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中超歷年新政:“初心”總被雨打風吹去

從2017年開始,中超是一年一新政,瘋狂之時,甚至賽季中段也可以改變規則。中超新政為什麼出臺的得這麼頻繁?一句話曰之:因為新政的最初目的,也就是初心,遲遲未能實現。既然如此,足協便只能出臺一個又一個加強版的新政,來彌補其漏洞!

一、2017賽季

讓我們把目光回到2017年賽季,這年足協推出了重磅的中超新政,概括起來主要就是兩點:一是限制外援,為國內球員尤其是青年球員讓路,在這個目的的指引下,有了取消亞外身份識別和限制外援出場的規定;二是抑制消費,主要是限制天價轉會費,於是有了所謂的調節費。 從實施的情況來看,足協的新政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比如:


細說中超歷年新政:“初心”總被雨打風吹去


1.亞外集體受到壓制。2017賽季,雖然大部分球隊還沒來得及清理亞外,但由於失去了亞外身份的保護,大部分亞外的出場時間大幅度的下降,典型的如富力的張賢秀,2016賽季還是球隊的絕對主力,但到了2017賽季中期,不甘久坐板凳的張賢秀選擇了出走。此外,還有恆大的金亨鎰,半年時間一場沒踢,也離開了。重慶力帆的鄭又榮,也曾連續9場未出場。 應該來說,足協在限制亞外方面的成績立竿見影,使中超避免了為對手培養人才的尷尬境地,也可以說,這年世預賽上,國足能戰勝韓國隊,這個政策也是起到了點作用的,畢竟廢了那麼多的韓國囯腳。 但是,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思考:一是為什麼韓國為代表的亞洲其它國家球員能在中超快速成長,而國足球員不行?二是不少亞外球員是中超俱樂部從歐洲賽場甚至是五大聯賽挖過來的,挖他們來中超本來就是影響他們的前程了,中超不要他們了,豈不是放“虎”歸山,他們就算不在中超踢球,五大聯賽不好說,至少也可以輕鬆在J聯賽和K聯賽找到一份差事的。 所以,限制亞外,除了顯得我們小家子氣外,沒覺得對我們有多大好處,畢竟,他們騰下來的位置,國足球員並沒有珍惜,快速補上,而是讓中超的防守水平,下降了不止一個層次。


細說中超歷年新政:“初心”總被雨打風吹去


2.U23球員出場次數明顯增多。但也僅此而已,不少球隊由於之前的冬訓,並沒有把U23球員放進戰術體系內,所以只能被動應付,有些敢怒而不敢言的球隊,只能以開場就換下U23球員來表達無聲的反抗。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出臺U23球員強制出場的規定是很有必要的,畢竟當時國足球員的斷層已經很嚴重了,這個政策,無論如何,至少起到了讓各隊重視U23球員的作用。 當然了,實際的效果並不明顯,所以這個政策在後面的賽季裡一變再變,同時,這個政策還起到了一個很大的反作用,瞬間把U23球員的身價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3.天價外援受到抑制。與2016賽季動輒5000萬歐加的天價轉會費相比,新政出臺後,再也沒有這麼高的外援加盟了。應該說,有了調節費,對外援的引進有了很強的導向作用,放在那個特定的背景下,有效避免了我國外匯儲備的流失,是有其一定的意義的。 不過,這個政策在具體的執行上是有漏洞的,後面也出現過不少俱樂部用先租後買嗯方式來規避或者減少調節費,同時,由於調節費的出現,大牌外援很少再來中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超的關注度,而且,外援的引進出現了困難,當時外援齊備的俱樂部在後面的賽季裡佔到了不少優勢,從這個賽季開始,前四的隊伍基本固化,很少有球隊來撼動Big4的地位。 這就是2017賽季的中超新政,表面上看,新政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離足協的期望,或者說離促進國足提高的願望還很遠。對足協來說,沒得到期望,那麼我就繼續出臺新政。

二、2018賽季

2018賽季的新政實際是2017賽季的延續,這款加強版的新政,主要體現在對U23球員的使用上,即出場與外援掛鉤,首發一人,然後本場上幾個外援,就出場幾個U23球員。

足協出臺這個新規定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告訴俱樂部:在對U23球員的使用上,我是認真的,你們必須給我培養好,我還想打進奧運會呢!

然而,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對俱樂部來說,首先考慮的是贏球、活著!所以,2018賽季的中超主帥沒有了一點技術含量,什麼閱讀比賽、臨時應變、神奇換人,統統的不需要了,主教練只需要排好首發,看好比賽時間,確保U23出場不違反規定就行了。

所以,U23球員出場依然是擺設,真正使用的,不用你嘮叨,在2016賽季就開始大量使用了,不想用的,也就是走個過場,完成任務。

新一年,還有一個現象,中超俱樂部為了迴避調節費,在國內球員的轉會方面,不少使用了搭配球員的轉會方式。而足協對此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暗地裡默認了。

三、2019賽季

許是沒有意識到2018賽季中超新政的缺陷,在外援和U23球員使用方面,本賽季基本沿用,至少U23球員的使用與外援使用不再掛鉤,2019賽季最大的特點是:足協開始對俱樂部每年的投資和國內球員的薪水等進行限制,即所謂的“四大帽”:每傢俱樂部2019年支出不超過12億,注資不超過6.5億,薪酬比例不超過65%,此後兩年逐年減少,贏球獎限定為300萬;國內球員新合同年薪不超過1000萬元,國腳可上浮20%。

這兩項政策爭議不大,反正需要新簽訂合同的球員不多,可以先走走看看,即使有需要新籤的,只要俱樂部願意,也可以想辦法在合同外補償球員。

至於俱樂部的“四大帽”,足協進行過審計嗎?

當然了,本賽季還有兩大變化,也需要關注,尤其是歸化球員方面:在新賽季即將開始的時候,國安已經有了兩個歸化球員。後知後覺的恆大這次被足協擺了一道(沒有作為歸化球員的實驗球隊),但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恆大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撒網歸化,最後歸化球員多達了7名,嚴重影響了其它俱樂部的體驗。

此外,足協還在賽季中期對外援使用做出了改變,外援可以替換外援登上了。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我想不通的是賽季中段居然還可以改變規則。

足協限制外援這麼狠,主要是為了增加國內球員的出場機會,但是實際情況說是,只要首發外援不是因身體原因和被罰出場,國內球員根本沒有替換出場的機會。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外援就是再疲憊、再不在狀態,那也比國內球員好用啊!

所以足協早先的規定,除了讓外援疲憊不堪外加沒有競爭力難以管理外,真沒什麼好處,廢止深得民心,只是早幹嘛去了?


細說中超歷年新政:“初心”總被雨打風吹去


同時,新政作出了要在2019年賽季建立中超職業聯盟的事宜,這成為了最近富力老總炮轟足協的依據。

四、2020賽季

2020賽季的新政基本還是延續2019賽季的,但在以下幾個方面也有明顯的變化:

一是U23球員,除非是不可抗力因素,否則必須保持在場。足協終於聽到了群眾的呼聲,將這一政策合理化了,可喜可賀!

二是外援新合同限薪為300萬歐。至此中超將徹底告別“大牌”外援,沒有高薪,哪個球星會來中超啊?

三是外籍歸化球員注二上一。這是為恆大量身訂做的政策,誰讓你上賽季那麼積極的!

四是對外援限制放鬆。可以注6報5上4了。

五是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中超不給投資人打“免費”廣告了!投資人開始打退堂鼓了!

六是中超俱樂部必須組建女足。俱樂部身上的責任越來越重。

從足協近四年新政的變化可以看出,足協新政的主要目的在於為國足或者國家隊服務:國內球員尤其是U23球員得增加出場機會,同時青訓和女足等責任也得扛起來;俱樂部向足協訴苦沒錢,足協便回應說,那就削減支出吧:

1.外援咱可以別買那麼貴的了。300萬歐的也能用,只要眼光準!

2.球員的工資大幅度削減。本來他們也不值那個價,出了中超,誰會給他們那麼高的工資!

3.轉會費一刀錢。這樣買人就可以節約開支了,問題是有的球隊還指望著賣人掙錢呢!

而綜合起來看就是,足協近四年的新政對國足的幫助並不大,某人說,你俱樂部成績再好又什麼用!但足協的做法是,國家隊成績我也搞不上去,但我可以把中超的成績搞下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足協y嚴重損害了投資人的意義。

一句話:足協的新政影響了中超比賽的觀賞性和競技性,致使中超球隊在亞冠賽場上 的風光不再,這對中超的品牌是一大損失;足協新政想提高國家隊的水平,但效果並不明顯;足協也想給投資人減負,但具體做法不少投資人並不認可,而投資人關心的成立職業聯盟、做大中超蛋糕這塊,足協選擇了“沉默”!

可以預見的是,這個賽季過後,足協的“初心”依然會被雨打風吹去,而到了那時,為了維護初心,不知足協又會玩出什麼“么蛾子”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