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建議家長朋友學習心理學的兩點原因!

我不建議家長朋友學習心理學的兩點原因!

之前聽我一位朋友跟我很自豪的介紹這些年她學心理學所花的錢都夠在北京買一套房子,但我聽著覺得她學偏了。

都說現在是育兒焦慮時代,家長朋友們為了緩解自身焦慮都很熱衷於學習,尤其是學習心理學,但是我卻不建議家長朋友花過多時間學習心理學。你可能會問那張老師怎麼自己還是學心理學的?主要是兩個原因我不建議家長朋友盲目的學習心理學,下邊容我給家長朋友們慢慢道來。

第一個原因是學習心理學週期太長而且有些人就算學一輩子也可能到頭來也弄不清楚什麼是心理學和心理諮詢。以我自己為例,時光荏苒,一轉眼我發現自己與心理學已經打了17年的照面。你說時間不長但也不短,我是把最好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心理學,選擇了一條

跟自己過不去的路,直到現在依然覺得自己問題一大堆。

回頭看看現在依然堅持從事心理學工作的大學本科同學已然不多了,而堅持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就更少了。現在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大多數人都不是心理學科班出身的,這對整個社會來說其實是蠻危險的事情,當然並不是說科班出身就都能做好心理諮詢。行外的朋友大都以為學習心理學的人自然都是心理諮詢師專家,其實心理學和心理諮詢不是一碼事。心理學是搞的是理論研究,心理諮詢是心理學的應用之一。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心理學是內功,心理諮詢技術是外功,內外兼修才能做好心理諮詢。

這個修煉的過程是比較漫長的,而且還跟個人悟性和“明”師指點有關,國內一些人學習沒幾天考了個諮詢師證就敢上崗我看的都害怕!因此對於家長朋友除非你喜歡心理學那麼可以當個愛好學習是沒問題,畢竟誰都需要面對自己的內心,如果想解決孩子教育問題那真不如找“明”師諮詢來得快,畢竟孩子的成長不等人。

什麼是“明”師?真正明白心理學和懂得心理諮詢的諮詢師是“明”師,這個跟有名的名師是不一樣的。當下的名師們大多為了在眾多諮詢師中出類拔萃於是努力適應大眾的口味,個人面目早已經變得慣於“投其所好”,喧囂於塵上自然已經不能再靜下心來踏踏實實的做諮詢了。

我不建議家長朋友學習心理學的兩點原因!

繼續回到教育孩子這個事情上來,其實心理諮詢師跟爸媽做的工作特別相似,都是幫助人成長,爸媽們不用花大量時間學習系統的心理學只需要掌握其中一些要點就足夠對付自家孩子了。優秀諮詢師用一個小時就能夠讀懂孩子,而有些家長用了十幾年也搞不清楚孩子。這裡我想把諮詢師讀懂孩子的關鍵技巧分享給家長朋友們。這也是我不建議家長花大量時間學習心理學的原因之二:花大量時間學習沒用的理論容易誤導家長耽誤孩子,家長朋友最需要的是把握心理諮詢的一個關鍵技術就可以了。

心理諮詢師讀懂孩子的關鍵技巧就是“同理心”三個字,也可以通俗的解釋為“理解”來訪者或者孩子。只是這個同理心跟我們通常所認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三個字大家都認識但要真正做到是有難度的,這個不是因為我讀的書和家長朋友讀的書不一樣,而是因為這是一個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掌握的能力!

對於心理諮詢師而言如果不能夠很好的“同理”來訪者,那他的諮詢一開始就已失敗了;家長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家長不能夠真正的理解孩子,那麼你學再多的教育方法和心理學也是沒用的。來訪者(心理諮詢中對來諮詢的客戶的專業稱謂)看不慣諮詢師這個諮詢還有戲,但如果諮詢師看不慣來訪者這個諮詢基本就得“轉介”,因為他做不到同理心諮詢註定失敗。同樣孩子如果看不慣家長沒有關係,孩子問題還有救,但如果家長看不慣孩子那麼你的教育註定是起反作用的。

同理心是家長朋友真正讀懂孩子的關鍵鑰匙,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把它專門作為系統的家長培訓的內容。他還寫了一本《父母效能訓練》的書我也推薦給家長朋友們,在國內也有著相關的培訓只是不知道功力和水平如何了。我覺得這個培訓是要比正面管教好很多的,“好”在它集中把握了家庭教育的基礎。

我不建議家長朋友學習心理學的兩點原因!

我的這些年家庭心理諮詢經歷告訴我家長缺乏同理心那麼就是學習一百年心理學也沒用,而且就算是心理學泰斗如果做不到同理心你的學問再高也只會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如何在教育孩子中用好同理心這個技術呢?我先給大家舉一個最近發生的小例子。前段時間孩子奶奶從老家寄過來一些海蠣,我是從小就很喜歡吃,即使小時候我家是自己養殖海蠣我也沒有因此吃膩吃傷,但我發現兒子並不喜歡吃海蠣。從我的角度我是無法理解這麼好吃的東西為什麼孩子不喜歡,也沒有什麼科學的解讀能夠幫我搞清楚其中緣由。我本可以從各個角度去給孩子說明吃海蠣的好處努力說服他吃,但是我沒有這麼去做。我只是跟孩子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愛吃的和不愛吃,愛吃的就多吃點不愛吃的就少吃點”,很有意思的是孩子時常會出於給我“面子”吃幾口他不愛吃的食物。

從孩子“偏食”這個事情看家長對孩子的同理心修煉所需要邁過的第一道難關就是:

放下自己。我想借助兩個幼兒園小朋友關於挑食問題的對話來進一步說明。

小朋友A很好奇的問:“為什麼大人都不挑食呢?”

小朋友B很平淡的回答到:“因為大人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啊”

為什麼我不建議家長學習心理學?就因為有些家長學了一堆的心理學課程但是從始至終都不知道如何放下自己,自然就做不到從孩子角度看問題,學的越多把自己和孩子搞的越疲憊最後的結論就是孩子沒救了!(這是家長典型的育兒習得性無助)

平心而論,放下自己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家長以為自己放下了其實都沒放下,放下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你覺得輕鬆,孩子也覺得快樂而且成長的更好。放下自己為什麼難呢?這就好比一個運動員自己即是裁判又是參加比賽的運動員,你說自己能夠做到客觀公平,誰會信呢!我身邊不少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朋友都放不下自己何況家長朋友,雖然說當局者迷但是我在諮詢中發現經過恰當的引導很多家長都是能夠做到放下自己的。除了藉助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家長朋友在日常中也可以用另外一個方法來幫助自己更好的放下自己認識孩子。

我不建議家長朋友學習心理學的兩點原因!

我發現有一個心理現象就是人在與自己所欣賞認可的他人相處時更容易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受到這一點啟發,我覺家長朋友可以在家堅持每天都做一個練習:

欣賞孩子。剛開始你可能會對那個被你認為無可救藥的孩子無法做到欣賞,我建議家長朋友可以從每天寫下三個孩子的優點這個小練習著手改變,如果實在寫不出來不妨先畫三個圓圈,只有開始了堅持幾天後邊就會有奇蹟發生。一旦你對孩子的態度改變了,孩子是能夠很敏感的感受出來的,到時你就會很神奇的發現孩子說的話你愛聽了,你說的話孩子也樂於接受了。我不是瞎說的,這種變化有心理學的實驗支持也有我自己心理諮詢的實踐驗證。正因為我對孩子們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欣賞,那些問題孩子們幾乎在我這都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成長力量進而做出改變,所以你會發現心理諮詢師這個活原來也挺好乾。

家長態度改變真的會有這種神奇力量?我給家長朋友們介紹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的實驗。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學生名單裡隨機抽了一些孩子然後告訴學校的校長這些孩子都是很有潛力的孩子,但是又告訴校長不能把這些結果告訴學生以免影響實驗結果。因為是隨機抽取所以這些孩子裡有品學兼優的學生,也有調皮搗蛋的倒黴孩子,經過一學期的觀察發現這些孩子的期末成績都有了顯著的提升。後來進一步分析,可能原因是教師對這些孩子的態度改變了,對這些學生有了更多的積極的關注導致孩子的行為改變,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同理心是教育好孩子的基石,掌握好這個技術絕對比拿到一個心理學博士學位管用。教育孩子我之所以不建議家長朋友盲目的學心理學主要是不忍心看見家長朋友浪費時間、浪費金錢還走了冤枉路,當然有時候這也是家長朋友找不到“明師”只能自謀生路的無奈之舉我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生活中還有些家長朋友根本不懂什麼心理學但是依然把孩子教育的很好,我覺得可能是他們的家風裡面本身就傳承著能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溫暖孩子的同理心的力量。

最後,大家有更多教育孩子與心理學學習和應用的經歷也歡迎留言一起學習探討。

關於我:二娃奶爸,資深心理諮詢師,“心”時代用心分享育兒心理密碼,歡迎關注#家庭心理學張老師#,與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