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來歷

昨天我們講了從上古時期的三皇開世,五帝為君,到末代清帝溥儀退位,再到建立中華民國,到最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年份及歷朝歷代君王的順序,今天,軼林君就帶各位看官去了解一下我們歷史上所說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是什麼?書不多言,下面請跟隨我的腳步去看看吧,Let's go。

春秋之所以稱為春秋,是源於孔子修訂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本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魯國的歷史,書名曰《春秋》。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來歷

而戰國一詞則出自於《史記》一書以及漢代劉向編寫的《戰國策》。戰國時代拉開序幕後,華夏大地上群雄紛爭,戰亂不止,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平均一年打一仗,動輒出兵數萬,傷亡不計其數,直到嬴政統一天下,這段鎮痛的歷史才得以終結。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來歷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來歷

到後期經過連年征伐和勢力地盤的不斷擴展,春秋五霸的局面被打破,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時代出現了,戰國時代的主角是戰國七雄,他們分別是:西嬴姓秦國,東田姓齊國,中原三晉(趙國、魏國、韓國),南羋姓楚國,北姬姓燕國。

當然還有一些配角,比如宋,衛,中山,魯,滕,鄒、巴,蜀,越等等。

此時的東周已經名存實亡,連共主的地位也不被承認,公元前256年,秦國攻打周城邑,而最後一任周郝王也於當年去世,周王朝正式成為歷史名詞。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來歷

秦國,在春秋秦穆公時代,秦國曾短暫輝煌過,不過畢竟地處邊緣,發展也相對落後,直到秦孝公即位後採取商鞅變法,秦國才逐步發展強大,併成為了最終勝利者。

齊國,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公元前391年,大臣田和廢掉齊國君,自立為諸侯。田氏立國後,齊國迅速強大,一直保持著強盛地位,齊國是最後一個被秦國所滅的國家。

趙國、魏國、韓國都源於晉國,趙國最強盛的時期是趙武靈王,為了抵禦匈奴,趙武靈王運用“胡服騎射”改革武裝,提升了戰力。而經過著名的長平之戰後,趙括紙上談兵,40萬趙國軍人被活埋,從此趙國一蹶不振。

魏國特別重視文化的發展,魏文侯特地請來了孔子的弟子子夏作為帝王師,這項工程影響力深遠,魏國成為一時的國際文化中心,稱霸百年。

韓國國土面積在七國之中最小,屢遭欺凌,也是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楚國延續了春秋時代的霸權,戰國時期比較出名的人物是屈原。關於他的故事以後再說。

燕國是周武王時期的封建國,直到戰國中期才發展強大,最鼎盛的時期是燕昭王時代,當時的燕國人才濟濟,軍力雄厚,還差點就滅了齊國。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再到秦王朝天下一統,這段時間雖然是一個禮崩樂壞,天下紛亂的局面,但是這段時間卻是我中華文明承前啟後的大舞臺,從春秋到戰國,前前後後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孫臏、龐涓、廉頗、藺相如、孟嘗君、荊軻等等,也迸發出思想文化上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大格局,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的學術產生。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是舊制度、舊統治秩序的終結,是新制度、新統治秩序的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