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財險“踩雷”信用保證保險業務 成本率居高不下財險公司風控不足

信用保證保險有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按理說是好的發展機會,但保險公司傳統上在信用風險識別、管理方面的數據與能力積累不夠,面對市場需求又有些有心無力。

又一家“踩雷”!4月17日,中華財險收到監管罰單,其上海分公司信用保證保險新業務被暫停兩年。

從浙商財險到長安責任險,再到中華財險的通報和罰單,對快速發展的信用保證保險是一個警示和反思。一方面,信用保證保險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風控能力和模型手段不足,也讓信用保證保險頻頻“踩雷”。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9年,財險公司保證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843.65億元,同比增長30.80%,業務佔比7.24%。

保證保險頻繁踩雷

2019年5月以來,中華財險保證保險投訴集中爆發。

究其原因,4月16日,銀保監會通報顯示,中華財險上海分公司在承保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信用貸款保證保險業務中,未在收到消費者理賠申請後告知消費者理賠程序和所需材料,也未在合同約定時間內作出是否賠償的核定;不符合互聯網金融相關規定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開展信用貸款保證保險業務;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准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

4月17日,上海銀保監局發佈行政處罰決定書,中華財險上海分公司因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准的保險條款、委託未取得合法資格的機構從事保險銷售活動的違法違規行為,機構被罰80萬元並停止接受信用保證保險新業務2年,兩位相關負責人分別被警告並處20萬元罰款。

事實上,“踩雷”信用保證保險的不止中華財險,浙商財險、長安責任險皆是前車之鑑。

2018年1月,浙商財險因未按規定辦理再保險、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准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及保險費率、未按規定提取準備金、聘任不具有任職資格的人員以及內控管理未形成有效風險控制等違法違規行為,被原保監會對其及相關責任人作出共計202萬元的罰款,並責令停止接受保證保險新業務共1年。

2019年1月,長安責任險被銀保監會責令增加資本金,完成增資擴股工作;總公司及分支機構停止接受除車險和責任險以外的新業務(包括直接保險業務和再保險分入業務);停止增設分支機構。

浙商財險主要因“踩雷”僑興私募債,長安責任險的原因大抵相同。根據長安責任險的解釋,2018年以來,在去槓桿等金融調控政策的大背景下,社會融資的信用明顯緊縮,公司部分客戶現金流受到影響,逾期還款有所上升,公司按照保險合同進行賠款墊付。2018年三季度,公司本著謹慎評估、審慎反映業務風險的原則,對相關業務進行風險評估,計提了減值準備及準備金約4億元。

最終,浙商財險、長安責任險分別於2017年9月、2019年9月增資成功,才長舒了一口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儁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年來財險公司非車險業務發展較快,其中尤以信用保證保險較為突出。信用保證保險的風險與經濟週期、經濟環境變化相關,這類風險具有一定外溢性和傳導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加之網貸政策收緊,風險會傳導至保險公司,如果保險公司不具備相應風控能力,可能面臨嚴重虧損。

對此,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表示認同。他表示,目前市場上很多出問題的信用保證保險,多是保險公司與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合作,客戶與業務來自互聯網場景,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不足,風控能力、模型手段也跟不上,甚至有些業務近似於“裸奔”。因此,去年以來的監管清理整頓互聯網金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以及今年的疫情影響,使得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爆雷”不斷顯現。

承保虧損加劇

信用保證保險的隱憂在上市保險公司的年報中亦可窺見。

2018年,人保財險信用保證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15.75億元,承保利潤1.85億元,綜合成本率96.9%;2019年,其信用保證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雖達227.63億元,但承保虧損高達28.84億元,綜合成本率也在各險種中高居榜首,達到121.7%。

其中,人保財險227.63億元的信用保證險中,非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約有17億元,融資性信用保證險約有210億元。

在中國人保2019年業績發佈會上,人保財險副總裁沈東解釋稱,這主要是受到融資性信用保證險的影響。社會信用風險上行,導致融資類信用保證險賠付快速增長,費用率也相對較高。同時,融資性信用保證險是先賠後追,追償的收入入賬相對滯後,業務會表現出賠付率先高後低的特徵,特別是在業務快速發展的情況下。

所謂融資性保證保險,主要包括個人消費類的借款履約保證保險、汽車金融履約、政銀保、銀行商業貸款保證、互聯網金融平臺貸款保證、信用卡統保等細分業務。

2019年12月,銀保監會下發《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監管辦法(徵求意見稿)》,擬對2017年發佈的《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進行全面修訂。其中,《徵求意見稿》將信保業務進一步劃分為“融資性信保業務”以及“非融資性信保業務”,並對前者提出了更高的監管要求。

沈東坦言,受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行業、企業、居民的財務狀況將受到影響,償債能力減弱,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風險管控壓力或將持續加大。

周瑾表示,從市場需求角度看,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的需求旺盛。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信用等級不高,銀行等信貸機構希望第三方提供增信;另一方面,諸多消費金融場景,互聯網金融機構及資金提供方也希望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共同承擔風險。因此,保險公司在信用保證保險領域是不缺市場的,信用保證保險也有利於促進融資市場完善。

但周瑾強調,從保險公司信用保證保險拓展的角度看,重點在於風險管理能力和業務選擇策略,只有具備強大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控制措施,才能從大量的市場需求中過濾掉欺詐類客戶,選擇符合自身風險偏好的業務,才能確定相應的風險對價以獲得風險補償。

此外,平安產險保證保險保費收入從2018年的330.12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347.0億元,賠款支出從137.89億元增長到183.07億元,承保利潤從22.05億元下降到15.52億元。

太保產險保證保險業務收入從2018年的35.0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56.16億元,承保利潤從2.56億元下降到1.25億元,綜合成本率從84.2%增長到95.5%。

一位財險公司業務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一些債務風險暴露的情況下,這類險種蘊含的風險較大,對市場主體的風控要求較高。對於不具備風控能力的保險公司,建議審慎介入相關業務。”

做好風控是關鍵

在發展信用保證保險業務上,財險公司面臨著兩難抉擇。

朱儁生表示,目前車險業務增速明顯下降,而非車險業務外部信用環境欠佳,這對風險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財險公司面對業務增長的壓力,追求信用保證保險擴大規模,但風控並沒有做好,費率也沒跟上。信用保證保險面對的是信用風險,而且通常是銀行選擇不做的企業,才需要保險增信。銀保監會對信用保證保險的風險高度關注,還發布了相關征求意見稿。保險公司追求業務規模沒錯,但要以風控能力為前提,審慎經營,嚴格審貸。

周瑾稱,一方面,車險業務壓力重重,亟需大力發展非車險業務,信用保證保險有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按理說是好的發展機會;但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傳統上在信用風險識別、管理方面的數據與能力積累不夠,面對市場需求又有點有心無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信用保證保險的風控至關重要。周瑾指出,總體來看要從被動風控轉為主動風控。第一是要掌握數據主動權,必須獲得客戶真實、完整的數據;第二是利用多方數據,包括人行徵信數據,工商、稅務、市政以及其他外部數據源,對客戶的風險畫像進行全面勾畫;第三是建立自己的風控模型,即便針對合作平臺已經篩選並做過風控的客戶,保險公司也要有自己的風控邏輯和模型,並基於自身風險偏好選擇業務;第四是堅持風險共擔與風險定價,與合作方要共擔風險,避免“扛雷”,並基於業務的風險水平來區別定價,以獲得足夠的風險對價。

眾安在線CEO姜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019年,眾安在線以審慎的態度發展消費金融業務,並縮減了消費金融的業務規模,尤其是在與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時大幅提高了准入門檻,以控制宏觀經濟下行帶來的逾期風險。“眾安在線將會遵守監管規定,並運用大數據、AI技術進行篩選,謹慎發展消費金融,與頭部優質平臺合作。”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