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次元夏世代013

僅僅依據《史記》的記錄,我們跨越幾個世代來對比一下,關於夏王朝,我們還會看到些什麼呢?

我們從這個王朝的創立說起,如果夏禹和商湯、周武在他們所屬的王朝中扮演著相同的角色,皋陶(以及益)和伊尹、周公扮演的也是同樣的角色,這樣來看《史記》次元裡的夏王朝,是不是故事一下子就豐滿起來呢?

夏世代的故事就要結束了,同時,它也意味著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顛覆和開創。


夏王朝搞什麼搞?||史記次元夏世代013


013


反派死於話多。作為《夏本紀》裡最後的反派,夏桀在死前是充滿懊悔的,他後悔自己當年沒有把商湯殺掉。

“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

這也可以理解為,到死夏桀都沒有認識到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在哪裡。夏桀和以後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一樣,很難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一定是覺得自己一直幹得都很好,只是一個不小心,讓小人算計了。

歷史上一般也認同對他的負面評價,在後來的《殷本紀》裡,司馬遷再一次肯定了他“虐政淫荒“。總之,他不是一個善茬兒,也絕不是一個好君主。正因為這樣,夏王朝滅亡的鍋他是必須背起來的。

不過,在司馬遷創建的《史記》次元裡,《夏本紀》最後討論的卻並不是這個。如果我們僅僅盯著夏桀這個荒淫之徒的八卦,是否錯過了一些重要的內容呢?司馬遷可是個正經人。


在《夏本紀》的最後,司馬遷記下來這樣幾句話,算是總結:

“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這讓我們又一次穿越回到夏王朝創立之初。禹在幹什麼呢?他是在搞“分封”啊。這讓從舜時代發起的改革路線一下子明朗起來。我們說過了,舜時代開始發起來了一場改革,包括舜在內,一批新生代的政治力量上位,大禹治水不僅僅是治水,在十三年裡,舉國努力的結果是重新界定了疆域,規範了行政區劃,建立了完備的賦稅制度。新的形勢要求對於天下的管理需要更加系統化,這事該怎麼搞呢?

我們太容易把一個時代的更迭理解為某一個人努力的結果,它更可能是一個集體的決議,或者是各方勢力妥協平衡的結果。到了大禹這個時代,新的問題出現了。大家討論的結果擁戴大禹以及他的後人上位,通過分封來衛護中央的權威。


後來的周王朝也是這麼搞的。《史記》的這段話清楚地記錄了“分封”不是周王朝的首創,分明就是對於夏王朝的借鑑和繼承。太史公已經說了,在夏王朝創立之初,包括夏后氏在內,禹至少將天下分成了十三國。這還僅僅是在他家族內部的分配。對照一下看,這和後來周王朝的分封方式是不是如出一轍呢?

還有其他嗎?有的,《夏本紀》裡還說過:“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除了禹的本家,還有功臣。

這可能不是禹一個人的決定,在《史記》次元的裡,夏王朝的建立是得到諸侯們的普遍支持的。我們太容易相信這是對大禹這個人物的擁戴,實際上,這更應該是對一種新的國家組織結構的期待。這種組織結構應該更穩定、更能平衡各方之間的利益關係,從根本上說,就是這種方式對他們有利。

對於這種變革,有反對的意見嗎?有的,大禹家族內部的有扈氏可能就反對過。太康失國也很有可能是一次傳統勢力的復辟。但是,看一下《夏本紀》的簡單記錄,其實不難發現,即便是自啟之後,夏王朝的歷代君主都乏善可陳,但這個王朝仍然持續了十四代、十七個君主。

為什麼會這樣呢?那些諸侯國仍然衛護這個日漸衰微的中央帝國,它是一個象徵。隨著夏王朝那些君主一代一代的更迭,越來越沒有人把夏王朝這個中央政府太當回事了,而且還不斷肆無忌憚地挑戰中央的權威,“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這似乎是這種制度的必然結果。


後來,野蠻人商湯就出現了。他和夏桀之間的關係怎樣呢?在《史記》次元裡,夏桀可能和商湯的關係是最微妙的。在很多諸侯叛夏的情況下,夏桀不可能對任何外部力量存在絕對的信任,但他很可能需要依靠商湯的力量,來平定諸侯的叛亂。這活兒商湯沒少幹。

夏桀肯定誰都不信,商湯肯定也一樣。到了這個時候,也許需要看誰在時機上把握得更好一些。夏桀曾經放過商湯一碼,那是因為時機不對,而不是覺得不應該。這一點商湯應該比誰都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