸媽媽會照樣愛你”。在懷上二寶之後,可以和大寶一起關注二寶的胚胎髮育過程,讓二寶在懷孕時就跟大寶逐漸鏈接,這樣大寶就會自然而然的接受,在二寶出生之前就已經把二寶當作家庭中的一分子。

02)有必要做好提前角色換位

  • 分房睡不代表愛的減少

計劃生二寶之前,如果大寶還小,一直在跟爸媽一張床上睡覺,此時需要提前跟大寶分床或分房間睡覺了,分床或分房間睡時必須要告訴孩子的是:分開是因為你長大了,需要獨立了,而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一點也不會減少。

心理學分析:倆寶的家庭,需做好心理建設,孩子才能形成健全人格

  • 媽媽以前陪伴去做的事情可以換爸爸來代替

媽媽生了二寶以後,肯定會在時間上更多的時候是照顧二寶,這時就需要爸爸把以前媽媽陪伴大寶去做的事情替換下來。比如:晚上陪讀或講故事;給大寶洗腳、剪指甲等等,這些可以用媽媽懷寶寶辛苦為理由替換下來,讓孩子早適應,孩子就不會認為媽媽生完二寶後不管她了,媽媽不再愛他了。

2. 生完大寶後,爸媽要摒棄傳統的舊家庭教育理念,關注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

在學校裡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倆寶的家庭。媽媽生了二寶之後,大寶讓父母和老師大傷腦筋,本來孩子是班裡學習非常優秀的孩子,當家裡有了二寶之後,大寶各種狀況。媽媽反映:所有的東西都跟二寶搶,還不分輕重地和老二打架,媽媽一說她就跟媽媽吵鬧。現在跟媽媽像仇人似的,根本沒辦法溝通。找到孩子的時候,孩子哭訴著說:媽媽看她哪裡都不順眼,老二哪裡都好。好東西只給老二吃,每天誇的都是老二,到哪裡都是批評自己。老師也說:在媽媽的朋友圈整天曬的都是她家二寶,二寶簡直就是媽媽的心頭肉了,從來沒在朋友圈裡曬過大寶。

看到這個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大寶之所以人格發生變化,完全是因為家庭環境發生了變化,導致心理活動的動力發生了變化。

心理學分析:倆寶的家庭,需做好心理建設,孩子才能形成健全人格

改變“有了二寶後大寶就長大了,懂事了”的思想觀念

“長大”這個概念是相對來說的。對於二寶,大寶是大的;但對於爸媽來說,大寶永遠是個孩子。每一個孩子無論多大,甚至到成年、中年和老年,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孩子。

大寶本來天生優越感,開始全家只有他一個寶,集全家的寵愛於一身,沒有人分享他想要的一切,尤其是爸媽的愛。當媽媽懷著二寶的時候,大寶已經從大人口中得知,有了二寶,他就需要處處忍讓,拿出當哥哥姐姐的樣子,好東西先給二寶,出門爸媽要抱著二寶,他跟在一邊。這些提前的預熱教育,使大寶會產生焦慮不安和恐懼,他最擔心的是有了二寶後,就少了爸媽的關愛。

一位帶著大寶來諮詢的家長,焦慮不安地說:大寶三年級,每個週末和每天晚上都不寫作業,每個週一和每天上午都不去上學,就是想跟著媽媽去上班。媽媽也說,有了二寶,沒時間顧及大寶,寶爸又在外地上班。所以,對大寶平時更多的是訓斥。

我們想一想,大寶如此被忽視,他只能通過搞出各種狀況來得到媽媽的關注,也只能在跟著媽媽去上班時才能體會到媽媽身邊只有一個自己,再次重溫當一個寶貝的滋味。

說到這裡,真的有了心酸。建議寶媽們從計劃要二寶時,就要做好大寶的心理建設:即使有了弟弟和妹妹,爸媽會和以前一樣愛你,只是具體方式會有變化。比如:弟妹還小不會走路,需要的是抱著,而你已經會走路了,媽媽抱不動倆寶的前提下,你就要走著。不代表減少了愛。二寶出生後,不要把“你大了,要懂事,要讓著弟弟和妹妹”的話掛在嘴邊。要一事同仁。

心理學分析:倆寶的家庭,需做好心理建設,孩子才能形成健全人格

過分關注二寶,也會影響二寶的身心健康發展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互為陰陽。通俗地說,就是同一個環境裡面都有正反兩方面的存在。如果一個家庭長期過度關注二寶,二寶自然地就會成為父母誇獎的對象,大寶就慢慢成為家裡的反面的化身。一味地誇二寶,二寶天然優越感,可能就會形成過於自負,欠缺感恩和集體合作精神的人格,從而影響他身心健康的發展。

要想使孩子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發展,我們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千萬不要粗魯形式,不然大寶長大了真的會自卑,膽小,怯懦,不敢去爭取屬於自己的一切;二寶則會剛愎自用、不會體諒別人。那麼孩子將不會成為人格健全、和諧發展的孩子。

您的見解呢?歡迎倆寶的寶爸寶媽留言討論呦!

心理學分析:倆寶的家庭,需做好心理建設,孩子才能形成健全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