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被徐志摩拋棄的“鄉下土包子”,最終完美逆襲(一)

你最愛的人,傷你最深;傷你最深的,才是你最愛的人。二者何為正解?也許,愛與傷害,從來都是相伴而生。

多情才子徐志摩,短暫一生,卻與三個性情截然不同的女子有過感情糾葛。

在世人眼中,林徽因似一朵潔淨無瑕的白蓮,陸小曼是一株妖嬈多姿的海棠,唯獨張幼儀,卻鮮少有人定位。其實,若以花喻之,張幼儀恰似一枝紅梅,迎著寒霜冰雪怒放,愈發絢爛奪目。

她是被徐志摩拋棄的“鄉下土包子”,最終完美逆襲(一)

徐志摩一生中與多位紅顏均有交集,這或許是金庸不喜歡大表哥徐志摩的原因


1900年,張幼儀出生於蘇州寶山一個封建家庭,從小接受的便是那種三從四德式的教育,為人恭謹端莊,樸實無華。她沒有林徽因和陸小曼那樣的好父親,可以讓女兒上洋學校,還能帶女兒出國增長見識。作為一個思想腐朽的舊式家長,張父能教給女兒的除了閨訓,還是閨訓。

十二歲時,張幼儀在二哥張君勱和四哥張公權的幫助下,來到“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讀書。該校首任校長楊達權,重視女子教育,張幼儀在此受到了先進教育。

命運有時候就是如此難以捉摸,很多時候一個不經意間的舉動,改變的卻是一個人的一生。

如果張幼儀繼續求學,未必會有後來的悲劇。

然而,好景不長,經四哥張公權做媒,張幼儀回到家鄉,奉命與硤石富商徐申如之子徐志摩成婚。

對於這樁婚姻,徐志摩的態度是“媒妁之命,受之父母”。至於張幼儀,一個從小被舊式思想束縛的女子,除了但憑父兄做主,又能有什麼想法呢!

猶記得,徐志摩在婚前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就嫌惡道:“鄉下土包子!”

她是被徐志摩拋棄的“鄉下土包子”,最終完美逆襲(一)

張幼儀其實長得不差,只是不對渣男徐志摩的胃口


尚未成婚,就遭準丈夫如此嫌惡,似乎註定了這場婚姻日後的不幸,也註定了張幼儀這個無辜弱女子前半生的悲劇。

1915年,年僅十五歲的張幼儀與大她三歲的徐志摩成婚。婚後,徐志摩自始至終都沒有正眼看過自己的新婚妻子,待她冷漠至極,就連履行最基本的夫妻義務,亦不過是為了滿足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在這場沒有愛情的婚姻裡,徐志摩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盡情的發洩著心中積蓄已久的不滿。可是,他又何曾想過,那個無數次承受他怒火的弱女子又何嘗不是這場不幸婚姻的受害者?

一個女子,無論她的內心有多麼強大,但誰不希望擁有一個知己疼己的丈夫呢?然而,對於所有的一切,張幼儀只是默默承受著,心中的苦痛從來不曾說出口。

隨後,徐志摩繼續求學,愈發的春風得意,而張幼儀卻只能長鎖深閨,侍奉公婆,納底做鞋,想要回母校完成學業的想法亦遭到徐家二老毫不留情地拒絕。

1918年,張幼儀生下長子徐積鍇(阿歡),然而未過多久,徐志摩就毫不留戀地去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留學去了。

隨後,因為崇拜羅素,徐志摩放棄攻讀金融,輾轉來到了英國。

她是被徐志摩拋棄的“鄉下土包子”,最終完美逆襲(一)

被迫相夫教子,進一步導致了張幼儀的悲劇


1920年,徐志摩收到妻兄張君勱的來信,便不勝其煩地將張幼儀接到身邊。漂洋過海,即將與丈夫在異國他鄉團結,張幼儀的心中卻沒有絲毫的欣喜,反而隱隱有些不安。

懷著隱隱的不安,帶著點點的期待,張幼儀在見到徐志摩的那一刻,心情頓時跌落到了谷底。

“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

多年以後,遲暮之年的張幼儀如是回憶徐志摩當時的態度。

彼時,徐志摩與一代才女林徽因邂逅於浪漫之都倫敦,兩人相互愛慕,正在熱戀。如果可以,相信徐志摩一定願意從此與佳人牽手在倫敦郊外散步,沉醉在康河的柔波里不願醒來。

然而,張幼儀的到來,就像是一把利刃,狠狠地擊碎了徐志摩幻想出來的美夢,令徐志摩也愈發的憎恨起張幼儀。

就這樣,張幼儀隨著徐志摩在倫敦住了下來。可是,地域並沒有緩解他們夫妻間的緊張,反而加速了這場原本就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的破裂。

她是被徐志摩拋棄的“鄉下土包子”,最終完美逆襲(一)

康橋,是徐志摩一生中做過的最美的夢,因為夢中有林徽因


心意相通,兩人即使相隔天涯,卻猶近咫尺;心若相離,兩人即使近在咫尺,卻猶隔天涯。毫無疑問,徐志摩和張幼儀正屬於後者。自新婚伊始,徐志摩就從未正眼看過自己的妻子,又怎能指望他與她心意相通呢?

儘管他不愛她,可是他的身體卻屈從了自己的慾望。未過多久,張幼儀便發現自己懷孕了。

當她把這個消息告訴徐志摩時,卻不料徐志摩竟逼她墮胎離婚。張幼儀不允,徐志摩就離家出走,將言語不通的妻子獨自一人丟在異國他鄉。

無奈之下,張幼儀只好寫信向在法國求學的二哥張君勱求助。在法國休養了一陣後,張幼儀又隨七弟一起來到德國待產。

1922年2月,張幼儀在醫院生下二兒子彼得。當時,她的身邊沒有一個人,最應該守在此處的丈夫徐志摩不知所蹤。

當張幼儀和七弟回到租住的房子裡,徐志摩託人帶來的信亦擺在了桌上。更確切地說,這是一份離婚通知書。

“無愛之婚姻無可忍,自由之償還自由,真生命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其先自做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此絕痛苦,始兆幸福。”

這封信寫的是精彩絕倫,文采斐然,“改良社會之心”,“造福人類之心”,亦是大義凜然。

其實,這一切,不過是徐志摩為自己的自私無情找的藉口罷了。

此時的徐志摩,因為林徽因已經回國,迫切通過希望與張幼儀離婚,以便擺脫自己有婦之夫的身份,更光明正大地去追求佳人。

看透了徐志摩的自私虛偽,張幼儀毅然在離婚協議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然後,她以沒能在新婚之夜用上的坦然目光,正視著徐志摩說:“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歡天喜地向張幼儀道了謝,並提出要去看望剛剛出生的孩子。他在醫院育嬰房的玻璃窗外看得神魂顛倒,卻始終沒有想過,張幼儀一個弱女子,在異國他鄉言語不通,連自己都可能養不活,又要怎麼去養活這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

僅僅兩年,年幼的彼得就因腦膜炎而夭折。徐志摩寫下一篇文采斐然,催人淚下的祭子文,隨後瀟灑地轉身追求自己的幸福。而這件事留給張幼儀的卻是一生的遺憾與傷痛!

她是被徐志摩拋棄的“鄉下土包子”,最終完美逆襲(一)

愛子早夭,張幼儀痛不欲生


都說徐志摩風流倜儻,浪漫而又多情,然而,他的無情在民國文人中恐怕也是不遑多讓的吧!

同樣是父母之命,魯迅對朱安再怎麼冷漠,從未想過亦不曾拋棄過朱安。甚至朱安生病時,魯迅還會為她請醫生,細心照顧。

而徐志摩之於張幼儀,簡直已經不能用冷漠來形容了,說是沒有責任感,毫無人性亦不足為過吧。

亦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徐志摩吧!愛到深處可以山盟海誓,執子之手,不離不棄。不愛時可以淡漠如斯,棄之敝屣,不聞不問。

然而,徐志摩固然不是魯迅,張幼儀畢竟也不是如菟絲花一般而活著的朱安。

梅花之所以被世人譽為歲寒三友,備受讚譽,不為貌不為芳,只為它獨有的堅貞與傲然!

張幼儀將自己的一生分為“去德國前”和“去德國後”——去德國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國後,變得一無所懼。的確,對於一個從封建深閨走出來的女子來說,還有什麼能比被丈夫拋棄、愛子早夭的痛苦更打擊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