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黃賓虹並不像評論家捧的那麼高妙,你覺得呢?

畫家正果


有評論曰:“有清一代,墨法中力爭上游者,當推石濤;至於現代,用墨精到而富有創造的數黃賓虹先生。”

黃賓虹的作品可以視為文人畫範疇,他以“集其大成”的態度全力打入文人畫的正統規範,經過一系列的蛻變,沿著傳統的自身指向不斷強化抽象意識,直至創造了獨立的東方式的準抽象藝術。

他對傳統的繪畫技法力求得到古意,重視寫生,想從外部汲取繪畫的技法與繪畫理論。他的這一藝術路徑影響了當代的很多畫家,受他藝術影響的當今名家皆稱自己畫風為“入黃出黃”。

黃賓虹的山水畫許多人看不懂,甚至包括一些專業山水畫人士。專業山水畫人士如果對黃賓虹的山水畫都看不明白,那麼可想而知他們到底是怎樣的一群專業人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所謂的專業人士他們根本不懂中國傳統山水畫,他們學的是西方繪畫的那一路,套過來用在山水畫上面,他們認為素描是中國畫的基礎,路子錯了當然看不懂了。

他們不懂詩詞,不懂繪畫題跋,他們看不明白古人山水繪畫中題跋的藝術理念和藝術追求,甚至連落款都錯誤百出。這樣的專業人士如何能看明白黃賓虹的山水呢。

黃賓虹的山水畫有幾大特點,其中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他的繪畫題跋,不深入研究其繪畫題跋,永遠進入不了黃賓虹的內心世界。因此,要看懂黃賓虹,就得仔細讀其題跋,讀其妙趣橫生之筆意。


畫家阿明


“筆主氣,墨主韻。賓虹氣韻十足,筆力老辣,墨趣橫生,韻味深長。齊白石氣韻兼備,但不及賓虹,氣長韻少。吳昌碩一味霸悍,筆情墨趣少韻味,氣多韻少。任伯年恃才使氣,而韻多氣短。”這段話不是我說的,但我很贊同這段分析,並且通過學習和實踐,體會的更為深刻。黃賓虹的個人修養與書畫成就,我很是贊同人們給予他的肯定和高度。

黃賓虹先生譜名懋質,又名元吉,後改名質,字樸存,號濱虹,更字賓虹,別署予向。先生1865年正月初一誕生於浙江金華城西鐵嶺頭,1955年3月25日卒於杭州人民醫院。黃賓虹先生曾言:“中國千百年來繪畫,雖未盡善盡美,取長舍短,尤在後來創造,特過前人,非可放棄原有,而別尋蹊徑。”又說:“學畫舍中國原有最高之學識,而務求貌似他人之幼稚行為,是無真知者。雲非循環復古,是學古知新,乃為真知。”概括起來是說,立足傳統、繼承傳統、發展傳統,在傳統中求創新,是解決中國畫自身價值危機的暢途。黃賓虹先生孜孜以求,兀兀一生,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他思想的正確性。

賓虹先生90歲那年還為自己訂立了一份“日課”,提出了“以力學、深思、守常、達變為指”的準則。這是他一生從藝的高度概括的總結,也是他由“漸進”、“頓悟”而入“化境”的藝術實踐全過程。先生的胸懷、眼光極其開放、開闊。在師古人的同時,他更重視師造化。他以無限的熱愛、飽滿的情感去感受大自然之美和頑強的生命力。他深深體會到,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土地,美就美在山川渾厚,草木華滋。“渾厚華滋”因而成為他追求的美學境界。

對於黃賓虹藝術的研究者很多,評論分析等等的一些文章也很多。那麼我想今後對於黃賓虹這一“渾厚”的藝術課題的學習和研究者將更多。起碼我們應該清楚,黃賓虹是位刻苦,勤奮、執著且善於學習和總結的人,尊敬前輩並向優秀的人學習有什麼不應該的呢?


藝無極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根據您的提問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回答,黃賓虹的生平、他的繪畫為什麼受到評論家們的推捧、為什麼有人不喜歡他的繪畫以及個人的感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黃賓虹的生平簡介

黃賓虹,中國近現代國畫家,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 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原籍安徽省徽州歙縣,生於浙江省金華市。

黃賓虹自少即喜繪畫、篆刻,六歲能臨摹家藏沈廷瑞(樟崖)山水冊。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幹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八十歲後以黑、密、厚、重為特色,為“黑賓虹”。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

評論家為何把他捧得那麼高

近現代評論家們都是這樣評論黃賓虹的:
“一個了不起的大師,擁有最豐富的精神資源”。

“他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境界,他對於所有藝術的後來者都是一個楷模。”

……

在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北齊南黃
”之說,“北齊”指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齊白石,而“南黃”就是指黃賓虹了,由此可見,黃的藝術地位。無論是書法、繪畫、篆刻、金石文字、書論、畫論、畫史他都有廣泛的研究,而20世紀能有這樣廣泛學養的藝術家的確是不多的。
黃賓虹的繪畫風格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師古人、融化古人造化、形成自己風格。“五筆七墨”即是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繪畫整理的理論經驗,“五筆”指的是“平、留、圓、重、變”。“七墨”指的是“濃墨、淡墨、破墨、漬墨、潑墨、焦墨、宿墨”。這一理論經驗一直流傳後世,給後代的繪畫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為什麼有人不喜歡黃賓虹的畫

儘管大師黃賓虹的畫在近現代得到了大家得賞識公認,但並不是一開始就得到大家的欣賞的,據說當年大師捐畫,人家還不要,他再三要求強行給捐了,可是直到30年後包裹才被打開,就連當時他的一個畫家友人都說出:“我的畫能換一根金條,你的畫我欣賞不了…”這樣的話。所以黃賓虹的畫也經歷了白給都沒人要的階段。
其實他的畫被有些人所不喜的直接原因是,他的繪畫飽含的文化信息太多了,審美歷史感太蒼涼,他的畫不像同時期其他畫家的畫那樣靚麗,評論家傅雷說,欣賞他的畫的人需要人生閱歷,需要文化積累,需要文學修養,三者缺一都可能導致欣賞不來黃的繪畫。黃賓虹自己也曾說:“50年後人們才能懂我的畫。”

寫在最後

大師黃賓虹曾說過,畫品的高低是深深紮根於人品的,是對一個人全面綜合素質的評定,需要長時間知識文化與修養的積累與歷練。黃始終將人品與畫品聯繫在一起。不管是早些年他的畫有多麼的不被認可,還是近現代的評論家們把他抬得多高,其實都無礙,起碼有一點是不變的,大師確實給中國繪畫補充了理論經驗,給中國文藝界提供了新的藝術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