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外子也是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別急,債務優先於繼承

婚外子也是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別急,債務優先於繼承

婚外生子與婚內出軌不同,前者對婚姻的傷害遠大於後者。且涉及到孩子撫養的問題,情況會更加複雜。與人婚外生子一方構成重婚罪,另一方可以此要求離婚以及過錯方少分割財產。

婚外生子一般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主觀故意。夫妻中一方對現有夫妻相處模式、婆媳關係、經濟狀況、家庭瑣事感到不滿或其他原因,有意與婚外一方生下孩子。

2.非主觀故意。夫妻中一方由於以上原因與婚外第三者發生關係,在無意的情況下孩子出生。

案例1

意外發現丈夫與人有婚外子,拉開財產爭奪的序幕

婚外子也是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別急,債務優先於繼承

李女士與丈夫有一個11歲的女兒,自覺家庭幸福事業順心。不料天降橫禍,丈夫不幸患癌身亡,李女士與女兒陷入失去丈夫、失去父親的悲痛之中。

幸好丈夫生前一直勤勉工作,在扣除相關治療費用與喪葬費用後,還留下約幾十萬的遺產。這些錢也算是足夠李女士與女兒共同生活至女兒成年乃至成家了,不料就在丈夫的葬禮過去後不久,突然出現一對母子聲稱小男孩是丈夫的孩子,要求分割遺產。

李女士大悲之下也是大怒,拒不承認小男孩與逝去的丈夫是親生父子關係,並把這對母子趕了出去。不久後李女士收到了法院的傳票,原來是那位第三者起訴她要求分割屬於小男孩的那份遺產,第三者手裡早有小男孩與丈夫的親子鑑定證書。

李女士去諮詢了專業律師相關問題,得知丈夫未立遺囑的情況下,婚外子同樣享有對丈夫遺產的繼承權。最終法院判決李女士需將丈夫一方財產的一部分,約合八萬元轉付給小男孩的監護人,也就是那位第三者。

法律小知識:法定繼承中,第一順序為配偶、子女、父母,這裡的子女包括婚外子女也就是私生子。親生父親/母親有義務承擔對未成年的婚外子女的撫養義務,婚外子女同樣也享有繼承權以及承擔對親生父或母的贍養義務。

案例2

父親去世留下遺產與債務,葬禮上突現私生子爭搶

婚外子也是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別急,債務優先於繼承

張先生已經三十多歲了,其父親經營著一家公司,在當地也算事業有成、小有名氣。父親在六十多歲的時候患病去世,將公司留給張先生繼續經營。

在父親的葬禮上,突然出現一名二十多歲的男子,聲稱自己也是張先生父親的兒子,父親留下的公司也有他的一份。由於李先生父親生前未立遺囑,如果該男子與父親的親子關係成立,法院也許會判他可以分割遺產。

張先生自然不甘心如此,在諮詢過專業的相關律師後,想起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還有不少的債務。經專業律師的建議,李先生告知該年輕男子實況,即公司評估的財產還不足以支付父親的喪葬費、公司所欠下的債務和父親的其他一些個人債務。

如果該男子堅持要繼承父親的遺產,那麼也要先繼承相應債務。不僅不會得到一分錢,還需要用自己已有的財產償還剩餘債務。該年輕男子這才放棄了糾纏張先生一家,就此杳無音信了。

法律小知識:根據我國《繼承法》規定,如果被繼承人遺留有債務,繼承人應當先清償被繼承人的債務,然後再分割遺產。

我國大多數人還沒有在生活看似一切正常的情況下立遺囑的習慣,好在近年來情況有所好轉。提前立遺囑不僅是對財產與相關事項責任進行妥善安排,更是可以有效預防一些糾紛與意外風險,諸如爭奪遺產之類。

根據法律規定,如果當事人生前有訂立遺囑的話,並且是合法有效的話,是需要按照遺囑的內容來繼承遺產的。

婚外子也是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別急,債務優先於繼承

那麼如何立一份有法律效力的遺囑呢,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立遺囑者必須是年滿18週歲、精神正常的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

  2. 遺囑所處分的財產必須是立遺囑者的個人合法財產,也必須是立遺囑者死亡時遺留的財產(遺囑生效時)。如果處分了與他人共有的財產或不屬於立遺囑人個人所有的財產,遺囑就要部分或全部無效。

  3. 遺囑不得違反法律規定,不得取消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繼承權。如胎兒、未成年子女等。

  4. 形式上合法的有公正遺囑、自書遺囑、代數遺囑、錄音遺囑和口頭遺囑。遺囑的內容必須具體、明確、意思表達真實。

遺產的繼承如有遺囑的從遺囑,沒有遺囑的按照法定繼承,繼承權男女平等,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係的繼子女。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法》第12條規定,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

沒有第一順序的繼承人,或者第一順序的繼承人全部放棄繼承權或被剝奪繼承權的,第二順序的繼承人才能繼承遺產。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

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撫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繼承人協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平時多瞭解相關法律知識,才能在生活中規避更多風險,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