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是因為張角的太平道而亡國嗎?

紅星照耀神州


漢靈帝建寧時期,鉅鹿人張角因得於吉等人所傳《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受到啟發,創立了太平道。後經張角、張梁、張寶三兄弟以法術、咒語為人醫病的名義傳教,名聲越來越大,最後信眾高達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等全國八大州。

史稱"病者頗愈,百姓向之","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接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

張角見信徒越來越多,便對信眾實行軍事化管理,把信眾按地域劃分為三十六"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張角自稱"大賢良師",每方推一個領袖,直接聽命於張角。

時機成熟後,張角與其弟張寶、張梁,分別改稱"天公將軍"、"地公將軍"和"人公將軍",將宗教團體轉變成了軍事組織。

中平元年(184年),張角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號召太平道信徒集體起義,推翻腐敗的東漢王朝。

起義者"皆著黃巾為標幟,時人謂黃巾"。

黃巾從起義到最後被剿滅雖然只有十個月時間,但卻"八州併發,焰炎絳天",很快席捲全國,嚴重動搖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大平道引發的黃巾起義嚴重動搖東漢王朝的國本,加速了東漢王朝走向衰亡,但卻並不是造成東漢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一般來講,東漢王朝覆滅根本原因,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政治腐敗。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建立東漢王朝,後歷經明帝、章帝、和帝,分別開創了光武中興 ,明章之治 ,永元之隆 三個盛世,東漢進入全盛時期。

東漢共有13個帝王,中後期10位全部是娃娃皇帝,平均年齡才8.7歲,最小的漢殤帝劉隆才出生3個月,病死的11帝,有2個被毒殺。

東漢哲學家王符說:“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娃娃皇帝當做不能執掌朝政,造成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專政20多年的跋扈將軍梁冀就是這樣出來的。

清代趙翼也評說道:

“東漢多女主臨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小皇帝成年後了親政,又重用宦官打擊外戚,再加上士族黨爭,形成了外戚、宦官、黨人這三個集團的死循環,互相傾軋,使皇權旁落,朝政日益腐敗。

特別是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更是昏庸無道、橫徵暴斂、賣官鬻爵,朝政混亂不堪,帝國統治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感嘆: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長期的朝廷內鬥,導致國庫空虛,中央對地方有控制力日漸虛弱,以至於爆發黃巾起義後,中央根本無力平叛,不得不利用地方勢力。

二是豪強並立。

東漢中後期,由於忙於內鬥,朝政腐敗鬆弛,外戚、宦官和士族為壯大自己的實力,紛紛染指地方,培植自己家族的勢力。

歷史學家余英時曾經評說:“為家族置產的思想,在當時甚為普遍”。

土地兼併的出現,造成地方豪強勢力逐漸坐大。他們不僅擁有自己的武裝,更是大肆兼併土地,殘酷壓榨農民,大量的小資產階級和農民淪為奴隸,階級矛盾已經激化。

土地兼併的直接後果,就是造成大量流民的產生,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負,更引發社會動盪,為大平道發展信眾創造了機會。

特別是黃巾起義後,靈帝急於鎮壓起義,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改郡縣制為州牧制,允許各州郡自行募兵,獨立擁有地方軍政大權,直接導致地方軍閥擁兵自重。這就是所謂的“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許多軍閥憑藉征剿黃巾,迅速坐大,並逐步開始與皇權對立,形成了獨霸一方的諸侯。

許多地方強豪,也憑藉私人武裝,在黃巾起義後,形成了割據一方的獨立勢力。

靈帝火上澆油的這招,無異於飲鴆止渴,使得中央失去對地方的節制,地方勢力更加強大,開始覬覦國家神器,直接開啟了導致東漢覆滅的三國亂世。

三是天災頻發。

據考證,東漢末年中原大地曾遇罕見的降溫,導致淮河結冰,東海、東萊、琅琊等郡出現水井凍冰厚尺餘的現象,渤海灣也有冰封記載。

在這種極端氣候條件下,引發了全國大範圍的旱災和瘟疫,當時黃河南北災情更是嚴重,"冀州尤甚","豫州饑民死者四五",以致出現"死相枕藉"、"民相食"的慘狀。

史書記載,東漢末年全國性大瘟疫,也就是“傷寒”共爆發有10多次。

桓帝延熹九年,“今天垂異,地吐妖,人癘疫”。

由於當時朝政腐敗,陷入混亂之中,中央政權對地方掌控力減弱,國家沒有能力統一指揮協調防疫,使得瘟疫的範圍進一步擴大。

民眾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大量死亡,有的地方甚至出現絕戶的慘象。

曹植在《說疫氣》中就寫到:

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醫聖張仲景曾悲痛的寫道,其家族兩百餘口,也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瘟疫。就是在這個時候,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傷寒雜病論》這部傑出著作。

旱災和瘟疫的爆發,使百姓顆粒無收,死傷無數。在此背景下,張角的太平道,宣稱可以符水方術為免費治病,甚得人心,由此得以迅速發展壯大。

所以從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東漢王朝覆滅,既有旱災和瘟疫這樣的天災,更有政治腐敗這樣的人禍,天災無法避免,政治腐敗卻引發地方坐大,國本動搖,最是根本。

而大平道引發的黃巾之亂,則只是加速東漢王朝覆亡的導火索和助推器,拉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

以另一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記


張角是東漢末年紅巾軍起義的領袖,當時天下大亂,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鉅鹿人張角以黃帝、老子為仙師,祈求天下太平,開始傳播太平道,自尊為大賢良師,開始在各地傳道,他先後收了幾百名弟子,分佈在全國各地傳播太平道,由於太平道有為民造福的宗旨,所以響應的人很多。



經過十來年的傳播,太平道信徒達到幾十萬之眾,於是張角把這些信徒分成三十六方,由專人號領,大方有上萬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規模越來越大,各方首領稱“渠帥”,因此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組織,由於當時社會腐敗,張角在這種形式下,順勢揭竿而起,打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旗號,發動了黃巾起義。



起義之初,黃巾軍迅速的佔領了不少地方,給東漢朝廷以很大的打擊,朝廷迅速的組織軍隊進行鎮壓,在三國演義裡,我們就知道劉備就是因為鎮壓黃巾軍有功,被朝廷封官。由於東漢允許各地勢力組織人馬,鎮壓黃巾軍,黃巾軍很快就以失敗告終。畢竟農民起義沒有戰鬥經驗,也沒有合理的統一指揮,失敗在所難免。



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各地諸侯割據勢力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和壯大,如北方袁紹、袁術,江東的孫堅等。這些諸侯割據勢力的壯大,成了以後東漢滅亡的直接原因,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諸侯之間的爭鬥越演越烈,最終形成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國鼎立局面。

東漢的滅亡有其根深的歷史原因,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的根基,是東漢滅亡的催化劑,為了鎮壓黃巾軍起義,諸侯勢力增強,直接威脅了東漢政權,因此我覺得黃巾起義雖說沒有直接使東漢滅亡,但黃巾起義在東漢滅亡的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一本夏


關於漢朝滅亡的原因目西首先整理一下幾個主要的觀點也是大家普遍瞭解到的看法

第一個:在司馬光看來,因為東漢帝國後期普遍道德敗壞,導致社會出現極大問題而失敗

第二個:趙翼認為漢光武帝劉秀本身就是西漢皇室的小宗,建立的東漢就像是枯死的老樹再逢春,畢竟不會太厲害,而且因為東漢皇帝普遍短命,加上外戚專政、宦官專權,東漢就這樣子老死了。

第三個:歐陽修覺得,東漢的滅亡是因為黃巾軍起義動搖了國本。

第四個:我們中學學的教科書裡面講到的,黃巾起義。雖然和歐陽修說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描述不同,是農民階級起來反抗壓迫,直接點燃了東漢滅亡的導火索。

以上四個可以說都是真知灼見的看法,也說到了滅亡的主要因素

在這裡目西另外再補充第五種角度

瘟疫、宗教、文化三者的共同作用


根據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東漢某年出現了普遍的降溫,因為在漢武帝時期曾經砍伐黃河邊上的竹子來防堵決口,而到了曹丕的時候,他在淮河流域練兵,卻遇到了結冰現象。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東漢王朝爆發了很大的瘟疫,人口大量死亡。曹植在《說疫氣》中寫到: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有名的中醫醫聖張仲景,本來家族人口眾多,有兩百多人,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去世了三分之二,在這種情形下,張仲景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了中醫的名著《傷寒雜病論》。因此東漢時期產生了中醫裡面兩大重量級人物,神醫華佗和醫聖張仲景。

因為瘟疫的爆發,人民大量死亡,但是如果要起來造反,就要涉及到領導人如何營造輿論的問題。早在西漢時期,儒家中的今文經學派就表現出了將孔子神話,從而讓儒家宗教話的色彩,在今文經學家的描述中,孔子是黑帝的兒子,生下來就是為漢家立法的,可以稱之為人間的素王。同時這種宗教色彩濃厚的儒家還結合了陰陽五行的理論,五德始終自然也就開始流行。

在西漢末年就爆發了漢德將終的說法, 因此造成漢哀帝更受命的事情,最後演變成王莽代漢。然而王莽的統治沒有持久,劉秀憑藉小到不能再小的皇室身份建立了東漢,東漢以儒家治國,這種宗教氛圍就更加濃厚。

我們有三教九流的說法,儒釋道三家宗教的開始點應該說都是在東漢時期。

在這種濃郁的宗教氛圍下,爆發瞭如此大的瘟疫,下層的老百姓以及像張角一樣的底層知識分子,自然會想到幾百年前的陳勝王,同時用新的理論營造造反的理由,無法解決的大瘟疫似乎就預告著漢帝國的滅亡,另外張角等人又通過符水治病,以及道教的宗教思想籠絡人心。終於喊出了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句口號怎麼說都帶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和五德始終的意思。

但是張角的造反畢竟有其侷限,黃巾起義隨即被當時的精英貴族階層所鎮壓消滅,但是黃巾起義雖然被消滅掉了,黃巾起義軍並沒有被消滅,而是被各個軍閥收編,比如曹操就收編了大量的黃巾軍,那麼黃巾軍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思想,會不會影響到曹操集團的重要人物?

在曹劉爭奪天下的時候,漢皇帝的政治合法性還沒有被消除,尤其是隻有劉氏才能做皇帝的思想在當時的精英貴族階層更是流行。因此劉備才能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招兵買馬,而曹操也從沒想過要篡奪漢獻帝的位置。

曹操的想法大概是,自己做丞相操控天子即可,這很像日本天皇與將軍的關係。但是曹操死後新一輩的繼承人並沒有這種思想,以曹丕為主以及下面的謀臣們開始考慮運作五德始終的禪讓。其原因可能是供奉一個漢獻帝已經實在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並且還有一個劉備,另外曹丕比漢獻帝年輕許多,不太好像自己的父親一樣教訓皇帝。

然而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有王莽的前車之鑑,並且當時還有西蜀的劉備,在宗教氛圍非常濃厚的東漢,難免不會有人想到,另一個劉氏小小小宗會再次上演漢光武帝的事蹟。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考慮的話,雖然漢獻帝下臺了,但是劉氏代表的漢並沒有消亡,隨著諸葛亮的去世,蜀漢走向消亡,劉漢政權的實體消失殆盡。

但是劉氏和漢以及只有劉氏才能做皇帝的思想一直保存了下來,在接下來的幾百年一直流傳著“卯金刀”的預言。以至於匈奴人劉淵在建立政權後還要把自己的祖先追述到劉邦並且直接把自己的政權叫做漢。這種預言一直流傳到唐朝初年,可見劉氏為皇帝在漢朝的濃重宗教氛圍下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總結一下這一個角度,東漢濃重的宗教氛圍,在遇到大瘟疫的情況下,被張角等人利用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在平定黃巾軍的過程中,各地軍閥崛起,實質上動搖了漢皇帝的權威,進入三國時期,漢獻帝在曹丕看來失去了任何用處於是漢朝滅亡。但是在人們的觀念裡,劉漢影響實在太大,以至於延綿數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