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最新更新的5項新冠肺炎相關胃腸道研究

聚焦:最新更新的5項新冠肺炎相關胃腸道研究

聚焦:最新更新的5項新冠肺炎相關胃腸道研究

4 月 20 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分別關注:新冠肺炎,胃腸症狀,IBD,腸道免疫,巨噬細胞,寄生蟲感染,多發性硬化,英夫利昔單抗。

南京醫科大學:腸道ACE2高表達可能介導新冠肺炎患者的胃腸道症狀

Gastroenterology——[19.233]

① 發熱是COVID-19患者最常見的症狀,5.13%的湖北患者及3.34%的外地患者分別具有消化道症狀;② ACE2在多種組織普遍表達,但腸道中表達量和活性都較高,在肺中表達較少;③ 腸道細胞系中ACE2的表達顯著高於肺細胞系,而結腸組織中ACE2在上皮細胞中表達顯著高於基質細胞;④ 在小鼠中,ACE2富集於小鼠腸道上皮細胞中;⑤ 對ACE2通路的33個基因進行分析發現,ACE2通路與7種腸道、腎臟相關表型之間沒有顯著的遺傳關聯,但與腎病綜合徵可能存在關聯。

【主編評語】

南京醫科大學的王美林團隊與張正東團隊在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多個數據庫分析了不同組織及細胞中病毒受體——ACE2的表達,發現腸道中的ACE2表達量高於其它組織,可能介導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胃腸道症狀。(@szx)

【原文信息】

Multi-omics Evalu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and Othe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RS-CoV-2 and COVID-19

2020-03-28, doi: 10.1053/j.gastro.2020.03.045

中山六院: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胃腸道症狀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12.856]

① 納入來自非武漢地區的14個醫院的230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位年齡47.5歲;② 21%的患者出現腹瀉,相比於未出現腹瀉的患者,腹瀉患者的年齡更大,且患有並存病的風險更高;③ 隨著疫情進展,後期入院的患者中,出現腹瀉的比例更高(43% vs. 19%);④ 在校正年齡、性別及並存症後,相比於未出現腹瀉的患者,腹瀉患者的肺炎症狀更為嚴重,需要呼吸機支持或重症監護的比例更高。

【主編評語】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的朱立新團隊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發表的一項回顧性研究,對230名非武漢地區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出現腹瀉的患者中,肺炎症狀更為嚴重,重症比例更高。(@szx)

【原文信息】

Enteric involvement in hospitalised patients with COVID-19 outside Wuhan

2020-04-15, doi: 10.1016/S2468-1253(20)30118-7

美國疫情中,胃腸道症狀與新冠肺炎的關聯

Gastroenterology——[19.233]

① 納入278名新冠肺炎患者及238名非新冠肺炎對照,隨訪5-18天(中位隨訪8天);② 有胃腸道症狀的患者新冠病毒陽性的比例為61%,顯著高於無胃腸道症狀患者的39%;③ 胃腸道症狀的存在與新冠病毒陽性風險增加70%相關,另外,BMI增加也與新冠病毒陽性風險相關;④ 在新冠肺炎患者中,35%具有胃腸道症狀;⑤ 隨訪期間,相比於無胃腸道症狀的新冠肺炎患者,具有胃腸道症狀的新冠肺炎患者進ICU的比例及死亡率更低。

【主編評語】

來自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一項關於新冠肺炎的病例-對照研究,對美國的278名新冠肺炎患者及238名對照進行對比後發現,胃腸道症狀與新冠肺炎風險增加相關,而具有胃腸道症狀的新冠肺炎患者進入ICU的風險及死亡率更低。(@szx)

【原文信息】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COVID-19: Case-Control Study from the United States

2020-04-08, doi: 10.1053/j.gastro.2020.04.017

新冠肺炎期間對IBD患者的管理

Gastroenterology——[19.233]

① IBD患者感染新冠病毒或發展出新冠肺炎的風險並未增加,手術治療不會增加新冠肺炎風險;② 為了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可減少或停止使用強的松,但不應減少或停止使用其它藥物;③ 接受TNF拮抗劑+免疫調節劑合併治療的患者是否應減少或停止免疫調節劑的使用並不確定,但已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或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應停止免疫調節劑的使用;④ 可推遲非必要的內鏡檢查;⑤ 處於臨床試驗期間的患者應繼續試驗,除非其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或確診新冠肺炎。

【主編評語】

國際IBD研究組織(IOIBD)是一個由來自26個國家的89名專家組成的組織,在最近的新冠肺炎流行期間,IOIBD召開了2次會議,以討論如何在疫情期間對IBD患者進行治療與管理。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了這兩次會議的討論結果,並對會議期間專家達成一致的幾項聲明進行了總結。(@szx)

【原文信息】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Meeting

2020-03-31, doi: 10.1053/j.gastro.2020.04.002

一名潰瘍性結腸炎+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案例

Gut——[17.943]

① 一名有著3年潰瘍性結腸炎病史並使用美沙拉嗪進行維持治療的80歲女性患者嚴重複發;② 前3天,患者接受靜脈注射甲基強的松龍治療,病情有所好轉,後發熱至39℃並出現乾咳症狀,被確診為COVID-19;③ 患者開始接受無創通氣,配合洛必那韋/利托那韋和氯喹治療,同時口服強的松以替代靜脈注射甲基強的松龍;④ 在最初的緩解後,患者的情況開始惡化,在入院14天后死亡。⑤ 疫情期間,IBD患者就診最好先進行新冠病毒檢測,排除COVID-19再進行治療。

【主編評語】

COVID-19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年齡和基礎病有關,但缺乏IBD患者感染COVID-19的臨床研究。來自Gut上發表的一個案例分析,報道了一例因COVID-19而死亡的重症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情況,並基於此案例對COVID-19疫情期間如何對IBD患者急性治療與管理提出了建議。(@szx)

【原文信息】

A fatal case of COVID-19 pneumonia occurring in a patient with severe acute ulcerative colitis

2020-04-03, doi: 10.1136/gutjnl-2020-321183

Science子刊:特定腸道巨噬細胞,促進針對病原體的免疫應答

Science Immunology——[10.551]

① 在沙門氏菌感染的結腸炎小鼠模型中,鑑定出CX3CR1+ MP為最常見的炎症細胞類型;② CXC3CR1+ MP可分為3類,其中包括一類粘膜駐留性的CXCL13+ CX3CR1高表達巨噬細胞;③ 相比於樹突細胞,腸道CX3CR1+ 巨噬細胞誘導沙門氏菌特異性IgA的能力更強;④ 粘膜駐留性CXCL13+ CX3CR1高表達巨噬細胞可在沙門氏菌入侵的位點作為抗原呈遞細胞,招募並活化CD4+ T細胞及B細胞,隨後促進三級淋巴結構的形成及局部沙門氏菌特異性IgA應答。

【主編評語】

腸道中的單核吞噬細胞(MP)由樹突細胞與巨噬細胞組成,在免疫應答起始及炎症控制中發揮重要作用。Science Immun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在沙門氏菌感染的結腸炎小鼠模型中,鑑定出了一類粘膜駐留性巨噬細胞——CXCL13+ CX3CR1高表達巨噬細胞,可在沙門氏菌入侵的位點處促進三級淋巴結構的形成,並誘導沙門氏菌特異性IgA應答。(@szx)

【原文信息】

Gut-resident CX3CR1hi macrophages induce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and IgA response in situ

2020-04-10, doi: 10.1126/sciimmunol.aax0062

分析寄生蟲感染後的腸道免疫應答的新方法

eLife——[7.551]

① 蠕蟲感染導致小鼠產生強烈的抗寄生蟲2型免疫反應,誘導粘液產生、組織重塑和免疫細胞浸潤,這導致從蠕蟲感染的腸道中分離單細胞非常困難;② 對標準化腸道消化方案進行優化,成功地從嚴重感染的十二指腸中分離出數百萬個免疫細胞;③ 高維光譜流式細胞儀和共聚焦顯微鏡分析發現這些細胞可基本代表腸道免疫反應的特徵;④ 蠕蟲感染導致感染組織的外肌層產生強烈的炎症反應,但在引流淋巴結沒有,表明炎症發生具有感染組織特異性。

【主編評語】

來自eLife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對標準化流程進行優化,開發了一種從寄生蟲感染後的小鼠腸道中分離單細胞的新方法,利用該方法從感染後的十二指腸中分離出的數百萬個免疫細胞可較精確地反映寄生蟲感染後的腸道免疫應答。(@szx)

【原文信息】

High-dimensional analysis of intestinal immune cells during helminth infection

2020-02-11, doi: 10.7554/eLife.51678

多發性硬化患者的不同臨床表型與腸道菌群變化相關

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4.656]

① 對98名多發性硬化患者及120名健康人的糞便菌群進行對比分析;② 根據臨床表型可將患者分為5類,其中3類為復發緩解型:未接受治療(RRMS_U)、未接受治療且採樣期間復發(RRMS_R)、接受干擾素治療(RRMS_I),另2類胃原發進展型(PPMS)及溫和型(BMS);③ RRMS_R患者及RRMS_I患者的菌群豐富度低於BMS患者及PPMS患者;④ 腸型與患者的臨床表型相關;⑤ Butyricicoccus的丰度在不同臨床表型的患者中有所差異,並與疾病症狀呈負相關。

【主編評語】

多發性硬化是一種異質性的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可能具有不同的臨床表型。一些研究報道了多發性硬化患者的腸道菌群變化,但不同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不同臨床表型的多發性硬化患者之間的腸道菌群豐富度、組成及腸型存在差異,提示在研究多發性硬化患者的菌群時,應考慮臨床表型對菌群的影響。(@szx)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ome variation is associated to Multiple Sclerosis phenotypic subtypes

2020-03-12, doi: 10.1002/acn3.51004

預測英夫利昔單抗對IBD療效的潛在生物標誌物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7.958]

① 納入41名IBD患者(過去半年內未接受過生物製劑治療)及10名健康人;② 在干預開始前,收集患者與健康人的PBMC並用LPS刺激,干預開始後,患者接受英夫利昔單抗注射治療;③ 相比於對英夫利昔單抗不應答的患者,應答患者的PBMC產生的TNF及IL-6顯著升高;④ 將刺激後的PBMC產生的TNF閾值設置為500 pg/mL,可以82%的靈敏度及78%的特異性區分出應答患者與不應答患者;⑤ 在克羅恩病患者中,該閾值的靈敏度及特異性可達100%及82%。

【主編評語】

部分IBD患者對英夫利昔單抗等抗TNF藥物的治療無應答,目前尚無生物標誌物用於鑑定可對抗TNF治療產生應答的患者。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發表的一項前瞻性研究,分離IBD患者治療前的PBMC並用LPS刺激,發現PBMC產生的TNF水平可以較高的靈敏度及特異性預測患者對英夫利昔單抗的應答。(@szx)

【原文信息】

Level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Production by Stimulate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Response of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to Infliximab

2020-04-06, doi: 10.1016/j.cgh.2020.03.066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愛的抉擇,szx,Erin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4-20 | 吃啥做啥能防癌?最近多項研究啟發巨大!

04-19 | 為啥要少吃鹽?不止保護心血管那麼簡單

04-18 | 25分綜述詳解:除了三大營養素,精準減肥還靠啥?

04-17 | 菌群未來在哪裡?Cell和Nature子刊重磅論述

04-16 | Nature連發三篇,聚焦嬰兒腸道/膽汁酸/腸腦軸

04-15 | 中國農大重大突破登上Gut:產毒腸道菌群或促腎衰竭

04-14 | 肥胖如何破壞腸屏障?關鍵酶被鎖定!

04-13 | 海內外中國學者攜手突破,納米疫苗或助力大腸癌治療

04-12 | 飲用水中的學問:探秘飲水中的抗生素和菌群

04-11 | 多管齊下,戰勝抗生素耐藥性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