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 | 陸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強之路

人間 | 陸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強之路

【人間】

咖啡廳裡,一個身著格子襯衫的青年迎面走來。他笑著衝我們打了聲招呼,將懷中的南大紫筆記本和一支金色口袋筆置於長木桌上。

這位青年就是剛剛獲得了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榮譽稱號的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陸福志。

陸福志:

·2019年度“南京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校30篇)

·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全國10人)

·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全國40人)

·2018年度“南京大學棟樑特等獎學金”(全校20人)

·2018年度“南京大學學生年度人物”(全校10人)

·2017年度“南京大學青年五四獎章”(學生4人)

·2017年度“南京大學棟樑優秀獎學金”(全校50人)

·2017年度“南京大學少數民族優秀學生”(全校10人)

人間 | 陸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強之路

01 山與人

1977年,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陸福志的父親——這位念過幾年書的少年,立刻放下手中的農活趕往縣城,準備報名參加考試。然而,當他從大山裡連夜步行幾百裡趕到縣城時,卻被告知錯過了報名時間。

從陸福志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期望他能夠好好讀書。他父母每天忙完農活,都會給他講故事,從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到驚心動魄的革命往事,再到老人們口口相傳的瑤族先民與大自然抗爭的艱苦歲月。

“紅軍與白軍激戰幾個月,山上還有戰壕的遺蹟……凌晨打水被狼跟蹤,走夜路碰到老虎與之鬥智鬥勇,女子獨行被蟒蛇吞噬幸遇英雄出手相救……”這些故事裡蘊含的生命韌性,在陸福志幼小的心靈裡紮下了根。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讀書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父親對陸福志的期望也是如此。“讓我讀書,不是為了當大官、發大財。他希望我通過學習來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然後為我們的國家做一些事情。”

回想起小時候與父親相處的日子,陸福志還會眼角溼潤。“父愛深沉如山,他沒說多愛你,卻一直在背後默默關心你。”

人間 | 陸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強之路

讀小學時,學校離家很遠。沒有食堂,孩子們只能在宿舍後面的排水溝邊上搭起爐灶生火做飯。陸福志每週都要回家拿米,他父親每週都會送他去學校,順便在路上替他砍些柴。

“初中離家更遠,上學路上需要沿著一條河走很久。”此時陸福志已經是自己一個人上學。有一次出門不久後下了大暴雨,河裡漲了大水。陸福志繞道翻山越嶺,才平安抵達學校。週末放學途經沿河的村子時,不少村民都羨慕地說:“你是某某某的兒子吧,上次你爸來找你找了很久……”

原來,陸福志的父親發現下大雨,考慮到兒子的安全,便放下農活追過去。但因為陸福志變更了路線,這位父親始終尋不到自己的兒子。“然後他就很擔心,到處問沿途村子的人,問農田裡幹活的農民,有沒有看到一個小孩……”

暴雨使陸福志不止一次遭到危險。二年級時,陸福志每天都是第一個來到學校,在教室裡大聲朗讀課文。“有天夜裡下大暴雨,天亮仍然不停,我堅持要冒雨去上學,但被爸爸阻止了。”上午8點左右,上課的教室塌了。“因為它是土坯房,狂風暴雨把牆角掏空了。”每當回憶起這件事,陸福志都為自己當時聽從父親的建議沒有早早去學校而感慨萬分。

陸福志6歲開始上學。“那時候,只有行政村的小學會開到六年級,自然村沒有小學,或者幾個自然村才有一個。”幾個相鄰的自然村共同開設一個學校,教授一二年級課程,實行“一師一校”制度,一個學校只有一個老師。

“一塊講臺下分左右兩邊,左邊是一年級,右邊是二年級。老師先給一年級上課,佈置作業讓他們做,然後老師再轉過頭,給二年級上課。”

二年級結束時,陸福志獲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張獎狀,老師讓他親自去拿。得到消息時陸福志正在山上放牛,聽見父母在山下朝他喊話,他激動地扔下牛,一溜煙地跑下山去。在這之前,陸福志只在課本里聽說過獎狀。

“這張獎狀是我的老師精心準備的,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我教了30多年的書,第一次遇到你這麼優秀又自覺的學生,我為你自豪,希望你繼續努力,長大為國家作貢獻!’他的話一直激勵著我。”陸福志回憶說。

02 志與用

高考填報志願時,作為全縣的高考狀元,陸福志並沒有太多猶豫。“地理學專業在減少自然災害方面,能起到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

我國地勢複雜,山地面積廣闊,夏季暴雨極易誘發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又屬於東亞季風氣候,易受旱澇災害的影響。我國也是人口大國,民以食為天,所以糧食生產至關重要。

研究自然地理學對預測強降水天氣、防治地質災害、保障農業生產具有極為直接的作用。選房址、拉電線、修公路……每一種知識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一方面,你可以給農民科普,勸他們不要在陡坡下蓋房子……另一方面,這些地理知識也可以指導工程建設,比如青藏鐵路的修建。”

陸福志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榜樣。小學時,高年級的第一名是他的榜樣;進入大學後,第四紀地質學家丁仲禮是他的榜樣。“丁仲禮院士做了大量古氣候研究,通過研究過去的氣候變化規律,可以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

為從黃土中恢復第四紀氣候演化的歷史,丁仲禮需要到黃土高原大量採樣,有一次還從懸崖上摔了下去,差點沒命。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召開。丁仲禮在會上替中國發聲,認為國際減排方案並不公平,排放權的分配應向發展中國家傾斜。正是這些故事深深觸動了陸福志。

“我覺得他在科研上特別能艱苦奮鬥,另一方面他又有家國情懷,能夠為這個國家著想,能夠用自己的所學、所懂、所專來為這個國家作貢獻。”陸福志說。

人間 | 陸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強之路

03 修與習

陸福志說,讀書能夠為自己帶來快樂。學生享受讀書,正如農人享受勞動,最後結出的那些果實,在他眼裡都是附加之物。

初三時,其他同學都在緊張地複習中考,陸福志卻用大量的課餘時間閱讀歷史小說,如《三國演義》。“讀歷史的話,我感覺並不需要去死記硬背,因為那些故事很引人入勝,你讀著讀著就記住了。”

讀書可以開闊視野,瞭解這個世界的演化規律。通過了解過去人們的所思所想所做,我們能夠借古鑑今,撥開未來路上的層層迷霧。“那些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呢?很多事情感覺很複雜,但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在各門科目中,英語曾是陸福志的短板。“我們初中才開始學英語,全年級能有一兩個人及格就不錯了。”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英語期末考試只考了61分,單科位列班級第二。但因為數學滿分,所以總分還是第一。

那次春節回家,他硬生生地將英語課本上的所有文章從頭到尾地背了下來,不理解句意,就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湊,用最原始的方式進行記憶。“我們那個課本原來是乾淨的,(一個寒假過後)被我摸得基本上快爛了。”第二個學期期末,他的英語成績接近滿分。

“我感覺我這種一定要弄懂的精神是與生俱來的。”陸福志說。

大學使這種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揮。因為覺得自己基礎不夠紮實,為了花更多時間去學習,陸福志有時連過年都沒回家。大二時陸福志開始做大創,對一位教授的研究方向產生了興趣,便主動聯繫對方,二人相談甚歡。

在教授的指導下,陸福志成功率領團隊完成答辯,評上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為完成項目,他跑遍了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多個省份進行採樣。他到中科院去做實驗,住在北京五環外的青年旅社,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擠公交去研究所做實驗,晚上11點才回去。

“為節約科研經費,我和北漂的人一起打地鋪。當時正值北京最炎熱的七八月,但青旅房東沒讓開空調,不然要多交錢。”

功夫不負有心人,陸福志負責的大創取得了優異的研究成果,結題成績被評定為優秀。他也以本科生的身份在核心期刊發表了第一作者論文,這是他們班級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

研究生時期,陸福志多次參與深入黃土高原、秦嶺腹地等進行考察採樣。他在野外的工作得到了當地農民的肯定,農民工每天都在背後誇他。“吃晚飯的時候,師弟師妹跟我說,我才知道。”

人間 | 陸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強之路

在研究生導師的指導下,他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頂級期刊《地理學報》發表學術論文,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分辨率、高精度氣候格點數據集,有利於我國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

此外,他在地球科學領域國際高水平期刊《Climate Dynamics》發表了研究成果,定量揭示了過去1.2萬年以來的東亞夏季風降水變率及其驅動機制,有助於預測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的時空變化。

由於具有較高的創新性,陸福志的碩士學位論文被評為2019年度“南京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校僅有30篇碩士學術學位論文入選。

現已進入博士生階段的陸福志也沒有鬆懈。他自嘲道:“博士第一年通宵次數佔了我人生通宵次數的99%”。從早8點到晚8點,實驗佔據了他絕大部分的生活。若是還有別的事情需要完成,那就只能佔用睡眠時間——“年度人物”和全國自強之星的申報材料都是他通宵籌備的。“但我感覺對身體可能還是不好,所以以後還是少通宵。”陸福志感嘆道。

04 “陸扶志”

周圍的人喜歡用“理想主義者”來形容陸福志。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幫一個人的話,自己是不求任何回報的,就像是出於本能的幫助。”

看到沒有拿到校園卡的新生,陸福志就自己掏錢給對方買飯;同學電腦壞了,他會花半天時間替對方修理;就算自己生活困難,他也會主動把助學金名額讓給其他同學……

助人為樂,為社會做貢獻……這些在陸福志的眼裡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自從考入大學以後,8年來陸福志每年都會回鄉支教。“我覺得挺值得的。”每當給中小學生講課、作報告,看到講臺下的孩子們眼裡充滿好奇和嚮往,都高舉著小手爭著回答問題,陸福志感到十分欣慰。

人間 | 陸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強之路

“雖然說是我給他們作報告,鼓勵他們學習、努力奮鬥,但和他們在一起也是對我的一種鼓勵,讓我更加堅定我的理想。”陸福志說。

作為一名大學生,學好專業知識,而後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獲得一份不錯的薪水——都只能改變一人的生活。想要千千萬萬的人生活變得更好,就必須承擔起時代重任,這或許就是理想主義者的光芒。

“我們要努力做改變潮水方向的人,去改變這個世界,讓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

陸福志堅定地說。

現已26歲的陸福志表示,父母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非常支持,對自己的理想也很支持。談及自己行至今日的遺憾,他也坦言,因為長期在外學習的緣故,陪父母的時間更少了。

“工作以後,生活穩定的話,就把父母接過來,下班多陪陪他們。我覺得他們把我養大很辛苦。我上學的時候,家裡條件那麼差;現在讀博,也沒有時間照顧他們,挺內疚的。”陸福志說。

南大青年

圖片來源 | 受訪者供圖

資料蒐集 | 孫雨希

採訪與編輯 | 阮千慧

資料整理 | 孫雨希、宋美熹、蘇昊、全秀妍

美編 | 黃毓淼

責編 | 趙一燊、劉藝璇

人間 | 陸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強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