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復仇心不死,宦官當道國不寧,悲哉我大秦,實不該二世而亡

人壽有長短,國運有盛衰。每個朝代的興盛與衰亡都有其自己的運數。在華夏這片土地的幾千年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朝代更替,經歷了幾十個。國祚長者傳承百年不斷,國祚短者則一世即亡。每個朝代都有它鼎盛時期的繁華,也必然有走向衰敗後的落寞,或亡於天災,或亡於人禍,不盡相同。

雖說國運這種東西,總是盛極而衰,而後被另一個崛起的政權所取代,如此方不違天理,但歷史總是耐人尋味,令人深思的,總有一些看起來不該亡而亡的朝代被湮滅,也會有一些本不昏庸卻被趕下皇位做了亡國之君的帝王,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六國復仇心不死,宦官當道國不寧,悲哉我大秦,實不該二世而亡

提起那些亡國之君,最出眾的莫不過夏桀,商湯,秦二世,漢獻帝,隋煬帝等等,這些帝王可謂是家喻戶曉,雖不說流芳百世,卻也做了個遺臭萬年。夏商周歷史太過於久遠,我們不予考究,就先從秦二世胡亥說起吧。世人皆知,始皇帝嬴政踏八荒,掃六合,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建立中華歷史上首個大一統王朝,功蓋千古,故而自稱始皇帝,本想著大秦江山能千秋萬世的傳承下去,殊不知秦帝國二世而亡,辜負了始皇帝的英雄氣概。然世人皆以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皆因胡亥殺世子扶蘇取而代之,即得帝位卻又不思進取,不理朝政,寧做昏庸之主而亡了大秦,卻不知胡亥只做了三年皇帝,皇位還沒坐穩就被趙高逼得自殺了。自殺後還不得以帝王之禮下葬,而是以黔首(即百姓,因為秦朝崇尚穿黑衣)的禮節埋葬了他,墓地在杜南(今西安西南)的宜春苑中。

六國復仇心不死,宦官當道國不寧,悲哉我大秦,實不該二世而亡

關於秦朝的滅亡,《史記》裡面這樣記載,在秦始皇嬴政死後,秦二世胡亥夥同宦官趙高,李斯擅自篡改了之前秦始皇的遺詔,逼死了秦始皇的長子——扶蘇,也就是自己的哥哥,然後登上王位。登基後昏庸無道,貪玩享樂,最後導致天下大亂,大澤鄉陳勝,吳廣起義,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六國復仇心不死,宦官當道國不寧,悲哉我大秦,實不該二世而亡

我們來看下史書所記載的胡亥得皇位得益於李斯與趙高,那李斯與趙高為何要助胡亥奪得皇位,且是冒著大不韙的風險篡改遺詔,並殺死了公子扶蘇。要知道歷朝歷代每一個帝王之間的政權交替,總是伴隨著廟堂之上的一波大換血,秦始皇欽定的繼承人,公子扶蘇那是極其聰穎的一個人,且蒙家軍是權力支持扶蘇坐上皇位的,那再看李斯和趙高,一個文官,一個宦官,秦始皇在的時候尚可平衡三者之間的利益,那始皇帝死後,這三股勢力必然是要有一場血雨腥風的。李斯和趙高都清楚,手握軍權的蒙家,等到扶蘇即為之後,他們玩不可能是蒙家軍的對手,為了自保,他們也只能找一位跟自己親近且聽話的人來繼承皇位。

六國復仇心不死,宦官當道國不寧,悲哉我大秦,實不該二世而亡

所以李斯和趙高在秦始皇死後,秘不發喪,直到到了咸陽之後,才假傳了遺詔,先是立胡亥為皇帝得了正統,再逼死扶蘇,斷了蒙家軍的念想,蒙家軍世代忠良,萬不可能反了大秦的,殺了他們支持的扶蘇,他們也就沒有起兵的道理了。或許後來秦朝滅亡時扶蘇在北方的二十萬親信部隊不願發兵拯救也是由此而起的吧。

六國復仇心不死,宦官當道國不寧,悲哉我大秦,實不該二世而亡

胡亥登上皇位之後,手裡沒兵沒權,文官以李斯為首,宦官又在趙高手中,其實胡亥這個皇帝做的就像傀儡一樣,手中沒有絲毫的權力,他自己可能也清楚,自己就是一個傀儡,在趙高指鹿為馬的時候,他應該就明白了朝政大事做不得主,索性就不上朝,任由趙高這個宦官打理。可以說始皇帝死後,大秦已經不是他的大秦了,落在了一個宦官手中。

六國復仇心不死,宦官當道國不寧,悲哉我大秦,實不該二世而亡

再看秦朝的滅亡路,始皇帝在時,六國貴族紛紛不見蹤跡,農民也沒有什麼起義之說,二世即位僅三年,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就迅速土崩瓦解,走向滅亡。三年的時間裡到處都在起義,各路諸侯揭竿而起,其中以六國王族的後代勢力最為龐大。為何會如此,秦滅六國剛過去十幾年,秦始皇就撒手而去,繼任的胡亥不被軍隊支持,又沒有實權,朝政把持在宦官和文官手中,他們又哪裡懂得安邦治國。六國後人復國之心不死,雖說忘了國,但他們無時不在做著復國的大夢,就這樣抱著復仇的心理全國各地都颳起了一股造反的風氣。

六國復仇心不死,宦官當道國不寧,悲哉我大秦,實不該二世而亡

不是胡亥昏庸,實在是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才統治了十三年就撒手而去,六國王族亡秦之心不死,沒有早立扶蘇為世子,又被奸臣當道,胡亥僅僅做了三年皇帝,屁股還沒做熱,權力還沒有從大臣的手中奪回來就被滅國了。若是秦始皇能再多活個幾年,若是胡亥能在始皇帝死之前培養一批自己的勢力,那胡亥就是在昏庸,在強秦鼎盛之後,做個守成之君還是綽綽有餘的,也不要至於屁股還沒坐熱就丟了大秦的江山。可歷史就是這麼耐人尋味,歷史就是歷史,從來不存在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