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混劉邦為何能戰勝西楚霸王項羽,這三點理由讓人想不到

楚漢之爭的故事大多數人都很熟悉,關於出身低微,毫無優勢的的劉邦,為何能夠最終戰勝出身貴族,勇猛無敵的項羽,有很多解釋。

多數觀點集中於天時、地利、人和幾個因素:

天時指的是劉邦當時深得民心,因為楚懷王答應先入咸陽者為關中王,所以劉邦坐天下名正言順;

地利講的是劉邦盤踞蜀漢、關中的地理優勢,物產豐富,易守難攻等;

人和則是講劉邦善於用人,得到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的協助。

這些都是劉邦取勝的關鍵因素,已有很多人寫過,這裡不再贅述。

混混劉邦為何能戰勝西楚霸王項羽,這三點理由讓人想不到

本文想從幾個容易被忽略的角度,來解讀下劉邦獲取勝利的背後原因:

一、 整體的建國綱領

劉邦和項羽整體的建國綱領和政治理想不同。

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的發展有其內在的必然規律,當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經濟、政治、人口、技術等各個因素綜合作用, 整個政治格局是分、是合其實已有定數,如果能夠順應潮流而動,就比較容易建功立業。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就是這個道理。

自戰國時代起,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趨就趨向於建立統一的帝國。

從東周開始,春秋到戰國,幾百年來一直處於紛爭狀態,各國相互征戰不斷,一方面是因為耕種技術等經濟因素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長,一方面由於各國內部中央集權的發展,國家有了擴張的慾望,導致國與國之間衝突加劇, 產生了很多無法調和的矛盾。

從西周建國初期的八百諸侯,到戰國時期只剩下戰國七雄,兼併的趨勢一直在延續 。

加上當時的郡縣制和竹簡書寫技術等統治技術的發展,也為統一做好了準備。

到最後秦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天下,本質上是歷史大勢所趨。

只不過秦朝建立統一帝國以後,很多政策沒有考慮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所以才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最終激發民變,導致秦國快速滅亡。

混混劉邦為何能戰勝西楚霸王項羽,這三點理由讓人想不到

劉邦出身社會底層,沒有歷史包袱,並不懷念舊制度,因此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選擇了建立統一的的國家系統,這符合了當時歷史的潮流。雖然建國初期不得已分封了幾個異姓王, 但都是形勢所迫, 漢王朝總體的建國綱領是繼承了秦國大一統的政治體制,而不是回到周朝的分封制。

項羽出身楚國貴族,是舊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的理想就是回到戰國時期的舊秩序。因此項羽可以說是當時貴族階級的代表,也是舊秩序的代表。所以在滅秦之後,項羽試圖重建的舊秩序,就是採用以前的分封制,總共封了十八個王。

但因為戰國時期舊的社會矛盾依然存在,加上新舊勢力間矛盾重重,各方利益無法平衡。 項羽建立的分封政治秩序,很快就矛盾重重,戰爭不斷,轉眼間就分崩離析,項羽很快就陷入了到處救火的處境。從本質上來說,項羽是在逆歷史潮流而動,所以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須看透社會發展趨勢,瞭解天下人的心意,才能提出正確的應對方案,也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如同現在的企業家,要想企業成功,必須瞭解社會的發展,技術的趨勢,消費的需求,才能做出好的產品,在這個基礎之上,如果運作得好,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混混劉邦為何能戰勝西楚霸王項羽,這三點理由讓人想不到

二、項羽和劉邦的年齡差距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的年齡差距。

你可能會覺得,年齡算什麼優勢,但是放在古代社會,放在劉邦和項羽身上,還真就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

古時候是農耕文明,不像現代社會,知識和資訊快速迭代。那時社會產生的新知識並不多,最主要的知識就是個人經驗,因此一個人年齡越大,認知優勢越明顯。

也因此,在過去,最有智慧的人,一般都是當地最年長的人,這也形成了農耕文明的傳統——尊老。

俗話說的“家有一老,勝過一寶”,就是這個歷史背景的產物。


混混劉邦為何能戰勝西楚霸王項羽,這三點理由讓人想不到

劉邦和項羽相遇時,劉邦已經49歲,項羽才只有25歲,也就是說楚漢之爭開始時,劉邦已經是一個快50歲的老者了 。

在登上歷史舞臺之前, 劉邦已經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錘鍊了幾十年,加上劉邦本來就很聰明,經過幾十年的人生歷練,對人情世故,又有了較深入的理解,所以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都具備較強的能力。

而項羽當時只有二十幾歲,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加上出身貴族,勇猛無敵,又沒遇到過什麼太大的挫折,所以經常會表現出魯莽直接,做事欠考慮,容易意氣用事等性格特點。

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兩人給人的整體印象有很大的差異,劉邦成熟穩重,項羽浮躁自負,試想一下如果是你 ,面對這樣兩個人,哪個人會讓你更加放心 ,你又願意和誰合作呢?

混混劉邦為何能戰勝西楚霸王項羽,這三點理由讓人想不到

項羽的叔叔項梁,初見劉邦,就對其特別的重視和支持。

劉邦初見項梁,就提出借兵攻打豐邑。對於劉邦的借兵請求,項梁慷慨答應,當場就給了劉邦五千兵士,還給了劉邦十個五大夫的官爵,讓他用來封賞立功的將士。

項梁戰死後,楚懷王同樣對劉邦另眼相看。很快就封劉邦為碭地郡長,封武安侯, 命劉邦統碭郡之兵。 雖然楚懷王同時也封項羽為長安侯,但卻收回了項羽的兵權,可見他對項羽其人還是抱持懷疑態度。

楚懷王沒有收劉邦兵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和項羽相比,更加成熟穩重, 也更讓人信任。

俗話說“薑是老的辣,狐狸還是老的滑”,社會閱歷豐富,使得劉邦見識豐富,看人看事,都比較有經驗 ,並且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劉邦很多重要的決策都是因為聽取了張良、陳平等人的建議,才在許多重要關口,扭轉了局勢。

也因為劉邦積累了豐富的人際經驗和政治智慧, 善於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善於整合資源,他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不斷強大自己 。

楚漢之爭開始不久,項羽當時分封的18家諸侯,就有15家已經歸順了劉邦,而項羽身邊,只有九江王英布一方諸侯追隨,最後就連英布也歸順了劉邦。

英布,彭越,這些人最後都成了劉邦的得力助手。

反觀項羽, 年輕氣盛,誰也不放在眼裡,結果到處樹敵,在楚漢之爭初期,就已經眾叛親離 ,最後終落得孤家寡人的下場。

混混劉邦為何能戰勝西楚霸王項羽,這三點理由讓人想不到

三、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差異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兩人不同的命運也源於兩人的性格。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最重要的有兩個影響因素:一個是出身,一個是天性 。

項羽和劉邦和在這兩點上都有很大不同,導致兩人在性格上形成了幾大差異:

(一)社會協作能力

劉邦出身低微,在社會底層長大,早年就是一個混混,喜好結交朋友,到處混吃混喝。劉邦早年最崇拜的人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像信陵君那樣,養幾千門客,幹一番大事業。

經過多年曆練,加之生性豪爽仗義, 劉邦在人際關係的建立和與人協作方面都具具備了很大優勢。剛開始雖然一無所有,卻從在沛縣的時候就有如蕭何、曹參、夏侯嬰等這些死黨跟隨,這些人對劉邦後來打天下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再到後來,劉邦又能籠絡張良,韓信、彭越等 ,這些人能跟隨他,都跟他的團隊協作能力有很大關係。

項羽出身貴族,經歷單純,個人發展比較順利,因此也比較心高氣傲,用現在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項羽屬於全能自戀的人,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和他人建立真正的合作關係 。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成名,少年得志,從此便笑傲天下,自認天下無敵,也變得更加目中無人。

在項羽眼裡, 其他人只要聽我的就可以了,他任何人的意見都聽不進去,唯一的謀士“ 亞父”范增,也被他氣跑了。

蔣濟說:“項羽若聽范增之策,則平步取天下也。”劉邦也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項羽在論功行賞時,也比較主觀隨性,有失公允。當時分封諸侯的標準,多是根據諸侯與自己的親疏遠近,當時齊國的田榮功勳卓著,卻因之前未救項梁而不予分封 ,導致齊國很快就又起戰亂。因此項羽雖然分封了各路諸侯,但諸侯並不認可,使得楚漢之爭開始,諸侯們便紛紛歸附劉邦。

混混劉邦為何能戰勝西楚霸王項羽,這三點理由讓人想不到

逆商不同

兩人面對挫折和失敗的能力不同。

劉邦社會閱歷豐富,見多識廣,因此膽大臉皮厚, 行為隨性不羈,因此有人稱劉邦為“無賴 ”。但不管怎樣說,豐富的社會閱歷加上劉邦的“無賴”個性,使得劉邦有較高的逆商,不把失敗當回事,每次失敗都能夠重振旗鼓。

面對各種挫折,劉邦能夠靈活應變,不拘一格,很快便再次崛起。在和項羽的正面交鋒中,劉邦幾乎每次都被打得大打敗,但劉邦總能輾轉騰挪,屢敗屢戰,一直和項羽糾纏。最終在垓下之戰的決戰中,劉邦一舉擊潰項羽,成為天下的最終霸主。

項羽自出道以來,一直比較順利。因為天賦過人,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 , 沒經過什麼挫折,因此項羽自我膨脹嚴重,自以為天下無敵,陷入了“”全能自戀“的幻覺之中, 因而不能正確面對失敗。所以一旦遭遇失敗,自戀的幻覺被毀,就一蹶不振,萬念俱灰。

混混劉邦為何能戰勝西楚霸王項羽,這三點理由讓人想不到

民心中的形象

劉邦善於瞭解人心,懂得如何收買人心。 在進軍關中過程中,劉邦採取“所過毋得掠滷”的策略,入關後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廢除秦以前的苛政,這些深得民心的政策, 也使得他深受百姓擁戴 。

劉邦還善於進行輿論宣傳,“神化”自己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比如說,關於劉邦的出生,開始傳說是黑龍之子 ,後來斬白蛇又稱自己是“黑帝” ;還有他大腿上有多少顆痣,走到哪都有祥雲之類的異象,這些都為劉邦造勢宣傳,籠絡人心 打下了基礎。

而項羽則無知無畏,鉅鹿之戰殺秦國降兵20萬,攻破齊國時,齊民紛紛歸附他反遭屠戮;烹煮嘲笑自己的儒生;腰斬已經投降的子嬰;燒殺劫掠,火燒阿房宮, 給世人留下了殘暴自大的印象。

混混劉邦為何能戰勝西楚霸王項羽,這三點理由讓人想不到

小結

一個歷史事件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歷史的發展往往包括很多因素,社會內部包括如經濟、技術、文化、人口、政治等;外部包括周邊國家的關係,如遊牧民族的威脅,鄰國強弱等;甚至還包括天時,比如小冰期影響,自然災害,瘟疫等。

學習歷史,我們不能簡單的從成王敗寇的角度,將一個人的成功解讀為個人英雄的傳奇,要學著從更深入、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歷史,這樣才更容易把握歷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