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其實,我們離官司很近

1

律師執業快五年,我聽了很多位委託人的故事,有些難免讓人扼腕嘆息。


前天,一個女孩子諮詢,她支付寶轉給前男友五萬塊錢,沒有借條,現在前男友不承認借款。


我問,有其他證據證明借貸合意麼?比如聊天記錄,錄音…


她說因為生氣,微信聊天記錄清空了,以前是有的。


我問,要是起訴,前男友會到場麼?


她說不知道,前男友去北京,不接她電話。


而這個五萬塊錢,是她找朋友借的,目前她朋友正催促她還款。


我心裡有了數,這個錢大概率是要不回來了。。


這樣的事兒很多。


前不久,襄州法院發佈案例,十年前出借人借款200萬元給被告,後來被告逾期未還,出借人擔心過期,協商延長了訴訟時效。

2019年原告去起訴,法院認為訴訟時效雙方不能約定,屬於無效,後判決出借人敗訴。


出借人因為自己不懂法付出了財產上的巨大代價。


我無意評論當事人的決策,更無心在其傷口上撒鹽。


只是痛心惋惜,感慨若當時徵求法律人士的建議,大概率不會陷入如此窘境。


但“想假如”,畢竟是“最空虛的痛”。


2


做律師之前,我在襄陽某法院待了兩年。

那時光景(2012年),一個法官大概年辦120件案子,年底評比時,可謂“辦案能手”

後來房價長了,訴訟案件也井噴。


2019年,襄陽市兩級法院受理案件首次突破10萬件大關,達到107785件,法官人均結案222.3件。


2019年,襄陽市605萬人口。

如果簡單的按照人口和案件比計算,平均每60.5人就有一件訴訟案件。


比例高不高?


法院忙,不能全算是壞事。


至少說明,公民的法律意識逐步提升,“依法護權”從口號變成行動。


官司,有時候離我們很近。


人這一輩子,逃不開稅收和死亡。


我想加一個,法律。


只要你在經濟交往中,幾乎都在民事法律規範的調整範圍內


只要你在勞動,不管是聘用員工還是被聘用,就會受到勞動方面的法律規範約束。


他無處不在,又悄無聲息


等待著在權利上沉睡的人們


3


信息爆炸的時代,獲取信息變得方便、快捷。


互聯網重構著各行各業,法律行業也不例外。


只要你想,你可以在各大資訊網站找到律師諮詢。


遇事兒問一問,好過一個人瞎捉摸。

除此之外


如果風險大概率要發生,就讓你的交易多留存些證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