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鷹利爪——米格29戰機發展史

米高揚米格-29(英語:Mikoyan MiG-29,俄語:

МиГ-29)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現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公司)研製生產的雙發空中優勢戰鬥機,北約代號:支點(Fulcrum)。是蘇聯第一種從設計思想上就定義為第四代戰鬥機的型號。

米格-29誕生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先進戰術戰鬥機"(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PFI)計劃,旨在針對美國的"FX"計劃(後演變為F-15戰鬥機),展開相對應的對抗措施,PFI計劃分為兩個,一個演變為蘇-27,另一個則是米格-29。

米格-29原型機1977年10月6日首飛,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爾基飛機制造廠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米格-29在設計上升力型機身和大型機翼完整的以整體空氣動力學形式融合,兩個低於軸心的發動機配備有可調進氣口,能承受持續9G的機體結構,多模式脈衝多普勒雷達,全面的火控和電子戰系統,武器為不少於六枚的空對空導彈外加一門機炮。

雄鷹利爪——米格29戰機發展史

Wl�K

米格-29後來的改型達20餘種,包括教練機(米格-29UB "支點-B" )、戰鬥轟炸機(米格-29M"支點-E" )、海軍艦載機(米格-29K "支點-D")等。除蘇聯外超過30多個國家使用,總生產數量1600餘架,成為了一款出色的多用途戰鬥機。

上個世紀60年代末,蘇聯總參謀部針對美國的"FX"計劃(後演變為F-15戰鬥機),提出了相對應的PFI計劃。PFI意即"先進戰術戰鬥機"。1971年,計劃分化為兩部分,一個是"TPFI"計劃,T代表tyazholyi(重);另一個是"LPFI"計劃,L代表Legkiy(輕)。LPFI計劃全稱為"輕型前線戰鬥機計劃"促生了米格-29戰鬥機。1972年蘇軍向米格設計局提出研製新型戰鬥機替代蘇軍中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新的輕型戰鬥機將承擔戰術空中任務,及進行護航和地面攻擊,設計局內部最初稱之為"計劃-9",最終命名為"米格-29"。

雄鷹利爪——米格29戰機發展史

�t

當時蘇聯空軍為米格-29戰鬥機定下的基本設計指標是能在米格-29原型機任意氣象條件下和苛刻的電子干擾環境中,在全高度範圍和以各種飛行剖面內,摧毀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標。可見米格-29最初是作為空中優勢戰鬥機研製的,後期的改進型號逐步具有了空地攻擊和反艦能力。具體到空優作戰任務方面,蘇聯空軍通過分析其空戰經驗和軍用飛機的發展趨勢,要求米格-29必須既能勝任機動格鬥,又能進行超視距空戰。正式設計開始於1974年,提出了多個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就象米格-25的縮小版。隨後生產了約19架原型機。1977年10月6日,在朱可夫斯基試飛中心,首席試飛員亞歷山大·V·費多托夫駕駛原型機進行了首飛。

米格-29的批量生產於1982年開始在莫斯科進行。第一架量產型號於83年8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庫賓卡空軍基地交付。1984年經國家接受檢驗後,米格-29開始進入前線航空部隊。初期生產、試飛和改進工作延續到85年。86年首批出口型號也已交付。1985年2月裝備了空地攻擊電子吊艙的第14架原型機9-14號由托克塔·奧巴基洛夫駕駛首飛,揭開了米格-29多任務改進計劃的序幕。蘇聯/俄羅斯空軍共裝備了超過800架米格-29,外銷也達到500架。據稱截至1995年1月,俄羅斯已生產1216架米格-29單座型和197架雙座型,合共1413架.

雄鷹利爪——米格29戰機發展史

��Y

作為一款前線戰鬥機,米格-29具備極為強大的空優性能。該機採用中央升力體加翼身融合技術設計氣動外形,從而使整個飛機的升力要明顯大於西方同時代戰鬥機,這為米格-29的高機動性提供了必要條件。而且米格-29裝備的RD-33型發動機在今天看來雖然性能不佳,但是在1980年代確實稱得上性能優越,該發動機最大軍用推力5040千克力,而最大加力推力可達8300千克力,按照幹質量比計算,發動機推重比為7.87,在當時看來堪稱是優秀的發動機。而且最重要的是,和蘇聯其他戰鬥機一樣,米格-29也設計有專門的補氧裝置,從而可以大幅提升發動機的工作效率。

雄鷹利爪——米格29戰機發展史

米格-29不僅發動機性能優越,而且還是三代機中首次裝備前視紅外搜索裝置(ISRT)的戰鬥機。依靠這套裝置,米格-29即使不打開雷達,也可以獲得對前方約40千米範圍內目標的有效偵測能力。ISRT在1980年代的全球範圍內無疑是相當優越的系統,今天,幾乎所有的三代半和四代戰鬥機都裝備有這種系統,在當年,依靠這套系統再加上第一代頭盔瞄準具,米格-29在和西方同期戰鬥機對抗時無疑佔據極大優勢。在1989年兩德統一後,美軍曾經派出F-16戰鬥機,和前東德空軍裝備的米格-29戰鬥機進行自由對抗,在對抗中美軍發現儘管F-16戰鬥機基本上最終都能鎖定米格-29,但是在F-16鎖定米格-29之前,米格飛機依靠ISRT和頭瞄的配合,總是能先於F-16獲得至少一次發射導彈的機會。

雄鷹利爪——米格29戰機發展史

而在1991年至今的多次局部衝突中,米格-29的的 問題都表現了出來。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米格-29戰鬥機無法對抗聯軍強大的空中優勢,在戰爭中有相當數量的伊拉克米格-29戰鬥機逃往伊朗,並被伊朗空軍接收,如今也被編入伊朗空軍作戰序列。在1998年5月至2000年6月爆發的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邊境戰爭中,米格-29甚至敗在了同門師兄蘇-27的腳下,這讓米格-29的聲譽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埃、厄兩國都是世界最窮國家之一,但是因為邊界領土爭端而爆發戰爭,在戰爭中,埃塞俄比亞購買了8架俄製蘇-27戰鬥機,而厄立特里亞則購買了10架米格-29戰鬥機。由於雙方的經濟都極為落後,都沒有熟練的飛行員可以駕駛這兩款先進的戰鬥機,因此兩國的購買的俄製戰鬥機實際上都是由其僱傭的飛行員駕駛,其中埃塞俄比亞僱傭的是俄羅斯籍飛行員,而厄立特里亞則僱傭的是烏克蘭籍飛行員。儘管無論是俄羅斯籍還是烏克蘭籍的飛行員,對於蘇-27和米格-29自然都是很熟悉,但是最後雙方的戰果卻是蘇-27以5:0的戰績完勝米格-29。而1999年爆發的科索沃戰爭更是徹底砸碎了米格-29的招牌——是役,南聯盟的米格-29曾經起飛多架,但是都是在根本還沒看到敵人的時候,就已經被北約戰鬥機發射的AIM-120導彈擊落……

雄鷹利爪——米格29戰機發展史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除了米格-29自身設計上的問題外,其配套作戰體系的殘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前蘇聯軍隊的作戰體系中,作為前線戰鬥機的米格-29可以得到蘇聯遠程預警飛機的全程支援,並且由蘇聯地面雷達組成的防空網可以隨時向米格-29通報敵情,讓米格-29隨時做好應戰的準備,但是在第三世界國家中,這些國家顯然不可能具備蘇軍那樣完整綿密的地面防空網和預警飛機,這樣米格-29在空中就完全處於半瞎的狀態,只能依靠自身的雷達和ISRT等設備去探知目標方位。這相當於在漆黑的夜間,一個人打著手電在尋找其他人——在他找到別人之前,別人就可以通過手電的光芒找到他。同樣在天上打開雷達的米格-29就相當於黑夜中打著手電摸索前行的人,很容易被其他躲在黑暗中的人發現。而從91年海灣戰爭開始到99年科索沃戰爭,幾乎所有的米格-29都是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被擊落的,可見這並非完全是米格-29戰鬥機性能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其配套的支援體系沒有跟上,導致了米格-29戰鬥機無法發揮其最大作戰效能。

如今儘管俄羅斯已經推出了全面升級的米格-35型戰鬥機,但是如今的世界市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軍正在大批換裝F-35隱身戰鬥機,而淘汰下來的二手F-16被大量投放市場,甚至某些民間公司也在自己的網站上刊登消息公開出售F-16戰鬥機。這些二手的F-16戰鬥機顯然比全新制造的米格-35要便宜,更重要的是,米格-35依然時候繼承米格-29的身子骨,機體壽命和發動機壽命依然堪憂,而且俄羅斯如今自己出售的蘇-27/30系列戰鬥機價格也不貴,而其減配版本甚至比某些西方的三代半戰鬥機還要便宜,這幾乎將米格-29的出路徹底堵死。

雄鷹利爪——米格29戰機發展史

如今俄羅斯大改升級版的米格-35可以看作是米格-29的終極版,其在飛機壽命、航電系統、飛控系統等方面都有質的提升,無奈如今世界已經逐步向四代戰鬥機過渡,甚至連土耳其、韓國這些第三世界國家也已經亮出了自己的四代機方案,而伊朗的F-313更是已經成功進行了首飛。如果有什麼遺憾,只能感嘆米格-29實在生不逢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