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推進低風險地區商場市場全面恢復正常經營

中新網4月24日電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商務部24日發佈關於統籌推進商務系統消費促進重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精準推進復工復業,把復工復業和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緊密結合起來。在防疫措施到位、確保疫情不反彈的前提下,以市縣為單位,推進低風險地區的各類商場市場、生活服務業全面恢復正常經營。

意見指出,要激活傳統商品消費熱點,包括大力促進汽車消費,抓緊落實延長新能源車購置補貼和稅收優惠、減徵二手車銷售增值稅、支持老舊柴油貨車淘汰等新政策新措施等。

意見還強調,要著力恢復擴大服務消費,包括提振餐飲消費、發展社區生活服務消費、完善家政服務消費等。此外,意見還提出要加快培育發展新型消費,加快零售創新轉型、做大做精“雙品網購節”活動、加快供應鏈創新應用等。

意見具體如下:

一、提高站位加強謀劃部署

(一)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在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外需受到明顯抑制的形勢下,要充分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深刻認識擴大國內需求、激活消費潛能、促進消費回補,對於對沖疫情影響、保障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千方百計促進消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按照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階段性變化,抓緊完善與常態化疫情防控相匹配的消費促進方案,樹牢底線思維,強化組織領導,加強橫縱聯動,狠抓全面落實。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因時因地優化政策舉措,抓緊抓實抓細消費促進工作,積極擴大消費增長。

二、推動復工復業提速擴面

(三)精準推進復工復業。把復工復業和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緊密結合起來。在防疫措施到位、確保疫情不反彈的前提下,以市縣為單位,推進低風險地區的各類商場市場、生活服務業全面恢復正常經營;高風險、中風險地區要防疫優先,科學防控,分區分級精準推動復工復業。多措並舉創造有利於復工復業復商復市的條件,幫助企業增加客流量,提高上座率,儘快恢復市場人氣,暢通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商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

(四)破解復工難點問題。密切跟蹤企業復工動態,會同相關部門,堅決破除復工條件繁雜、防疫物資不足、物流運輸不暢、員工返崗不及時等堵點問題;抓好惠企政策落實,強化宣傳解讀,搭建多部門集合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切實解決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租金成本較高等困難,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復工,推進商旅文、遊購娛、吃住行有序聯動復業。

三、促進城市消費回補升級

(五)加快推進步行街改造提升。指導步行街分類防控、因街施策,抓緊組織商戶開業復市,儘快吸聚人氣,重振街市繁榮。把握時機加快推進步行街改造提升,確定一批全國示範步行街,啟動第二批試點。因地制宜出臺步行街促進政策,創新管理和運營模式,打造步行街交流合作機制,形成一站式綜合性消費平臺。

(六)完善便民消費網絡。優化便利店網點、菜市場佈局,推動品牌連鎖便利店發展,充分發揮經營靈活、貼近社區居民的優勢,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服務圈”。有條件的地區協調相關部門,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支持快遞收發站、便利連鎖店、停車場、充換電站等便民設施建設。

(七)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對標國際,按照評價指標,選擇推薦具備條件的城市申報國際消費中心培育建設試點,指導申報城市制定完善實施方案,結合當地實際配套支持舉措,加快推動形成具有國際水準的消費中心城市。

(八)強化免稅退稅政策效應。配合財政等相關部門,完善免稅店政策,做好增設口岸出境免稅店和市內免稅店等工作,鼓勵增設離境退稅商店,推廣開展“即買即退”業務,吸引更多消費迴流。

四、補齊鄉村消費短板弱項

(九)提升電商進農村。擴大電商進農村覆蓋面,整合縣域物流快遞資源,加強名優特新農產品線上線下展銷。推動農村商貿流通和零售網點轉型升級,加強生活服務與農村商業對接,擴大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發展鄉鎮商貿中心,引導大型商貿企業在鄉鎮布點,推動供應鏈下沉,打造農村消費集聚平臺。

(十)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幹網絡。確定骨幹市場和骨幹企業,構建新型農產品供應鏈條;推進農產品分揀、加工、包裝、預冷、倉儲等設施建設,提升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效率。

(十一)抓好電商和產業扶貧。擴大電商扶貧覆蓋範圍,抓好產銷對接扶貧。引導農產品流通企業與貧困地區開展長期穩定的產銷合作。推廣“三品一標”認證,提高農產品電商化水平,開展形式多樣的農產品品牌推介洽談活動。推進規模化、集約化蠶桑基地建設。

五、激活傳統商品消費熱點

(十二)大力促進汽車消費。抓緊落實延長新能源車購置補貼和稅收優惠、減徵二手車銷售增值稅、支持老舊柴油貨車淘汰等新政策新措施;配合完善機動車報廢、二手車流通政策規章,加強法規標準貫徹實施;創新借鑑各地優化汽車限購、促進新車消費、加快老舊車淘汰、取消皮卡進城限制、完善汽車消費環境等做法,積極推進汽車限購向引導使用政策轉變,進一步釋放汽車消費空間。

(十三)帶動家電傢俱消費。有條件的地區結合實際制定獎勵與補貼相結合的消費更新換代政策,鼓勵企業開展消費電子產品以舊換新,積極促進綠色節能家電、傢俱消費。

(十四)辦好第三屆進口博覽會。做好交易團組織、宣傳推介等工作,積極開展展前展中、線上線下供需對接,強化精準化、市場化招商,擴大進口,優化國內優質商品供給。

(十五)促進特色品牌消費。保護和發展中華老字號,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培育一批文化特色濃、品牌信譽高、有市場競爭力的中華老字號品牌。做強首店經濟和首發經濟。打造小店經濟重點城市(區)和公共服務重點企業(平臺),推動小店經濟發展。

六、著力恢復擴大服務消費

(十六)提振餐飲消費。指導企業做好常態化防控措施,提供消毒測溫服務,倡導分餐和使用公勺公筷,讓消費者安心進店、放心消費。宣傳推廣重點菜系,促進餐飲傳承創新。

(十七)發展社區生活服務消費。開展社區生活服務業發展試點,創新社區生活服務業管理制度、發展模式和服務載體,推進餐飲、家政、理髮、洗衣、代收代繳等生活服務集聚化、便利化發展。低風險地區在優化防控措施基礎上,儘快推動快遞、家政、維修、裝修等服務從業人員開展社區業務。

(十八)完善家政服務消費。指導家政行業嚴格落實運營防控指南,在落實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提供上門服務。加快制訂出臺家政服務質量、誠信、互聯網融合等服務標準,完善家政服務信用信息平臺。鼓勵家政服務企業在社區設置服務網點,支持發展家政商業保險。

七、加快培育發展新型消費

(十九)加快零售創新轉型。鼓勵零售企業數字化發展,打造沉浸式、體驗式消費,引導中小百貨大樓向鄰里型社區購物中心轉型,促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普及應用。加快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支持線上經濟、平臺經濟合規有序發展,保持線上新型消費熱度不減。

(二十)做大做精“雙品網購節”活動。高標準吸納更多商品交易電商平臺,新增服務交易電商平臺,引導電商企業以數據為依託,精準匹配網絡消費新需求,大力發展個性化訂製、柔性化生產,打造“小而美”的網絡新品牌,加快線上線下融合。

(二十一)加快供應鏈創新應用。指導企業建立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培育國內外供應鏈領先企業。指導電商與物流企業加強業務聯動,推廣庫存前置、智能分倉、倉配一體化等服務,提高供應鏈協同效率。

八、積極有序活躍消費市場

(二十二)有序打造消費促進平臺。在充分評估疫情風險、分區分級精準防疫的前提下,以“防疫保供促消費”為主題,根據本地疫情防控中湧現的消費新模式新需求,結合傳統消費旺季和網絡熱購時段,制定完善整體規劃,分時分類搭建貫通全年、吸聚人氣的消費促進系列活動平臺。

(二十三)創新開展消費促進活動。組織行業協會、大型零售商、電商平臺和快遞物流等企業,順應便利居家辦公、豐富宅家生活、供需零距離對接等消費新理念,聚焦消費傳統熱點和新興領域,創新舉辦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促銷活動。有條件的地方依法依規、公開公平組織面向特定群體、特定商品、特定領域推出形式多樣的消費券,分層引導消費需求,激發各方參與熱情。

九、促進外貿出口產品內銷

(二十四)加大內銷支持力度。抓好應對疫情穩外貿相關政策舉措落實落地,加強政策宣傳和引導,切實降低外貿企業產品內銷成本。進一步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範圍,加快完善“同線同標同質”公共信息服務。

(二十五)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利用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等展洽會,搭建內銷展示交流平臺,組織外貿企業與國內採購商加強對接、洽談成交。通過消費促進活動平臺,促進出口產品內銷的產需對接。引導外貿企業與國內大型電商平臺加強合作,面向國內市場,線上線下同步展示銷售優質出口產品,推動內銷規模化、品牌化,更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

十、發揮政策資金促進效應

(二十六)強化政策引領作用。狠抓國辦發〔2019〕42號、商綜發〔2020〕30號等國家部委已出臺政策措施落細落地,充分發揮政策組合穩消費、促消費作用。商務部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研究與常態化疫情防控相適應的消費促進政策,各地因地制宜,繼續推動出臺更有力度、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二十七)發揮財政資金效益。切實用好服務業發展資金,結合本地防疫保供和消費促進需求,在資金規定使用範圍內因地制宜確定具體支持方向,用好地方配套資金,帶動社會資本,加強監督管理,全力支持促進國內消費。

十一、強化消費促進基礎支撐

(二十八)加強監測預警預判。密切跟蹤消費市場動態和異常波動,及時發現梳理境內外疫情形勢對消費運行產生的新制約、新挑戰,深入分析影響,科學研判走勢。增補核心監測樣本企業,優化完善全國市場運行和流通發展服務平臺。

(二十九)營造安心消費環境。指導督促企業嚴格落實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健全消費信用體系,加快完善單用途預付卡管理體系,加強流通行業管理,配合維護市場秩序;加強新聞宣傳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努力營造讓居民放心、安心的消費大環境。

(三十)完善應急保供體系。提高應對突發事件保供能力,健全大型保供骨幹企業名錄,完善應急商品數據庫和應急投放網絡。推動建立應急方便食品代儲機制。進一步穩定豬肉市場供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