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山烽火

大峰山烽火

文/李樂軍

春秋戰國時期,先人在此築牆,建屯兵營、演兵場,齊長城從這裡開始,東至大海。

漢代起,有道人便在這裡建觀,修練道法。元末明初, 一位名叫範真峰的道人云遊至此,發現山中經常發出祥光瑞氣,便認定此地為潛心修道之嘉處,於是在此落足,募緣四方,擴建道觀,並選取其名中的“峰”字,定名為“峰雲觀”。又因道觀處於半山腰,山上植被茂密,水分涵養豐富,泉水眾多,溼度大,遇到合適的天氣,便會滿觀雲霧,縹緲若仙,彷彿雲彩從這裡生出,便又有了“雲根”的雅號。

長城起點,屯兵駐所,“雲根”之處。這必定是一個特別的地方。

大峰山烽火

這是哪兒呢?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峰山。

大峰山位於泰山以西,古濟水之東,現長清、平陰、肥城三區縣交界處,海拔446.9米。因其山勢圍合,三面峭立,曲如列屏,形若箕掌,頂峰高而大,故名大峰山。

時光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覬覦我中華已久的東臨日本,悍然發動侵華戰爭,致使我泱泱大國山河破裂,華夏兒女被迫發起奮力抗爭。斯時斯地,大峰山上烽火連天,抗擊鬥爭波瀾壯闊。

1938年長清縣革命先驅張耀南、魏金三在大峰山建立了長清縣抗日根據地,創建了大峰山抗日獨立營,長清縣第一屆委員會也在此誕生。

“大峰山,獨立營,誰來參加誰光榮。騎著馬,掛著紅,你看光榮不光榮。”這首獨立營的動參歌,通過各基層抗日組織在鄉間傳唱,有力組織了群眾,擴大了抗日武裝力量。

我們去的時候,正逢國慶前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集中進行。

眼前是一座四合院形制的石頭小院,有著石雕的大門,石砌的牆壁,石鋪的地面。院內合抱粗的槐樹下,一塊灰色石碑上隸書紅字——大峰山革命遺址,正屋石制門框邊掛著一塊黑底白字的牌子:中共長清縣委。這就是長清縣第一屆委員會所在地。其它廂房,分別掛著政民訓練班、武器展示室、大生產運動展示室、衛生室的牌子。歷經歲月風霜的洗禮,石屋石院像個老人在慢慢地講述,訴說那個偉大時代,抗日英雄們戰鬥、生活、生產的故事……

大峰山烽火

與遺址相鄰的是“大峰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紀念館以灰黃的山石砌牆,青黛為頂,莊重大氣。走進館內,濃濃的革命歷史氣息便撲面而來。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大峰山革命根據地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如同壯闊的長河呈現在眼前。段君毅、孫光、萬里等大峰山抗日武裝領導人的照片,激烈的戰鬥場景、舊式電話、馬燈、三八大蓋、大刀長矛,繳獲的日式鋼盔、迫擊炮、軍刀等,讓大家穿越時空,如同走進了大峰山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革命歲月。

1938 年8月,日軍數百人乘車從孝裡返回長清。得知這一情報後,大峰山獨立營營長汪毅、政治處主任馮樂進,帶領部隊在下巴附近的楊家溝設伏。當時獨立營只有300多枚手榴彈,少量步槍和子彈。針對日軍人數多,武器裝備好,單兵素質高的實際,他們制定了“突然襲擊,打完即撤”的戰術。7日上午10 點多鐘,日軍進入伏擊圈,戰士們從公路兩側的高粱地裡投擲手榴彈並猛烈射擊,打得敵人暈頭轉向。當鬼子清醒過來,以汽車作掩護,架起機槍、小炮準備反撲的時候,汪毅下令撤退,部隊迅速消失在無邊無際的田野中。這次戰鬥時間不足半小時,打死打傷日軍96 人,炸燬汽車2 輛。下巴戰鬥打響了開闢大峰山抗日根據地的第一槍,成為靈活運用毛主席游擊戰術的經典案例。

大峰山烽火

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狼牙山五壯士”的壯烈事蹟,那場戰鬥發生在河北保定的易縣。而濟南長清區歸德鎮的臥牛山寨,也發生過同樣慘烈的壯舉。1940年7月24日,大峰山獨立營一連被日偽軍圍困在山上,激烈的戰鬥持續了7個多小時,100多名戰士壯烈犧牲,最後剩下15人。他們筋疲力盡,彈盡糧絕,為了不被俘虜,壯士們把槍砸斷,在連長孔步健帶領下,從臥牛山寨東部的懸崖上紛紛跳下,其中包括指導員田化一在內,5人被半山腰的樹木掛住而僥倖生還。他們被稱為“臥牛山寨十五壯士”。

看看大峰山革命根據地的相關統計數字吧:

八年中,大峰山根據地軍民經歷大小戰鬥數百次,斃、傷日軍560餘名,斃、傷偽軍1860餘名,俘日軍6名、偽軍2100餘名,擊落日軍飛機一架,炸燬日軍火車4列、汽車20輛,摧毀據點60餘處。特別是,擊斃日軍獨立混成旅團長土屋兵駐少將,這是縣級抗日武裝擊斃的日軍最高級別軍官,為此曾獲得朱德和彭德懷同志的特電通令嘉獎。

在血與火的革命悴練中,這裡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培養黨政軍幹部的搖籃,成為人民群眾口口相傳的“泰西的延安”。羅榮桓元帥曾在這裡戰鬥過,有23位將軍從這裡走向全國,先後走出了萬里、田紀雲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有400餘名師級以上黨政幹部從這裡起步,成為國家棟梁。上個世紀70年代八大軍區中,有4個軍區司令員出自大峰山,有7個省委書記在大峰山戰鬥過。解放南京衝進國民黨總統府的26位勇士中,17位是在大峰山參軍的。

單憑這些數字,我們就可看到,這紅色基因是多麼輝煌壯麗!

那麼,這些輝煌為什麼會在這裡出現?紀念館“泰西名言牆”上,孫楓林的話給了我們答案:“我們能夠堅持,而且形勢一步步地好轉,不是我們自己有什麼了不起的本事,主要是有黨的領導和緊緊依靠了群眾。”紀念館的展櫃裡,有一首詩格外引人注目。“黃河九十九道灣,灣灣向東流,人生九十九道坎,一個心眼跟黨走。赴湯蹈火幹革命,永遠向前不回頭。”這是大峰山獨立營創始人之一袁振1938年所作的述懷詩。如今看來,不管是孫楓林的話還是袁振的詩,純樸而堅定的信念,不就是“信仰如山、一心為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峰山精神麼?無論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動搖、不退縮、不屈服,堅持黨的領導,依靠發動群眾,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大峰山烽火

大峰山革命根據地能夠牢牢站穩腳根,離不開老百姓的大力支持。這裡地勢險峻,林密山高,地形複雜,能藏住人。山上幾個道觀之間以複雜的地道相連,很利於抗日武裝隱蔽。觀內道士們醫道高明,山裡有廣泛生長的藥材,為傷病員提供了難得的藥物。這些都客觀上為開展抗日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更難得的是,這兒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抗戰初期,115師進駐大峰山時,大峰山地區實際上成為了一個兵站基地,僅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補充了5個營的兵員。在整個抗戰時期,大峰山總共為革命輸送人員達13.8萬之多。

長清孝裡鎮黃崖村還流傳著這樣一句歌謠:“十里紅村小延安,銅牆鐵壁三黃崖”。三黃崖,指的是南黃崖、北黃崖、中黃崖三個村。在抗日戰爭最殘酷的時期,延安聯繫山東魯中南大部分交通線都被截斷,但從徐州跨過峰山縣,到濟南穿越大峰山根據地,過黃河的秘密交通線始終暢通無阻,許多重要情報以及黨的高級幹部如舒同、江華等,均通過這條“八路軍暗道”前往。為了保護這條交通線,三黃崖村的村民,做出了巨大付出,幾乎是家家有烈士,全民皆戰士。

大峰山烽火

巍巍大峰山,鐵血鑄英魂。八年抗日戰爭,大峰山黨政軍民不畏強敵,血戰到底,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重如山的英雄氣節,築起反帝反侵略的銅牆鐵壁,為我們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更激勵我們堅定信念,堅守信仰,忠誠擔當,砥礪前行。

正午的初心廣場上,碧空如洗,豔陽高照,我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一百餘名縣處級幹部,列隊整齊,面對黨旗,再一次握緊拳頭,舉起右手,向黨宣誓……

金秋季節,大峰山上綠色蔥蘢,山頂上一片片紅葉,似血如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